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人,总是觉得印度比中国强?看完这些你就理解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06:02 1

摘要:我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又同是人口大国,彼此的历史又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关联性,所以经常被拿起来相提并论,甚至是相互比较,对比双方国民各自的发言后,其实不难发现,两国人民都充满了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

我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又同是人口大国,彼此的历史又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关联性,所以经常被拿起来相提并论,甚至是相互比较,对比双方国民各自的发言后,其实不难发现,两国人民都充满了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

尤其是当下网络与自媒体较为发达,许多人对印度各方面也颇为了解,在提起印度时,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落后于干旱,甚至是卫生条件差,社会环境与治安较为欠缺,总而言之都是以种种不利因素为主,但更奇怪的是,印度人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些。

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自信和对比结果,印度人总是感觉比中国强,这就像一个不曾改变的古老传统,甚至当年还因为这个自信敢于直接和我国挑起战争,即使后来惨败,也不肯承认印度比中国落后。

其实这一认知并不奇怪,看完这些点你就会理解了。

文化因素和历史经历是一个民族先天的优越性,作为印度人,之所以认为印度一直比中国强,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因素,最为明显的就是宗教因素所带来的优越感。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宗教多元化时代,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宗教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宗教冲突所引发的战争,而印度人的自信,实际上是来自于印度教,佛教等本土宗教的深远影响。

印度教作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其所推广的教育对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之间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非常重要,全世界大约有将近10亿的印度教信徒,除了聚集在本土的大多数之外,还有一些分布在外国,作为印度的主流宗教之一,宽容是印度教所推崇的一点。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印度教的神职人员还是信徒,甚至是印度本国的一些政治家,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都开始将这种符合世界潮流的宽容理念进行传播,尤其是早年,在饱经战火之后逐步重建的社会秩序里,这种宽容的印度教理念受到了广泛欢迎。

而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宽容算是传递给西方世界的第一个观念。

在第一届世界宗教大会之中,印度哲学家向全世界阐述了印度教最大的特点,这种多元化的宽容直接影响到了西方诸多学者,尤其是在这种观点之下,允许宗教多元化存在。

在印度教的影响之下,印度推行人种与种族多元化,文化习俗,语言教育甚至价值取向都被允许多元化存在,所以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尽管有早期种姓制度的限制,但并不影响诸如此类的多元化观点在各个阶层存在。

所以在印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有许多的外族人和外来宗教文化不断进入,让其多元化不断加深,并且一直保存了下来。

位于较为闭塞的中国封建社会,印度某些历史文化的流传度的确要更广,所以在很多印度人眼中,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也不如印度文化传播范围广。

以语言为例,英语作为目前官方的语言之一,印度人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优势,尽管这和当时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有关,但印度人却认为这是以西方世界紧密联系的表现

另外一个让印度人具有优越感的就是人口及劳动力所带来的优势,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在人口结构之中,年轻型劳动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而且素质整体较高,就可以称之为人口红利,而印度目前的状况正巧符合这种状态。

经过具体分析可以知道,印度年轻人口较多,而且人口数量居全球第二位,这样的优势为印度提供了许多雄厚的人力资本,相比于中国,印度主流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仅有27岁,普遍年龄较低的生产结构为印度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与之相配合的是印度目前的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状态,尽管过去自给自足的政策依然存在,但印度顺应了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同步进行了经济改革,本国的传统乡村农业,现代农业,手工艺产业等都发生了改变,服务业占总产出的2/3。

与此同时,印度还将自己的经济优势与此前的文化优势相结合,利用其庞大受过教育的英语人口,让印度变成了信息服务以及商业外包服务和软件工人的重要出口国。

仅在2018年,印度在全球的外国投资指数排在全世界第11位,在这两年间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控股资本达到了358亿美元。

而印度的这种人口红利和国家的工业发展情况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其可以解决本地人口的就业率,只有在改变工业结构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两个要素的促进之下,印度的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形成了与马哈拉和孟买为首的工业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中,印度的人口一直处于过度增长状态,所以印度政府无论在哪一个时期都在试图控制这种局面,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劳动就业和素质提高来进行优化。

根据2011年印度给出的数据,全国有64%的人口正处于工作年龄,而这一部分人口的识字率为63%,尤其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印度不断推出教育政策,让公民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与此同时还改善了基础设施,以保持经济的稳定进步。

相比于印度,中国人口在未来的50年里则呈现出老龄化的结构,根据分析,我国人口在2020至2040年这一阶段将进入快速老化期,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攀升一倍之多,老年人口的比例要首次超过儿童人口的比重。

到接下来的2040至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一个时期,劳动人口的活力不同,也让印度人普遍认为他们早已经超越中国,殊不知在未来的50年里,印度人口也会呈现出老化的趋势,而且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相对放缓。

按照这样的趋势,将来印度也会朝我国老龄化的程度去迈进,但不可改变的是中国15到24岁的年轻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正在下降,只不过这种片面性的问题并不能证明总体国家实力。

印度的外交自信

相比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结盟政策就是印度外交态度的代名词,当然针对不同时期,印度所谓的不结盟政策也是需要发生改变的。

这一外交政策最早由尼赫鲁提出,一种观点是将不结盟政策视作中立主义政策的代名词,这就导致在美国与苏联冷战时期,双方争相扩军备战的紧张氛围之下,印度超然世外,不属于二者任何一个阵营,这样不站队的行为也成了印度人的自信点之一。

而后来对于不结盟政策的观点发生了转变,很多人将其视之为一种折中的状态,印度将其理解为在结盟与孤立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的最佳选择。

主要原因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除了结盟或采取孤立主义,没有别的立场,而不结盟恰巧寻找到了其中的平衡点,在没有彻底撕破脸皮的基础上又保持了良好的立场与关系。

这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把印度拖入军事对抗这种危险的状态,颇有种独善其身的感觉。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中国与美国之间剑拔弩张,虽然没有正面发生军事冲突,但已经基本在多方面采取了对立,尤其是俄乌冲突之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从此前的限制出口到后来的关税贸易战争。

虽然总体上对美国的影响更大,但中国也受到了波及,经济增速也受到了影响,也正是在此时,印度不结盟政策的特点更加能体现出来,正是因为这个政策,让印度并没有卷入中美争端之中。

印度人士眼看着被美国牵制的中国,以及在俄乌冲突之中无法抽身的俄罗斯,所以对自己的不结盟政策充满了自豪,所以才理所应当认为印度的政策比中国更加优秀。

除此之外,印度的某些媒体和重要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印度自身的优越感,简单来说就是对国外环境的一种丑化和打压,造就了印度人的一种盲目自信。

简单来说就是放大和虚假宣传中国的不足之处,造成了中国在印度人眼里的较差印象,在很多印度人看来,中国的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很大,根本无法与印度相比,潜移默化之下,印度人才会觉得中国比不上印度。

这样的现象看似是一种自信,实际上却封闭在自己的认知之中,看不到世界的发展,既可以说是过度的乐观主义,也可以理解为盲目的自大,总之不利于本国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宋丽萍,张起铭.印度历史变迁中宗教与政治的互动[J].世界宗教文化,2024,(04):41-48.

[2]楼春豪.印度人口与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究[J].人民论坛,2023,(15):98-101.

[3]朱榆雯.风险偏好与印度外交战略的行为逻辑[J].当代亚太,2024,(05):108-133+163-164.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