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胰岛素,切记“3要3不要”,不注意的话,后果可能很严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6:3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1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打胰岛素不是打针那么简单,打错了,轻则血糖波动,重则命悬一线。

这是我作为临床医生,经常在病房里重复的一句话。

糖尿病,一旦进入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阶段,意味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胰岛素救命,但也可能“夺命”。你打的不是药,是命悬一线的平衡。

下面我把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为6个字:“3要3不要”。这个口诀,很多患者听完后都说“早知道就好了”。

打胰岛素的时间点,决定了它是药还是毒。

基础胰岛素(如甘精、地特)一般一天一次,多在晚上9点左右打,它主要是控制空腹血糖。但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赖普)则要在饭前15分钟打,作用是控制餐后血糖。

很多患者不分青红皂白,饭后才想起打胰岛素,结果血糖早就飙上天了。还有人早上打基础胰岛素,晚上不打,夜间低血糖频发,险些昏迷。

打错时间不只是没效果,更可能诱发严重低血糖。

打胰岛素不是扎哪里都行,打错位置,效果打对折。

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与注射部位密切相关。腹部吸收最快,适合速效胰岛素;大腿和臀部吸收较慢,适合基础胰岛素。

更重要的是,要轮换注射部位。长期打在同一个地方,会出现“脂肪增生”,也就是“打出个包来”,影响药物吸收。

有患者说:“我一直打肚皮,方便。”结果血糖怎么也控制不好,换了部位,立刻稳定。

血糖不是玄学,是看得见的数据。

打完胰岛素后,你必须观察自己身体的反应。有没有头晕?有没有出冷汗?有没有心慌?这些可能是低血糖的信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曾发生过严重低血糖事件。

血糖低到2.8mmol/L以下,人可能瞬间昏迷,甚至猝死。很多人以为只有血糖高才危险,错了,低血糖的杀伤力更猛。

所以,打完胰岛素后,必须监测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没任何预警,第二天起不来,已经晚了。

擅自加减胰岛素剂量,是玩命。

有些人今天吃多了,就多打一针;明天不吃饭,就干脆不打。还有人血糖一高就加量,血糖一低就减量,完全凭感觉操作。

这是最常见的致命错误之一。

胰岛素不是“灵活机动”的药,它的剂量必须根据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综合判断,调整要有医生指导。

不按医嘱随意调整剂量,轻者血糖波动,重者血糖紊乱、酮症酸中毒送进ICU。

针头不是一次性用具?那你可能真在玩命。

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了节省,就一个针头用十几次。看起来没坏,其实早就钝了,容易引起皮肤损伤甚至感染。

更严重的是,重复使用会导致针头变形,药液注射不到皮下,直接浪费,血糖自然控制不住。

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就明确指出:胰岛素注射针头必须一次一换。

别为省几块钱,花上万住院,划不来。

低血糖不是“小事”,它是“夺命鬼”。

患者常说:“我就是有点头晕,忍忍就过去了。”但你不知道,低血糖一旦持续,可能使大脑受损。

尤其是老年人和夜间低血糖,很多猝死案例都和这个有关。你以为是睡着了,实际上是再也醒不过来了。

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指出,低血糖风险是胰岛素治疗中最需要警惕的问题之一。

所以,一旦有低血糖迹象(手抖、出汗、心慌、饥饿感),立刻补糖,不要等!

胰岛素是控制糖尿病最有效的武器之一,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选对时间、选对部位、观察反应,是你必须掌握的3大操作;不乱调剂量、不重复用针头、不忽视低血糖,是你必须避免的3个雷区。

这6点,不是建议,是底线。

很多患者不是败在糖尿病本身,而是败在了“打针这点小事”。但我告诉你,这点小事,才是生死之间的分水岭。

别再掉以轻心了,胰岛素不是你打进去就完了,而是你要用心去“管理”它。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世界卫生组织. Diabetes [EB/OL]. (2023-11)[2025-05-13].
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老年糖尿病综合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12): 2521-253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内科南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