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双重影响下,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文化意义的各类话语方式叠加而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景观,既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身份认同、地域权力关系和技术融合的集中体现。语言景观在数智化语境下的新价值在于,单语语码所形塑的静态、实体的语言景观,已然演进
文 | 刘羿杰 谢亚军 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双重影响下,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文化意义的各类话语方式叠加而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景观,既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身份认同、地域权力关系和技术融合的集中体现。语言景观在数智化语境下的新价值在于,单语语码所形塑的静态、实体的语言景观,已然演进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多模态互动等数字技术实现的语言景观的动态化、智能化与跨媒介化;由城市地理空间迈向更大尺度,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多语路标迈向内陆城市数字化标语,从古城历史街区语言标识迈向新兴城市开发区、工业园的人工智能导引标识等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数智化转型背景下长沙市语言景观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研究(S202310554012)”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这一“变”的过程中,语言景观承载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以及依托语言景观的多元模态话语建构的“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文化知识、社会身份与城市空间所编织的意指网络。
数智化技术驱动下语言景观的形态革新
数字化手段重构城市语言景观的外在表征主要是其形态的多样性与交互性。传统的语言景观主要指户外的平面静态的展示符号,主要以文字、图像为载体进行信息表达,而数字化设备的普及及其在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运用,使得语言景观得以突破空间束缚,构建出“实体+虚拟”一体的语言景观的立体传播系统。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中心商圈普遍出现的交互性的数字屏幕,屏幕支持多语种一键切换,能够较好地满足以旅游为主导的国际化人群对地图查询等基本导览需求,同时能够动态更新及时获取公共服务的效率等;而在以成都、杭州为代表的多地历史文化街区,借助增强现实(AR)技术将方言音频、历史视频通过二维码“打点”的形式,游客扫码则能听到、看到相应语言、图像、视频。在此基础上,人们不仅能听到“前世”,还能触摸“今生”,以数字化的形式“还原”本地的语言、历史场景,实现当地语言与历史遗产“可听化”和“可感化”。
网络技术的另一个作用则是可以实现语言空间的个性与具体。借助于计算机模型语言的深度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到公共环境语言表达的热点,并作出相应变化。例如,在深圳市的一些社区安装自动识别的相关设备,观察社区居民所作的一些行为,晚间或晨间的时候,一些牌示会自动显示出一些交通指示的字样,而到了假日,这些牌示则转换成为文化活动的宣传。这也显示数位智慧不但是拓展了语言空间的功能范围,也是透过资料自动演算的机制,使语言空间可以成为城市治理的“触角”。
多模态语言景观的意义构建与文化张力
城市语言景观语篇建构的基础,或者说其语篇的构造过程就是利用符号资源在一个文化与社会语境中实现一种有意识的语篇组织安排,使用了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的学者Kress & VanLeeuwen 讨论了视觉语法中所指的图像、色差、布局安排等与书面语言文本之间存在合作或对立关系的价值,从而塑造了空间意义。在国内诸多样本中,可以观察到它们与建构过程的区域性和跨文化矛盾性。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多语标牌,即“三文四语两字”:葡语作为殖民时期的历史遗产而具有官方地位;英语和普通话的博弈作用于商家标牌的“洋化”潮流和政府标牌的“国民化”方针;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任其繁简”体现了通过字体样式暗示文化认同的不确定性。西安、郑州则是主流模态的“意识形态融合”:红色标语多运用方块字体、暖色调背景凸显“权威性”的话语象征;社区公益标语依托卡通动画和方言谐音的语言模态完成亲和话语的建构。
全球—地方的话语模态竞争是表现在多模态文本中的商业合理性与文化认同的斗争。以成都宽窄巷子老牌子为例,老店招牌采用中国毛笔字书写、木刻雕刻等特定书法和图像符号,不追求一致性标准化,突出的应是“地方性”符号资本的书写;以上海南京路的全球商业景观标语为例,诸如品牌LOGO文字的加粗与高光以及英文的放大呈现和书写等都是全球消费主义的话语霸权的视觉呈现,应是“全球性”的“大写意”。
数智化语境中的话语权力重构与公众参与
现代数智技术对语言景观话语权利的作用同样具有多面性:政府商业技术垄断加强了符号权力。比如,将城市电子标识的终端链接到同一平台并进行远程投递,大大提高了权力操作效率;“集权智能化”使得市民自我表达的权利受到了压缩;社交媒体和手机智能终端的应用衍生了“市民共同创造”的新景观,重庆市“山城步道”的涂鸦墙借助于抖音的推广在其原有的地方文本基础上产生了用户创造的AR虚拟信息语表,实现了政府设计语表与普通用户语表的模态共存。
二是在深化公众参与方面,数智赋能“边缘群体”。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智能手势导航,在地铁车站显示屏中以手语手势为残障人群播报相关资讯内容;杭州余杭区在某社区开展“方言保护数字计划”,居民可通过手机APP记录方言声音信息,手语机器人由此将对应的文字和声音编码制作成文字与声波混合模态的标牌。这说明,技术的用户定位从“以效率为旨归”转向“以包容为准绳”,多模态话语可以被弱势主体视作建构城市主体的载体。
挑战与优化路径:构建韧性语言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现阶段语言景观数字转型仍存在技术滥用引发语言文化异化、技术依赖引发年龄隔阂、技术发展带来伦理隐忧等问题,即数字化的城市语言景观呈现出被广告屏、“夜市灯光”和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滥用的色彩。
路径优化应回应“社”“技”合拍的逻辑:在社会治理层面,构建标牌分类分区的动态管理模式,优先推荐核心商圈的多语种、多模态国际化输出,居住社区应保留方言、书法等区域标志。在技术创新层面,倡导基于对AI算法进行文化敏感性的训练,以多模态生成系统能够识别区域文化的标志体系来替代同化式设计输出。在公众层面,可参考“数智赋能”城市语言景观建设模式,通过市民提档APP将民众的景观语言偏好转化为标牌的更新决策。
数字智能正革新着城市“语境”,由看得见摸得着的户外城市语言到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化“语境”;由传统的“单一表达”到全感官的“多媒体叙事”,这既是对技术主义的歌颂,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回归。未来城市语言景观学的突破应是在掌握多种媒介“语境”表达能力的前提下,应对技术、文化与社会价值关系的机制调整,让“语言景观”成为“人民的城市”的生动诠释。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