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在大路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5:56 1

摘要:这是一条穿越时光的绿道——北起正阳门,南抵永定门,3公里的青石御道串起百年的历史风云。当晨跑者的脚步伴随着麻雀声起,当威严的镇水兽化身毛茸茸的IP形象跃然眼前,当剧装厂的绣线在阳光下泛出微光,北京中轴线南段的这场“城市更新实验”,正悄然改写人们对文化传承与保护

这是一条穿越时光的绿道——北起正阳门,南抵永定门,3公里的青石御道串起百年的历史风云。当晨跑者的脚步伴随着麻雀声起,当威严的镇水兽化身毛茸茸的IP形象跃然眼前,当剧装厂的绣线在阳光下泛出微光,北京中轴线南段的这场“城市更新实验”,正悄然改写人们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知。东城融媒记者从正阳门出发一路向南,以步履丈量古今,探寻城砖里藏着的故事、青石板续写的篇章。

古韵新生的创意密码

晨光初照,正阳门箭楼的轮廓在蔚蓝的天幕下渐次清晰。这座近600岁的建筑,曾与正阳门城楼组成帝王出巡的“国门”,如今卸下防御的使命,成为中轴线上一处生动的历史课堂。

站在四层的“城市会客厅”,透过箭窗向南望去,800余米的前门大街仿佛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着历史的市井繁华与当代的文旅盛景。一至三层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专题展览,分为遗产描述、遗产价值、保护与管理三个部分,通过丰富的文物史料和立体模型,生动展现着北京中轴线的壮美与辉煌。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年间。2020年,北京市启动了正阳门箭楼修缮保护工程,坚持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解决了城台渗水、地面塌陷等险情隐患,同时加固栏板、挑台,提升整体结构的安全强度,让这座古老的建筑焕发新的生机。2024年12月,正阳门箭楼重新向公众开放,更多市民和游客得以亲眼见证这份历史的厚重与美丽。

离开正阳门箭楼,今年1月正式开业的正阳桥考古遗址方舱就坐落在不远处。这里曾经是正阳门前护城河上架设的桥梁遗址,如今却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方舱内,北京目前可考最大的镇水兽静静蛰伏,鳞甲上的水波纹仍然清晰可辨。标志性的吸水兽挂在桥孔顶部,桥身上明代的基底、清代的夯土以及现代的沥青层层分明,仿佛历史的年轮。

考古方舱的开业只是一个起点。据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运营主理人介绍,未来这里不仅要成为传播正阳桥历史的窗口,也要不断丰富商业业态,盘活文化消费。“我们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轴线以及正阳桥的历史,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发了镇水兽和吸水兽的IP衍生形象,研发了明信片、印章、冰箱贴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五一”期间,方舱后侧的小花园区域也开始对外开放,茶饮、冰淇淋、烘焙等深受年轻人欢迎的餐饮业态纷纷进驻。这种充满新意的活化模式,让沉睡的文物成为可触可感的城市记忆。

拐进布巷子胡同,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斜射在“两岸图书专柜”的台版书籍上。这家由中国青年报社设立的书店,已经成为前门新的文化地标。书店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不仅是书店,更是青年文化实验室。”里间的“知识秘境”里,体验者正利用AI技术编辑虚拟报纸——编辑文稿、排版配图,最后生成一张独一无二的纪念小报。

位于布巷子胡同的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

在二层的活动空间,来自周边学校的学生们正在经历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印刷的历史,造纸的技术,制报的流程……一部纪录片带领学生们初识报纸,再体验从采访到发行的全过程,制作一张自己的专属报纸。这样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恰如正阳门箭楼与正阳桥考古方舱的当代回响:历史在此不是过往,而是流动的创意源泉。

穿越时光的文明对话

西草市街的朱红门楣下传出几声京剧唱词。北京剧装厂——这家国内规模最大的剧装戏具制作企业,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也是中轴线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走进北京剧装厂国粹苑,一股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展厅不大,但处处都藏着惊喜。“这是皇帝的朝服,之前我们和故宫合作,利用上面的十二章纹样做了一些文创产品,销售可火爆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颖介绍道。2018年国粹苑建成以来,北京剧装厂一直在创新与传承的路上前进:与旅游项目合作,让来到北京的游客亲身体验剧装戏具的制作过程,感受京剧的魅力;为故宫、恭王府等文物保护单位复制文物;联合首饰企业,利用传统的非遗工艺加工金银首饰……“北京剧装厂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工艺美术史。点翠、京绣、花丝镶嵌,都是几百年的老手艺。”谈起剧装厂的非遗技艺,孙颖如数家珍。“我们之所以做国粹苑这样一个展厅,就是希望有一个对外展示的平台,把这些好东西让更多人看见。”

展厅另一端,老师傅们正在给京绣与剧装制作培训班的同学们讲解剧装戏具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从设计、扎样到刺绣针法,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的艺术人才培训班,致力于培养手艺精、懂创新的当代京绣人才。老师傅手指翻飞,金线在缎面上游走成蟒纹,也织出了非遗保护的可持续路径。

北京剧装厂工作人员制作戏服。

位于天坛南大街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内,恐龙骨架群与御道相对望。这座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年接待观众达180万人次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国内珍稀标本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步入馆内,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奥秘的自然世界。在“脊椎动物的崛起”展厅,可以通过裸眼3D看到恐龙打斗的场景;在“古哺乳动物”展厅,黄河象的化石标本让人惊叹不已,仿佛能听到远古生物的呼吸;“恐龙公园”展厅无疑是孩子们的最爱,20多只恐龙模型栩栩如生,还能摇头摆尾、吼叫嘶鸣,前来游学的孩子们围绕在恐龙周围,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热烈地讨论着恐龙的生活习性,仿佛自己也成了恐龙专家。

市民游客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参观。

近年来,国家自然博物馆不断推出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自然学堂”借助标本、模型、视频、图片等资料,解释、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内容;“实验乐翻天”让孩子亲自动手,培养孩子“提问—假设—实验—证明”的科学素养;“标本零距离”则特别提供了教学用标本和学习引导单,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标本的奥秘……相关部门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博物馆不断更新展览内容、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人能够在这里感受到自然和科学的魅力,让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市民,也让数亿年的生命演化得以与700岁的城市轴线对话。

人文自然的交相辉映

继续南行,脚下的触感忽然变化:中央1.65米宽的青白石御道冰凉坚硬,两侧的城砖则带着暖意。这条连接正阳门与永定门的石板路,曾经是皇帝出行至天坛祭天或到先农坛扶犁必经的中央御道。如今,它已成为市民游客休憩锻炼的好去处。御道两侧,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国槐整齐排列,形成了一条通透的绿色视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板路上,映照出斑驳的光影。“我几乎每天都带孩子来这边散步,环境特别好!”家住附近的李女士已经成了这里的常客。

2021年9月,东城区启动了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东城段)工程。位于永定门地区公园北侧的御道铺设工程,是该项目的重要一环。拆除封闭绿地,铺装石板路,种植绿化树木……2022年8月,随着工程完工,南中轴御道景观实现了全线贯通,以全新的面貌亮相。作为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景观节点,通过御道恢复建设和绿化空间重塑,中轴线南段整体的景观风貌和环境有了很大提升。如今,有很多市民游客来到这里欣赏古都风貌,感受中轴线魅力。永定门灯光秀、永外社区邻里节等活动,也在不断提升永定门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在这里可以看到历史文化古迹的当代新生,也可以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暮色渐浓,御道两侧的路灯次第亮起,勾勒出一条流向历史深处的光河。站在永定门城楼下北望,前门大街的喧闹与正阳门城楼的庄严交相辉映。这恰是中轴线的魅力:它不只是一条路,更是一部用青石与绿树、文化与自然、万家灯火与人间烟火共同书写的立体史诗。

策划:郭佳 郑娜娜 洪珊 乔斐 李帅 张博 黄明健

文字:马昕竹

图片:马昕竹 王峥 张维民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