摘要:比如决定入职一份工作,明明对工作强度、工作内容和薪资都反复评估过了,觉得自己也能做一年。入职一个月后,也没有遭遇激烈的批评、薪资降低这些意外,渐渐觉得这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开始反复想“这份工作没前途没发展又学不到东西”,每天上班都很难受。
我个案辅导中,多次遇到延迟崩溃。这个词是我发明的。
延迟崩溃:某件事的一开始,状态很好,有些期待,但是慢慢的,就崩溃了;而且中间并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和损失,日子一天天过着就不好了。
比如决定入职一份工作,明明对工作强度、工作内容和薪资都反复评估过了,觉得自己也能做一年。入职一个月后,也没有遭遇激烈的批评、薪资降低这些意外,渐渐觉得这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开始反复想“这份工作没前途没发展又学不到东西”,每天上班都很难受。
还比如决定考研或考公,购买学习资料,评估自己每天能投入多少小时集中学习,也渴望通过完整的备考,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开始复习备考两三周,就看不进去了。
还比如有同学来找我个案辅导,一开始还是很有劲头的,希望借助外部力量+自己的行动,职业上发生改变。第一遍电话我们也聊得很带劲,可是两三周后,行动与目标不再稳定,我的辅导不了了之。
我用延迟崩溃来概括这种过程,其实是你本来就要崩溃,不过是有一个释放周期。
我们一起想办法。
下面,我更多的用我个案辅导中的延迟崩溃来分析说明。
首先,最开始第一次电话,50多分钟。这些同学的状态还挺好。
1、有还不错的起手牌。比如不错的学历,完整的一段工作经历,工作经历中也有具体的技能且平台也不错,也就是有体面的一面。
2、有不错的行动状态。有明确的财富渴望、有求职的动力、也会有很多感兴趣的方向。
每次这种时候,我也会摩拳擦掌,咱们一起开拓吧,最后拿到一份好OFFER,你顺利入职。
但是可能两三周后,这些同学,开始有如下表现。
表现一、目标开始不稳定+权衡分析未来。
目标上开始变来变去。上一周是喜欢美术,下一周考虑美术被AI取代决定学习AI视频剪辑,上一周说想求职跨境电商,这一周说要探索自由职业,上一周说我要做销售锻炼一下,后来又觉得销售是青春饭所以决定考个财务证书。
伴随着目标不稳定,反复在权衡利弊。这是我在个案辅导中,最害怕遇到的。当我看到一位同学,发过来一两句权衡目标可行性的提问后,我往往心头咯噔一下,很沉重。
这种权衡,伴随着宏观中观的社会分析和专业名词,显得很理性。我列举几个例子(都是我编的):
我觉得传统的淘宝京东电商大势已去,没什么发展了,为好优姐姐认为还有必要投递这种传统电商吗?
之前说要尝试下销售,但是销售是青春饭,我现在还是希望从长远考虑做出职业规划和选择
我想知道,这份工作还值得我继续做一年吗?我觉得这里的业务很局限,不利于我以后转行(但是说这句话的同学,并没有日后转行的目标,只是希望这份工作不可以限制自己未来转行到某个未知的领域)
我虽然是学设计的,上次为好优姐姐推荐我求职设计,但是我觉得设计行业都饱和了,而且很难发展,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我想弄清楚,究竟是在国企图稳定,还是去私企谋求一个发展呢?
上面的问题,哪一条,如果我要回答清楚,都得几千字开始论述。而且只能是论述可能性,而不是形成结论。
这样的问题,没有结论才是正常合理的,要是我能给上述权衡问题一个清晰确定的结论,我就不用这么辛苦的做职业辅导,我直接去精神病院待着了(妄想症)。
【谈未来,不说喜欢和追求,而是反复权衡】,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延迟崩溃。
因为职业规划,最关键的是力量和行动,世界和未来就是巨大的未知和变化,接受这个基本事实后,你有追求有喜欢,然后我们在细节上,不断地优化手段,不断地根据外界反馈调整,不断的行动尝试,这叫职业规划。
而一个人,如果谈到自己的职业,喜不喜欢没关系,而且我觉不出喜欢不喜欢,就是要权衡好利弊,做出最佳选择,那我帮不上忙了。
以下三类,是被心理学领域认证的非理性信念,大家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
1、认为只要一件事情产生了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就会持续一辈子。比如我现在开始做这件事,那么我的人生就被【放置】到这个轨道了,而我将来没能力离开这个轨道。这种想法,否定了自己的变化可能,也否定了社会变化。
2、应该经常把危险或灾难性的事件发生,挂在心头。比如,万一我选择了企业又适应不了,那么就坏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这种思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3、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有正确的、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就会很糟糕。比如,我现在要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找到一条最正确的路。但是没有任何完美的策略,更没有静止的路。
非理性信念本质上就是强迫症,在非理性信念下的问题,我是没办法回答的。
表现二、时间节奏不稳定。
或者有家里的事情、身体上的事情,顺其自然的停下来一周。
或者是因为没想清楚,所以暂时不投递简历。
还有是与我交流的时间问题,忽然就半夜来一句“我觉得原来的选择都不好,需要重新规划一下”
以上是表现,那么现在我分析一下,延迟崩溃,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
1、情绪延迟现象。很多同学,在决定开启一段新职业,或者决定考研考公改变现状,或者报名我的辅导后,会有最初的积极状态。起点状态,总是让人好受点。但是这种积极状态,可能是对我的信任,也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或者表演状态(类似于“职业微笑”),而真实的职业探索过程是要冒险且持续行动的,当消耗完心理能量后,真实的焦虑才浮出水面。
2、决策瘫痪。表面上的"多变"实质是恐惧决策的表现。【每个新方向的选择都是在逃避前一个方向可能面临的失败】,形成"决策-焦虑-放弃"的恶性循环,也就是不停决策不停放弃。
3、个体能源枯竭。有点内在能量,就决定改变,但是改变是日复一复的辛苦等待和付出,一两周后,能源枯竭了。这个时候,还可能 因为觉得“有专家”在,所以高频的将自己的发现、想法(不是理性的思考)发给我。
崩溃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延迟崩溃的理由更复杂,从原生家庭到求学之路,都有可能促进了如今的局面。
我们重点看应对方法。
首先,心理学领域的专业干预,不管是去医院挂号,还是依靠心理咨询,都是可以考虑的。不过这些手段是否有用,也是因人而异。就好像有人感冒了吃药有用,有人用处很少,而且这类方法价格很昂贵。
其次,也有人开始求助于阅读。阅读一些畅销、深刻的文史哲类图书。这个方法能快速体验到成就感,其实作用也有限。因为这类文史哲类图书的作用,必须伴随着人格上的开放和成长,也需要更多外界信息刺激和印证,一个人读书,作用有限。
所以此处,我推荐如下方法,简单粗暴,也有点物美价廉。
1、设定“一个月不可撤销的小决策”。比如我决定求职电商运营,那么我不管多么担心这个领域是青春饭、不稳定、压力太大不适合我,我如果做过这个决定,那么我一个月内不允许自己改变,投递简历,有面试就去,一个月后再说。人生这么长,一个月你出得起。
2、设定每天固定输出。或者每天必须拍摄4张什么主题的照片,或者每天必须写300字的小红书,或者其他的,每天都留下痕迹。我曾经在生孩子后,陷入产后抑郁,当时将我情绪托举出来的,是我开始疯狂接稿子写作,从老同学聚会发言稿到先进性学习体会,什么都接,挣了几千块钱,产假结束去上班,人也恢复差不多了。
3、固定时间表达。比如晚上10点后,可以写日记,但是不和别人抱怨且不作出决定(深夜感受旺盛但是理性会下降)。有人觉得我这样提议是为了自己辅导的时候轻松,其实不是,因为晚上10点后看到消息我也通常不回复。我这个建议是给负面情绪强制刹车。
推荐为好优姐姐《自我认知的方法与训练》系列课,上述方法与更详细的介绍。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来源:为好优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