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中国都20年了,还叫“SaaS”就是“傻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6:41 1

摘要: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自20年前引入中国以来,发展速度与美国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而SaaS模式在中国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贴切的中文翻译,导致传播和理解上的困难。本文指出SaaS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互联网提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自20年前引入中国以来,发展速度与美国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而SaaS模式在中国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贴切的中文翻译,导致传播和理解上的困难。本文指出SaaS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用户按使用时长付费,这种模式更适合中小企业,因为它降低了成本并简化了软件的使用和维护。

一、SaaS是啥?SARS病毒?“傻死”?没听过啊

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从大约20年前就开始进入我国,但是它在中美两国的发展现状却是冰火两重天,和美国相比不止晚了10年,发展也存在不止10倍的差距。网上有无数的文章分析原因,包括我之前也写过一篇万字长文《(深度万字长文)中国 SaaS行业为啥这么难?路在何方?》

但是今天我只提出一个最浅显的原因,就是这个英文缩写,没有本土化传神的翻译,导致要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成本去解释这个词,大大阻碍了它在中国的传播。早在2021年我就发表过一篇此观点的文章《从元宇宙的爆火说说SaaS命名的失败,改名能否改运?》

但是过去四年了,SaaS这个名字还是没有一个替代的通用的本土中文化名称,虽然也有行业人士用“企业服务”这个中文名称,但是少了主语“软件”,也就不能迅速get它具体是什么服务,毕竟企业服务还多了,比如培训、咨询、广告等等。

相反,有些英文简写却有非常贴切和准确的中文名称,在大众传播方面就非常迅速,比如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HR(人力资源)、IP(知识产权)等等,普通百姓都能迅速地把英文简称对应成中文翻译名称,不需要多加解释。

而为什么SaaS的直译“软件服务”就一直不用呢?是它很难理解?我很费解,为什么非要用无数的文章来解读这个英文简称,而不是直接用中文翻译名称。我知道“SaaS”这个词本身就是Salesforce创始人贝尼奥夫自创的概念,不是一个行业通用的专有名称。但是有必要把它更加复杂化、抽象化吗?到底是想让这个行业通俗易懂,迅速普及还是让它高深莫测,束之高阁?我不明白。

去网上百度搜索“SaaS是什么意思”,有162万的搜索结果!可见这个词的解释和传播有多难!浪费了多少关注者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无数的文章专门解释SaaS是什么。

如果你不是这个行业,初听这个词,会一头雾水,“SARS”病毒?“傻死”?吓一大跳,让人闻风丧胆,退避三舍。从传播学讲,SaaS四个字母,两个实词两个虚词,在输入的时候还需要转换三次大小写,真的很麻烦,所花费的时间是普通词语的几倍。

研究显示,仅15%的用户能在初次接触后准确拼写“SaaS”,完全不符合传播学要求的简单通俗朗朗上口的原则,写起来费劲,读起来莫名其妙,听起来毛骨悚然。完全是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心理禁区的雷区疯狂蹦跶,也不知道这么从美国直接照搬过来,为什么没有人觉得不对,提出异议呢?

就连这个词的自创者Salesforce创始人在中国推广Salesforce产品时,也没有取一个符合本土文化的形神兼备的中文名称,大大增加品牌的认知难度和成本,全球调研显示,中文名称可使产品记忆度提升63%(尼尔森2022)

Salesforce让中国客户在他的语言和文化中不能产生对产品价值的联想,导致客户决策时不能迅速联想到这个品牌。而且Salesforce在粤语中与“杀生意”谐音,直接触发商业伦理禁忌,让客户直接放弃这个品牌,因此这也是SaaS巨头Salesforce多年来一直在中国无法打开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来创始人贝尼奥夫真的不懂中国文化呀,不像微软Bing搜索引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特意取了一个音义兼备的中文名称“必应”,得以很轻松地在中文市场迅速传播,高下立判。

二、用大白话解释SaaS(软件服务),就是在线软件,按时长付使用费。

“SaaS”这个词其实没那么复杂,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一个叫贝尼奥夫的美国人自创的,他创立全球知名的Salesforce软件公司,SaaS全称是“Software as a Service”,取这个短语单词首字母组合起来的。

直译就是“软件即服务”,是一个定义句,或者说是一个主宾短语,首次提出一种革命性的软件商业模式,即软件它不应该只是一个一次性交付的产品,而应该成为一种人人可享用的持续性的服务。

但是这个洋名字却一直没有贴切的中文名称,也不用直译的这个短语“软件即服务”,网上对这个短语的中文翻译有“云软件租用”“按需软件服务”“软件订阅式服务”“软件云服务”等等,或者你还看到有哪些比较好的翻译?欢迎留言评论。

也有很多行业人士,比如行业分类里直接把SaaS翻译成“企业服务”简称“企服”,但是我觉得这个词把主语“软件”都丢了,就像买椟还珠,把“企业”这个盒子加上了,把“软件”这个核心都丢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服务,毕竟企业服务除了软件,还有咨询、广告、培训等等服务,太不准确了。

可能是觉得太啰嗦,所以在中国就一直用SaaS这个莫名其妙又挺不吉利的字母缩写,可能也是用了这么多年,行业人士都习惯了,所以很少有人提出这个词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作为这个行业的营销专业人员,我觉得这个词是阻碍它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论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多少品牌都都是被失败的品牌名称毁的。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什么样的公司名称才是最好的公司名称?四两拨千斤》

从营销和传播学看,定位理论提出者杰克.特劳特强调:“名称是品牌进入消费者心智的第一触点。”行业名称能定义赛道,建立市场共识,并形成强烈的舆论导向,影响着资本、人才和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整个行业的趋势和走向。

比如每年科技行业都会出现一些新词,如之前的(Social Media)社交媒体、Metaverse(元宇宙)、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到这两年的AI(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概念的爆火都让它们从学术领域变为全球投资热点。

其实用一句大白话解释SaaS这个词,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在线软件服务”,为什么加上“在线”?因为区别于传统的软件,它是联网的,不像传统软件是离线的,需要自己安装。

或者就叫“软件服务”,简称“软服”。两个字,读起来很简洁,利于传播,而且看到这两个字就能自然联想全称软件服务,只是从口语来说,还是不太好直观理解,但是比“企服”至少准确很多,您还有什么更传神的中文名字吗?欢迎留言评论。

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这是软件行业的一件大事,甚至非常值得请专门的广告公司去策划一个传神的名称,这对我国软件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重视公司品牌的大企业经常花几百万到几千万元以上去修改Logo以更新企业的品牌形象,难道更重要的名称反而不重视了?

毕竟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品牌、一个公司、一个国家,它的名字或名称都非常重要,有时候改了一个名字就改变了命运。

SaaS软件服务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因为传统的软件是一次性购买的,客户需要自己安装、更新和维护,成本比较高,用起来也很麻烦和复杂,一般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辅助。

现在SaaS在线软件这个模式刚好相反,成本低,即开即用,简单易用。一般只需要你下载一个软件,或者直接登录一个网址,输入账号密码,即可享受这个软件的所有服务。就像你登录其他软件一样,很简单吧?

说简单点就是就把高门槛的一次性所有权变成低门槛的按使用时长付费的使用权,购买变租赁。

如果把软件换成其他产品或服务,原理也是一样的,就类似住酒店VS自己买房,下馆子VS自己做饭,自来水VS自己打水等等。客户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很方便地享受所有软件服务。

这里有个关键词“在线”,因为区别传统软件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联网的,在公有网络上。而传统软件不是在公有网络,而是在本地网络上,因为软件是下载在本地电脑上的。

这也就引出在线软件服务的另一面缺点,就像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完美的,任何硬币都有两面,优点的反面就隐藏着它的缺点。

那就是第一,因为在线,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但是也就意味着所有数据都是存在公有网络的,缺少安全性和私密性。就像你如果住酒店,那不仅仅是你有钥匙,酒店他也有,你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对于格外注重安全性的大型客户是不能接受的。

第二、只有标准化服务,不能按需定制。就像酒店、或者饭馆,你只能在它已有的标准化选项或菜单里选择,不能个性化定制。这也是为什么SaaS在线软件模式更适合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

我这么解释,好理解多了吧?是不是很简单?因此,我个人觉得SaaS软件服务要真的在我国发展繁荣,首先第一点就要入乡随俗,取一个贴切的中文名,让普通人顾名思义,迅速理解它是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需要它,而不是直接照搬国外的概念,导致水土不服,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成本来解释这个词。

就像“淘宝”“支付宝”“宝马”“奔驰”“销售易”“如家”“链家”“可口可乐”等等这些传神的名字就可以迅速让客户知道产品或服务是什么,节省了无数的广告费和沟通成本。

因此,我强烈呼吁为了SaaS(软件服务)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以后别叫洋文SaaS了,就叫“软件服务”,简称“软服”,或者将“SaaS”和“软件服务”并列提,这样经过几次,大家就自然而然知道这是什么,无论出现的是SaaS还是软件服务。

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说“AI”,有时候说“人工智能”,这两者在我们心中已经画等号了,就像你认识的老朋友,你知道他的大名和小名,而只要知道它是什么就已经足够,并不需要了解多深,这样这个行业才有可能覆盖更多的人群,获得更大的市场,你说是吗?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命名即战略”,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物都非常重视名字的作用,扎克伯格把Facebook直接改名为“Meta”,意思是元宇宙,以标志他计划将公司由社交媒体相元宇宙领域的战略转型。而目前世界最牛的科技企业家马斯克一收购Twitter就把它改名为“X”,以符合公司未来目标的战略转型,即Twitter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媒体,“X”代表一种无限可能的理念,集合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应用,比如社交、支付、电商等等,他之前说过希望在美国也发明一种类似中国微信一样的超级应用,基本可以在这个应用上办理所有事情,比如他理想中的社交、电商、支付等等。

因此哪怕这个品牌名称已经用了那么多年,而且已经广为人知,也不惜放弃这个品牌的巨大价值,重新改用新名称。可以看到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巨头都很重视品牌名称,甚至把它作为公司定位和战略转型的先锋标志和首要步骤。

三、那怎么取一个好听的名称呢?

一个好的名称就是一个最好的品牌,个人觉得,好的品牌名称过目难忘,过耳不忘,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简单来说好记、好听,不但能节省数以万计的广告成本,还能给公司品牌增加不少溢价,获得难以估量的品牌资产。

我搜索总结整理了以下成功和失败的中英文名称列表,如下:

(一)什么是好记?

1、通俗易懂的,听到这个名称就知道你们是做什么的?

即知道产品的品类,比如淘宝(卖东西的);比如如家、宜家、链家等,都是与房子或家居相关。

2、名称要简短。

不然全部是XX、XX银行/手机,太长了,对于传诵不太方便,一般在2-4字以内,甚至只会缩减成两个字。比如我们说中国银行会简称“中行”。

3、朗朗上口的,简单读起来轻松不费劲的。

比如“蜂花”就不好,fh两个相近的音连在一起,发音很费劲,我们南方有些省hf不分,就很难去传播这个词,这个洗发水老国货品牌这么多年了,一直没好火,估计和它的名称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什么是好听?

1、这个名称听起来让人愉悦,瞬间喜欢。

比如淘宝、支付宝、可口可乐等。

2、谐音不要让人有负面的联想。

比如上面的SaaS(SARS病毒、傻死)、Salesforce(粤语谐音杀生意)等,因为中国同一个音有无数的字和意思,因此很多同音字的谐音意思可能会不小心踩到雷区,闹出笑话。比如泻停封(谢霆锋),斯达舒(四大叔)等等。

3、这个名称的风格和气质要和公司的品牌契合。

反面案例如女装品牌哥弟,刚好相反,就很荒诞,让人费解。

因此在选择命名时,最好找1000个人都来读一读,问他们觉得有没有问题,这样才算过关,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总之,名称即定位、即战略、即价值核心,是市场、文化、心理等的浓缩体现,名称的成败直接决定瞬间抢夺大众注意力的成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获得大众的注意力,谁就能抢占先机。

进入一个新的国家,首先就要入乡随俗,适应本地的语言和文化,取一个本地化的名称,而在中国,一个形神兼备的中文名称就是打开中国14亿人口万亿市场的密钥。

而SaaS在中国发展了近20年,一直水土不服,迟迟发展不起来,甚至目前实现盈利的SaaS公司都寥寥无几,与这个行业缺少一个好的中文名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直译“软件服务”不够传神,是否可以考虑改一个形神兼备的中文名称,说不定真能改命,扭转乾坤呢?或者您是否有更好的名称呢?欢迎留言评论。

作者:飞鱼,,十余年大中型B2B企业市场和品牌工作经验,MBA学历,拥有丰富的市场经验,系统的营销理念。

本文由 @flyfish315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