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在咸安区向阳湖镇祝垴村的高粱种植基地里,一场关于土地与汗水的故事正悄然上演。新农人王吉用科技耕耘梦想,智慧孕育丰收,以勤劳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的“粮”辰美景。
5月12日,在咸安区向阳湖镇祝垴村的高粱种植基地里,一场关于土地与汗水的故事正悄然上演。新农人王吉用科技耕耘梦想,智慧孕育丰收,以勤劳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的“粮”辰美景。
四月的向阳湖镇祝垴村,450亩高粱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新农人王吉站在田埂上,组织无人机与多功能拖拉机协同作业。随着无人机规划好航线腾空而起,满载的农药和肥料如细密的春雨般均匀洒落,为旱地披上“营养外衣”。换装上“红糯16号”高粱种后,无人机再次启航,以厘米级精度完成飞播任务。紧接着,拖拉机轰鸣着驶入田间,开沟、施肥、覆土一气呵成,在地块上勾勒出整齐的农耕“五线谱”。
“头茬播种选在清明节前后,114天成熟收割后,追肥灌溉跟上,十一月底就能收第二茬,亩产合计约1400斤。第二季还能接上高粱油菜轮种模式,土地一点不闲着。”谈及手中的“法宝”,王吉对“红糯16号”如数家珍:“这品种抗虫性强、淀粉含量高,酿出的酒口感醇厚,还是能‘再生’的‘聪明高粱’。头季收割后,利用茎节休眠芽的强萌发力,只需做好田间管理,就能实现‘一次播种两季收’。”
漫步首批播种的地块,绿油油的高粱苗已破土而出,在微风中舒展新叶。王吉俯身察看苗情,眼中满是期待:“头两茬算下来,每亩毛利润约1800元,扣除750元左右的人工、农资和机械成本,纯收益能达1100元。450亩地算下来,50万元纯收入就到手了。”
据悉,向阳湖镇今年扩种“红糯16号”至3200亩。凭借去年“一种两收”模式的成功实践,该镇抢抓清明时节大面积集中播种;五月初,高粱、油菜轮作模式紧随其后,越冬时土地也没闲下来。向阳湖镇的农技人员正带领新农人以科技赋能“节本增效”,描绘农业丰产丰收的新图景。
来源:咸安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