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志》曾载:“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通志》卷72《图谱略·原学》,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25页)“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通志》卷72《图谱略·索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25页)文与图如同经纬一般,在学术研究中不
《通志》曾载:“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通志》卷72《图谱略·原学》,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25页)“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通志》卷72《图谱略·索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25页)文与图如同经纬一般,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多年来,关于水渠、河流、水系等的纸质图谱一直被视为传统史志资料的重要补充。然而,对历史时期存留下来的镌刻于碑石之上的水利图碑却较少有学者关注,亦极少有学者将其作为核心资料展开系统讨论。2024年,张俊峰的新作《图碑证史:金元以来山陕水利社会新探》则弥补了相关研究的薄弱之处。该书以图碑为出发点展开水利与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在材料、方法以及研究视域等层面皆有积极的学术创新。
《图碑证史》挖掘整理了珍稀的水利图碑资料。通过不懈的田野调查,作者对存留于山陕地域内数量丰富而珍贵的水利图碑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校雠。作者认为水利图碑是一种将江、河、湖、泉等水利开发的渠道、堤坝、水道、航运工程地图等直接镌刻于碑石之上,以便于永久流传和传承利用的特殊文献形式。(《图碑证史》,第20页)金元以来山陕地区至少存留数十通珍稀水利图碑,如山西省的《鼓水全图》《新浚洪山泉源记》《霍渠三七分水图碑》《林交景明分水图碑》,陕西省的《泾惠渠碑》《黄河滩阡图碑》《广惠渠工程记录》碑。还有特殊的龙门图碑,如《龙门古渡石刻图》《九折黄河龙门全图》碑等。这些图碑内容详实,信息充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张俊峰《图碑证史》团队经过多年的实地踏查将这些图碑汇聚起来,做出细致考校,从而丰富了史料内容,扩大了区域水利研究的用史范围,具有重要的史料学价值。
《图碑证史》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做出了新探索。近年来,学界对以图像为基础的“视觉转向”研究日益关注,成为继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之外的新的学术研究手段。沃尔夫林曾言:“正视视觉的历史必然要超出纯粹的艺术范围,作为视觉方式理论的艺术史不仅是历史学科的一个伙伴,而且它像视觉本身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6页)尽管文本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但图像本身却是认识过去文化中宗教和政治生活视觉表象之力量的最佳向导”(参见Stephen Bann. Face-to-Face with History,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29, 1998, pp. 235-246)。本书将以往比较侧重于收集文字史料转移至注重图文资料尤其是图像资料的收集上来,以实现图文互证,达到图像证史的目的。(《图碑证史》,第25页)这对历史地理以及水利社会史学者皆具有很好的方法论启示,推动了学术研究走向“可视化”。
《图碑证史》扩大了水利社会史的研究视域。学术研究既要关注历史的毛细血管,又要有大历史的视野格局,《图碑证史》则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学者在水利社会史的相关研究中往往注重较短时段内具体地域内的水利问题。《图碑证史》突破这一模式,通过细致梳理大量稀见水利图碑的变动,发掘金元至近现代长时期山陕全境的水利社会变迁,认为“从金元到明清是山陕水利图碑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完整时段,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传统。由于水利图碑这一新生事物并不仅仅是山陕地区独有的,而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内在宋金元明清即已出现过的,那么这项研究也就具有了跨区域的意义”(《图碑证史》,第32页)。同时,书中注意考察金元与明清水利碑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金元看明清,通过明清看金元,着重考察历史和传统的延续性与断裂性问题。《图碑证史》以具体、局地的史料剖析,得出长时段、大地域的结论,这种“小切面,大辐射”的方式标志着水利社会史向大历史的研究范式迈进,同时亦推动学界以更为宏大的叙事模式讨论历史时期中国各区域的水利用与水历史演化。
郑振铎先生曾言:“史学家仅知在书本文字中讨生活,不复究心于有关史迹、文化、社会、经济、人民生活之真实情况,与乎实物图像,器用形态,而史学遂成为孤立与枯索之学问。论述文物制度者,以不见图像实物,每多影响之辞,聚讼纷纭而无所归。图文既不能收互相发明之用,史学家遂终其生于暗中摸索,无术以引进于真实的人民历史之门。”(郑振铎:《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序言》,参见国家文物局编:《郑振铎全集》第14卷《艺术·考古文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页)因此,学界需重新审视图像的价值。水利社会史在其新的发展进程中,呼唤新的证史模式。《图碑证史》则恰恰填补了此类研究的不足,将图碑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范畴中,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史料,为水利社会史研究带来了“图像证水”的新模式。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25年4月23日,第10版)
⭐第二编辑室专注于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等社科读物的出版,以及天津地方文化的传播,努力探索“为人民出好书”的现实意义。请关注文化、关注出版,与我们一同“盗火取种”,启思明志。投稿咨询请发邮箱:
初审:李佩俊
复审:王 琤
终审:沈海涛
来源: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