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冬,日军集结了两万余人,像篦子梳头一样,由西向东对清河区进行大“扫荡”。天上有飞机狂轰滥炸,海上有炮艇来回游弋,妄图把抗日军民赶到海边,一举歼灭。
1943年冬,日军集结了两万余人,像篦子梳头一样,由西向东对清河区进行大“扫荡”。天上有飞机狂轰滥炸,海上有炮艇来回游弋,妄图把抗日军民赶到海边,一举歼灭。
海防大队奉命在利津、沾化沿海一带侦察、监视敌人的行动,扰乱敌人的后方,配合军区主力部队歼灭敌人。
一天傍晚,海防二中队指导员李凤翔带领一个排,由老爷庙向罗镇一带穿插。沿途的村庄断垣残壁,灰烬遍地,村民们牵儿带女四处逃难。战士们看到这些,肚子气得鼓鼓的。走在李凤翔旁边的通讯员小郭拉了李凤翔一把,说:“指导员,咱为啥不上前线,跟日军拼上一家伙?”
李凤翔看着小伙子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安慰道:“我们必须服从命令,这里也是战斗。”
“哼!战斗,战斗,光戳日军屁股。”小郭嘴一噘,不吭声了。
“把日军的屁股戳疼了,对前线的战友也是有力的支援。”李凤翔正解释着,迎面走来税务局局长陈伦同志。只见他衣衫褴褛,脸上挂着血迹,拖着疲惫的双腿,一把拉住李凤翔说:“老李,差点见不着你们了。我们二三百名地方干部和群众,被敌人赶到黄河附近的茅丝坨一带。我刚从那里突围出来,找部队联系。现在敌人的包围圈正在缩小,情况十分危急,必须赶快想法营救。”
战士们一听,纷纷要求立即战斗。小郭已经把挂在身上的马枪摘下来,拿在手中,好像马上就要与敌厮杀。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李凤翔心头一震:过去群众舍生忘死掩护我们,今天群众遇难,我们怎能见死不救?救,一定得救!怎样救?眼下,只有一个排,假如从陆地上硬插进去,必须通过敌人层层的包围圈、封锁线,非但不能救出战友和群众,反而也会陷入重围。不能拿鸡蛋去碰石头。最后,李凤翔与班排干部商议,决定转道海上,乘船奔赴茅丝坨。
全排指战员轻装简从,星夜赶往湾湾沟,在那里凑集了八只木帆船。其中有一只快如风的“燕儿飞”。“燕儿飞”在前面开路,其余七只船顺风顺流,趁着蒙蒙夜色,躲过敌人的海上巡逻汽艇,急驶茅丝坨。船在茅丝坨附近的“神仙沟”停泊后,李凤翔立即带领战士们上坨,寻找战友和群众。
“同志们……老乡们……我们是八路军海防大队,接你们来了……”寒风中,李凤翔轻轻地呼唤着。
躲藏在荆条丛中的男女老少听到呼唤声,纷纷走了出来。几天来,他们被敌人赶得东奔西跑,最后到了这荒滩海边,再往前走就是茫茫大海了,后面敌人追得又紧。正在这走投无路的时候,看到八路军来了,亲人们来了。老乡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擦泪。
一个中年妇女一手抱着个婴儿,一手扶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蹒跚地走着。李凤翔急忙上前把老大爷搀扶到船上。老大爷用颤抖着的双手拉着他,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他的女儿被日军奸污后活活给烧死了;老伴去救女儿,也被推倒在了火堆里……听着老大爷的控诉,战士们怒火中烧。李凤翔把老大爷敞开的棉袄拉了拉,轻轻说道:“大爷,放心吧,我们一定为大娘和妹子报仇,为所有的乡亲们报仇!”
在地方干部的协助下,200多名群众陆续上了船。听地方干部讲,可能还有一部分群众没找到。离天亮只有一个多钟头了,天亮前上船的群众必须转移出包围圈,天亮后遇上日军汽艇就麻烦了。怎么办?李凤翔沉思良久,决定让地方干部带领群众乘船先走,他和战士们留下来,等候剩下的群众。“正在敌人包围圈里,这样太危险了。”一个地方干部焦急地说。李凤翔拍了拍腰里的手枪,说:“放心吧,我们有这个,危险再大,也不能叫群众受损失。”
送走群众后,他们把留下的两只船停泊到河口烂泥滩上。这里水浅,敌人的大船吃水深,进不来,他们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拂晓时分,忽然从远处海面上来了两只木帆船,径直向李凤翔他们停泊的地方开来,驶近后分别在东北、东南角抛了锚。接着又来了两只,在西北、西南角抛了锚。到底是渔船还是敌船?李凤翔正要派三班长李兴国前去侦察,忽然又听到一阵“突、突、突”的马达声,敌人的火轮开来了,很明显,敌人包围上来了。
李凤翔立即命令起锚开船,向岸边转移。没等靠岸,敌人的迫击炮就开火了,四周的四只敌船上的机枪也开火了。炮弹落在船的周围,炸起一根根水柱,篷帆被射破了好几个洞。靠岸已是不可能了,船到岸边一搁浅,就成了死靶子。战士们一边奋力还击,一边在浅滩上与敌船迂回周旋。
渤海海风的特点是“早西、晚东、夜向南”,这时正刮着西南风。李凤翔看了看风向,便命令舵手转舵,顺风向西北方向的湾湾沟突围。篷帆鼓满了风,船像箭一般向西北方冲去。敌人发现了我方的意图,4只船拼命地向西北方靠拢,封锁了海面。敌火轮也在远处阻截。
看着冲不过去,李凤翔又命令向岸边迂回。敌人以为他们要靠岸,4只船散开来向我迂回包围,李凤翔看到西北方有了缺口,又命令舵手来了个急转舵,向西北方冲去。
敌人一看上当了,急忙转舵追赶。但为时已晚,我们的“燕儿飞”已经冲出了包围圈。正要扬帆急驶,李凤翔回头一看,不好,我们的另一只船因为速度慢,被两只敌船咬住了。“不能丢下战友!”李凤翔马上命令转舵返航,向两只敌船冲去。一阵机枪射击,把敌船打得向两边散去,我们的两只船又靠拢了。
这时,太阳已经偏西,风开始转向,向湾湾沟突围已经不行了。我们的两只船互相依傍着,向烂泥滩迂回。敌船几次想阻截,都被打退了。敌火轮吃水深,开不进来,只能在远处打空炮。一直到傍晚,落潮了,敌船怕搁浅,才渐渐退回去。
落潮后,我们的船也搁浅了,大家便下船,涉水向陆地转移。
时令已是初冬,战士下到齐胸深的水里,棉裤棉袄浸了水,沉甸甸地裹在身上,浑身冻得直打哆嗦,不得不把棉袄脱下扔掉。
战士们忍着冰凉刺骨的海水,赤着上身又走了几里路,忽然走在前面的几个战士喊道:“挂上鱼钩了,挂上鱼钩了!”原来这鱼钩都拴在丝绳上,越动挂得越紧,幸亏是挂在棉裤上,如果是挂在腿上,只有连肉一块扯下来才能走脱。这时李凤翔急忙喊道:“不要乱动,慢慢把棉裤脱下来。”
鱼钩是取下来了,但是现在战士们的身上除了一条子弹袋和一杆枪外,浑身上下赤条条的,一无所有了。战士们就这样光着身子,在刺骨的海水中又走了十几里路才上了岸,穿过一片卤蓬荆丛,绕过敌人的封锁线,向敌人包围圈外的杨家屋子一带插去。
到了杨家屋子,天还不亮,如果能进村,到老乡们的屋子里暖和一下该多好。可是这样光着身子怎么能进村呢?这时,老天也不作美,刮起了西北风。寒风中,战士们冻得上牙打下牙,浑身打颤。有的就在地上来回跑,有的就二三个人抱成一团,偎在一起取暖。天渐渐亮了,一个老大爷早起打水,看到三四十个人赤着身子聚在一起,惊奇得睁大了眼睛,李凤翔向他讲明了情况,老汉二话没说,脱下棉袄披在李凤翔的身上。不一会儿,村长和几个民兵就抱着衣服来了。衣服有黑的、有蓝的,也有带花的。大家穿在身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老乡们已经烧好了姜汤,下好了杂面条,拉战士们去喝,战士们坐在烧得暖烘烘的炕上,喝着热乎乎的姜汤和杂面条,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饭后,疲劳的战士们相继睡了,有的还打起了呼噜。李凤翔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中惦念着那些没有找到的群众:“他们现在在哪里?”
天黑以后,李凤翔马上把战士们集合起来,又向茅丝坨进发了。途中遇到几个逃难的群众,听他们说,敌人已经撤走了。李凤翔和战士们赶到茅丝坨,见群众已安全转移回来,悬着的那颗心才落了地。
“红动黄河口”东营红色故事网络巡展活动
指导单位:东营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东营市委党校、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黄三角早报
本期录制: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本期播音:杜美萱
文稿整理:杜美萱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