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和巴基斯坦在5月10日达成共识,做出停火的决定。不过从印巴冲突当中也能看到,印度对巴铁打了败仗。5月11日,中国公布了一则消息,宣布藏南的主权,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要知道这已经是第五批。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5月10日达成共识,做出停火的决定。不过从印巴冲突当中也能看到,印度对巴铁打了败仗。5月11日,中国公布了一则消息,宣布藏南的主权,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要知道这已经是第五批。
非常有趣的是,之前印度还会对中国的行动提出异议,只是这次,印度方面没有回应,沉默不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5月7日凌晨,印度国防部宣布启动“朱砂行动”,向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射导弹。这场突袭被印方称为“反恐行动”,但实际目标直指巴控区域的9个军事据点。
巴方反应迅速,不仅拦截了部分导弹,还击落了数架印度战机。次日,巴基斯坦外长公开宣称,过去36小时内和印度80架战机进行交手,已击落5架印军战机,并强调“自卫反击不会手软”。
非常有趣的是,在摩擦里面,巴基斯坦使用的武器是中国制造的歼-10C,在和印度战机的对战里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实力,不过对于冲突双方的态度都非常微妙。
印度国防部长辛格的表态耐人寻味,表示无意升级局势,但若巴方挑衅,印度绝不退让。不过,这番强硬宣言很快被巴方的“铜墙铁壁”行动打脸。5月10日,巴基斯坦发起大规模军事反击,直接导致印度多地遭遇导弹袭击。
戏剧性的是,就在冲突看似失控之际,双方突然宣布停火。5月10日晚,巴基斯坦副总理达尔与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先后确认,自当日下午5时起,所有陆海空军事行动暂停。
次日,印巴军方高层举行会谈,但焦点仅限于停火细节,核心争议如《印度河用水条约》被刻意回避。这场“点到为止”的冲突,更像是双方为国内政治造势的“默契表演”,从十几天持续的摩擦里面也能看到,印度在和巴铁的对战里面“打了败仗”。
就在印巴停火协议达成次日,中国民政部发布了一则看似平淡的公告,增补藏南地区27个公开使用地名,这一举措被外界解读为“精准踩点”。
早在2021年的时候,中国就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只不过当时的印度提出了“异议”,甚至表示那片区域是印度的,这样的行为也被中国外交部进行了回应。要知道藏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在那里生活着很多中国的少数民族同胞,中国相关部门也有着管理条例,增补地名是“规范化管理的常规操作”。不过,在印度“打败仗”,这样的时间点的选择暴露了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自2021年起,中国已两次公布藏南地区地名,每次均引发印度强烈抗议。此次公告恰逢印巴冲突收尾,印度的外交资源正集中于处理与巴基斯坦的争端,无暇对中国“出招”。中国此举既避免了直接军事对抗,又以国际法理为依据,逐步夯实对藏南的主权声索。
印度的反应颇为微妙,莫迪政府仅通过媒体间接表达“不满”,官方层面却保持沉默。这种“冷处理”或许与印度当前的国内困境有关。
一方面,印巴冲突消耗了其军事和外交资源,另一方面,若高调回应中国,可能激化中印边境矛盾,导致两线压力。而且在目前的印巴冲突之下,印度国家内部也是存在一些“问题”,之前莫迪政府还曾经抓捕了三名网民,原因也是因为其在网络上传播了一些“负面”评价。
印度对藏南问题的“沉默”,与其在印巴冲突中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莫迪在停火后的全国讲话中,仍不忘强调“对恐怖主义的零容忍”,却对中国的“地名公告”只字未提。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印度的地缘困境,近年来,印度在中印边境的军事部署已接近极限,若同时应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双重压力,其国防体系恐难支撑。
此外,中国通过“地名战”逐步强化主权声索的做法,让印度陷入两难:强硬回应可能引发边境冲突,沉默则意味着默认中国的主张。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让印度倍感孤立,美国、欧盟等国虽呼吁“印巴和平”,但对藏南问题始终避而不谈;俄罗斯则忙于俄乌冲突,无暇介入南亚事务。印度的“沉默”,更像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选择。
在2022年的时候,中国也曾做出补充地区的处理,只是没有想到,当时在国际网络上也是引起了不小的注意,2022年的1月份,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新疆军区的解放军战士展示了中国加勒万河谷的一面五星红旗。
只是没有想到,在环球时报将其转发之后,引起了印度媒体的关注,甚至将其大做文章,当时的额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印度的国旗出现在这个位置是非常好看的,其中也是暗示到了莫迪。
应该打破沉默,对中国做出回应。随后更是在电视台的采访里面,提到了这件事情,更是将中国的行动作为“入侵”,再次的暗示莫迪要对此事进行处理。
中印因为边境问题产生的摩擦也不是一次两次,不过在这个特殊的位置上,有着很多戍边战士的努力,在山体上面还有着“大好山河,寸土不让”这样的中文字眼。
中国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现在的中国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所以,自身强大才是应对任何突发情况的真实能力。
印巴冲突的短暂爆发与迅速降温,揭示了南亚局势的脆弱平衡;而中国的“地名公告”,印度的沉默,既暴露了其战略短板,也折射出大国竞争的复杂逻辑。
未来的藏南问题,或将演变为一场“法理战”与“舆论战”的持久较量。中国通过行政手段步步为营,印度则试图以拖延战术维持现状。主权之争从未有中间道路,当国际法理与历史事实逐渐清晰,南亚的棋局终将迎来新的变数。
来源:小菲有点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