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中旬的温州,细雨带走了闷热。某摩配厂家检测室,在耐冲击穿刺机上,泛着寒光的摩托车头盔准备接受低温穿刺测试。这顶头盔正是用大庆石化研发的高韧性ABS制成。
4月中旬的温州,细雨带走了闷热。某摩配厂家检测室,在耐冲击穿刺机上,泛着寒光的摩托车头盔准备接受低温穿刺测试。这顶头盔正是用大庆石化研发的高韧性ABS制成。
作为这场科研攻坚的研发者与见证者,刘爽的拳头里攥出了汗,眼前闪过去年11月在同样场景下,头盔缓冲层那道被穿透的撕裂口。
彼时的ABS市场正经历凛冬。通用料价格断崖式下跌,高端领域被进口材料扼住“咽喉”,国产材料只能作为补充。去年的一次调研回程,刘爽思索着掣肘国产化替代的关键,在笔记本上写下“冲击强度、稳定性、成本”。
刘爽进行高韧性ABS的固含量分析
靶心明确,命中靶心需要的“好弓”就在已经停用多年的PB小试装置里。高韧性ABS属于乳胶聚合,工艺上要求用这套装置进行研发,但设备老化又是现实情况。“这能行吗?”质疑声中,刘爽找到部领导提出想法,“老设备有老设备的基因,用好了就是突破点。”部领导的支持给了她信心。
“复活战”于去年春天打响,在公司各方支持下,研发团队仅用30天就完成了小试装置的检修和开工。然而,新生的阵痛比预想更剧烈。首轮小试,料体冲击强度卡在40千焦/平方米,距离客户指标要求尚有差距。随后三个月,实验台上的样品性能如过山车般起伏,391组数据不断宣告实验失败。
一个深夜,刘爽召集研发人员再次对比数据,“不放过任何细节。”顶着重压,他们终于在细微处捕捉到关键区间和数据。当第392批样品的冲击强度稳定在44千焦/平方米时,所有人红了眼眶,“这是我们一毫米一毫米挪过来的。”
工业化放大生产首日,粉料差异导致材料冲击性能骤降。“配方一样,设备参数正常,问题在哪?”刘爽带着研发团队和装置区技术人员排查了三天三夜,发现接枝釜搅拌强度不足。她连夜协调多方会签,最终实现了平稳受控。
喜悦尚未消退,厂家又提出-20℃的环境要求。面对“抗冲击性+低温”更严苛的挑战,实验室彻夜通明,低温箱吞吐着样片,测试仪记录着分秒必争的过程。本文开头的厂家压力测试中,当穿刺锥以千钧之力扎向头盔,一声脆响刺破寂静。“头盔完好,低温穿刺通过!”
这次回程,刘爽再次翻开笔记本,写下“真正抗压的,从来不是材料,是永不服输的人”。
文/刘莉莉 刘军强 记者 刘楠 李民峰 摄/刘军强 高扬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