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界文艺复兴?停产8年的相纸突然复活,这破纸凭啥暴涨15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7:58 1

摘要:不知道你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是否留意到,一种曾经近乎销声匿迹的摄影方式——撕拉片,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其相纸价格更是如同坐了火箭一般,暴涨超过10倍,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不知道你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是否留意到,一种曾经近乎销声匿迹的摄影方式——撕拉片,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其相纸价格更是如同坐了火箭一般,暴涨超过10倍,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撕拉片,这一诞生于上世纪中叶的摄影“宠儿”,是由美国人埃德温・兰德发明的即时成像相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上世纪60年代,宝丽来推出了一种特殊相纸,它被称作撕拉片。

与一般胶片光印不同,撕拉片是通过“撕拉”动作,将感光面和相纸结合为一体。其结构分为两层,一层是拍摄感光的负片,另一层是带有药水包的成像正片,显影药水、底片和相纸都封装在一张胶片上。

拍摄时,相机内部会碾破药水,经过短暂的显影和定影,揭下负片相纸,影像便呈现在正片相纸上。这种即时成像、私密性好的摄影方式,凭借独特的社交属性和相对亲民的价格,迅速风靡美国家庭,成为那个时代娱乐消遣的新潮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撕拉片在专业摄影领域也站稳脚跟,因其高精度色彩还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摄影打样、测试布光效果等场景。王菲1998年专辑《唱游》的封面,以及Helmut Newton的经典人像作品,都借助撕拉片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影像。

Helmut Newton作品

进入21世纪,数码摄影的迅猛发展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瞬间改变了整个摄影格局。

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让摄影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即时成像这一曾经专属于撕拉片的核心卖点,变得不再稀奇。在数码产品的冲击下,撕拉片成本高、销量少的劣势愈发凸显,最终难逃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2001年,宝丽来开始大量关停工厂,到2009年,全球仅剩下一家荷兰工厂还保留着生产机器,但此时配方和技术均已销毁,生产线彻底中断。2016年,富士也宣布停止撕拉片相纸的生产,撕拉片的时代似乎就此画上了句号。

谁也没想到,多年之后,撕拉片竟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

如今,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撕拉片相关话题热度爆棚,小红书上“撕拉片”话题浏览量达到4.6亿,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更是超过7亿次。虞书欣、鞠婧祎、张凌赫等众多明星纷纷拍摄撕拉片写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粉丝们的疯狂追捧和模仿。

在二手交易市场上,撕拉片相纸价格一路狂飙。以富士FP-100C彩色相纸为例,停产前一盒(10张)售价仅70元,如今市场价已飙升至每盒1600元到2000元,溢价超过15倍

不仅如此,由于现存的撕拉片相纸均为过期货(未开封彩色胶片橡纸保质期大约是两到三年),成像和质量存在诸多问题,显影失败率高达40%,可即便如此,依然阻挡不了消费者的热情。

撕拉片为何能在停产多年后再度爆火?

除了明星效应和社交媒体传播,其独特的魅力也是重要原因。与手机即拍即看的模式不同,撕拉片拍摄后需要等待显影,成像效果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易产生褪色、偏蓝等随机效果,这种“开盲盒”式体验充满惊喜与不确定性,为摄影过程增添了别样乐趣。

而且,撕拉片成像质量优于普通拍立得,分辨率更高、层次感强、画质更细腻,满足了当下年轻人对独特、高品质摄影效果的追求。此外,“稀缺性”也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商家以“拍一张少一张”为卖点进行营销,激发了人们的收藏欲望,“绝版”二字更是戳中了年轻人的心。

不过,热潮背后也存在隐忧。过高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也引发了关于市场炒作的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商家可能夸大了撕拉片的稀缺性,目前全球撕拉片像纸存量大约50万张,并非极度稀缺。

由于相纸过期,成像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可能花费高价却得不到理想的照片。而且,随着市场热度上升,一些不良商家可能会趁机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秩序。

面对撕拉片的火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虽然宝利来和富士已经停产,但一些工作室开始尝试复刻相关技术,试图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不少拍照APP上线了撕拉片滤镜,让用户通过手机就能模拟出撕拉片的复古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实体相纸的依赖。

你对撕拉片的爆火有什么看法?你平时喜欢拍照吗?外出旅行时,除了手机,还会用什么其他设备拍照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一起聊聊。

来源:生活留声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