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港交所官网挂出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觅瑞)通过聆讯后的招股书更新文件。这家顶着“全球首个胃癌早筛IVD产品获批”光环的新加坡生物科技公司,终于走到了资本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卡。关注癌症早筛赛道多年,我对这家公司的
5月12日,港交所官网挂出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觅瑞)通过聆讯后的招股书更新文件。这家顶着“全球首个胃癌早筛IVD产品获批”光环的新加坡生物科技公司,终于走到了资本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卡。关注癌症早筛赛道多年,我对这家公司的感情颇为复杂——它既有诺辉健康当年登陆港股时的技术锐气,又隐隐透着几分Theranos式“滴血验癌”的争议性。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觅瑞的成色究竟几何。
87% 灵敏度的胃癌早筛 “全球首款”,为何在中国还需 “等 3 年”?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觅瑞的护城河,那就是“用12个miRNA生物标志物撬动千亿癌症早筛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胃癌年新发病例约120万,中国占比43%,但早期诊断率不足20%。传统胃镜筛查的侵入性和高成本,让觅瑞的血液检测技术GASTROClear™显得尤为性感——只需抽一管血,就能通过检测12种miRNA的表达水平判断胃癌风险。
这个2019年就在新加坡获批的“全球首款”,确实有硬核数据支撑:临床试验灵敏度87%、特异性68%,对早期胃癌(I/II期)的检出率达到80%。更值得玩味的是,其核心技术源于三位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的学术积累,联合创始人周砺寒、邹瑞阳等核心团队人均顶刊论文超过20篇。这种“学院派”背景,在充斥着PPT造车的生物科技圈反倒成了稀缺品。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商业化困境。尽管觅瑞2023年营收达到2418.5万美元,但核心产品GASTROClear™仅在新加坡和欧盟部分国家铺开,中国市场的注册临床试验直到2023年Q1才完成9400例入组,距离国内获批至少还需2-3年。这让人不禁想起诺辉健康常卫清当年的破局路径——但问题是,胃癌早筛的市场教育成本可能比肠癌更高。
烧钱速度年吞 9221 万美元,管理费用比研发还高 38.7%?
翻开股东名单,前淘宝 CEO 孙彤宇通过 Central Road 持股 22.03%,这个细节足以让资本市场浮想联翩。这位阿里系元老不仅带着拼多多逆袭的传奇光环,其投资版图从跨境电商(执御)到医疗科技(诺辉健康)的延展,都显示出对 “颠覆式创新” 的偏爱。但资本加持的另一面,是觅瑞越来越紧绷的资金链。
招股书显示,公司 2024 年净亏损扩大至9221万美元,经营现金流净流出 5180 万美元,账面现金仅剩 1280 万美元。按这个 “烧钱速度”,即便成功上市,募资若低于 2 亿美元,恐怕也难以支撑中美两大市场的同步开拓。更值得警惕的是管理费用高企 ——2024 年 3870 万美元的行政开支,仍比研发投入(2790 万美元)高出 38.7%,这在 Biotech 公司中实属罕见。
不过,D 轮融资时 7.5 亿美元的估值,或许暗示着资本市场的宽容度。毕竟 Grail 被 Illumina 以 80 亿美元收购、Exact Sciences 市值一度突破 200 亿美元的案例在前,癌症早筛的故事从来不缺信徒。但投资人们需要想清楚:觅瑞到底是下一个 “中国版 Grail”,还是 Theranos 骗局的重演?
I 期临床 vs20 亿研发投入,miRNA 能否打赢多癌种攻坚战?
在招股书里,最让我心跳加速的不是 GASTROClear™,而是 CADENCE 项目 —— 这个计划用 miRNA + 多组学检测 9 种癌症的 “旗舰计划”,直接对标 Grail 的 Galleri。但问题在于,当 Grail 已经投入超 20 亿美元研发、完成超 30 万例临床试验时,觅瑞的九癌联检仅进入 I 期临床试验阶段。这种 “技术降维” 究竟是战略远见,还是画饼充饥?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是政策风险。中国 NMPA 在 2024 年 12 月发布新规,要求 LDT(实验室自建检测)需在 2026 年前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而觅瑞在中国的商业化路径严重依赖 LDT 模式。反观诺辉健康,凭借 “医疗器械 + 消费医疗” 双轮驱动,硬生生在合规市场趟出一条血路。当监管利剑高悬,觅瑞能否复制这种成功?
站在当下时点看觅瑞,投资者需要同时具备两种思维:一是对miRNA技术路线的长期信仰,二是对财务风险的极度敏感。个人认为,以下三点值得重点关注:
1、中国NDA审批进度:目前GASTROClear™国内临床试验数据尚未披露,若能达到新加坡试验的80%早期检出率,可能成为市值催化剂;
2、多癌种检测的临床证据:CADENCE项目需要至少披露、肺癌等单癌种的预临床数据,才能支撑估值想象;
3、LDT政策松绑窗口:若2025年海南博鳌等医疗特区开放癌症早筛LDT试点,可能带来超预期增长。
不过,即便所有利好消息兑现,仍需警惕一个根本矛盾:癌症早筛本质是“公共卫生产品”,而资本市场期待的是“消费医疗暴利”。当GASTROClear™在新加坡的定价高达500美元/次,这种“高端路线”能否在中国下沉市场跑通?或许,这才是决定觅瑞能否跨越生死线的终极命题。
最后,“滴血验癌”的故事,从来都不缺争议。Theranos的骗局让行业蒙羞,但真正的技术突破者仍在默默前行。觅瑞的IPO,或许会成为液体活检领域的分水岭——要么证明miRNA技术的商业化可行性,要么再次暴露早筛赛道的残酷现实。
对于投资者,我的建议是:保持跟踪,等待关键节点。若GASTROClear™中国获批,或亏损率显著收窄,便是击球时刻。在此之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来源:美港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