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悄然滋生:未成年人 “擦边” 竟成了部分人眼中的引流利器。在流量经济和算法推荐的双重驱动下,一些未成年人游走在 “擦边” 软色情的灰色地带,相关的畸形引流行为在互联网的隐秘角落肆意蔓延。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悄然滋生:未成年人 “擦边” 竟成了部分人眼中的引流利器。在流量经济和算法推荐的双重驱动下,一些未成年人游走在 “擦边” 软色情的灰色地带,相关的畸形引流行为在互联网的隐秘角落肆意蔓延。
当我们随意浏览一些视频平台,便能发现诸多问题账号。有的账号发布的 100 多个视频里,热度高的多是身着性感暴露服装跳 “擦边” 舞的内容;有的看似是十一二岁小女孩的账号,疑似由家长运营,首页日常记录中夹杂着因衣着暴露、舞蹈动作过于成熟而引发争议的视频;还有账号打着 “初中生”“校园日常” 等标签,发布青少年女孩穿着紧身衣,背对镜头扭屁股、扭腰的视频。更有甚者,以 “校服下的腿”“初中生变装” 为噱头,博主前一秒还穿着校服正襟危坐,下一秒就换上紧身露肩装、超短裙秀身材、跳扭胯舞。这些视频的主人公面容稚嫩,动作却充满性暗示,实在让人咋舌。
更糟糕的是,网络环境似乎在 “鼓励” 这种不良现象。新注册一个短视频账号,只要输入几个相关关键词搜索,再点赞收藏几个类似视频,账号首页推荐内容中未成年人 “擦边” 视频就会越来越多。此前还有媒体曝光,部分社交平台流行的 “举牌” 现象暗藏色情交易,花钱就能让未成年人拍摄指定内容,从 “脸举”“手举” 到 “胸举”“私举”,越隐私标价越高,正常祝福语也被换成性暗示语言。还有所谓的 “代跳”,博主拍摄 “挡脸” 舞蹈视频供网友购买后随意发布,甚至有主播公然表示可接 “擦边代跳”,明码标价 9.9 元一条。
随着直播热潮兴起,一些不良直播公司竟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某短视频平台团播招人广告宣称年龄不是问题,只要颜值、才艺达标即可。在相关招聘视频下,多名未成年人积极自荐,据统计至少有十几名未成年人参与,更有甚者表示上完初中就去当网红。
为何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曾在互联网公司审核岗工作的高先生透露,未成年用户参与的软色情内容远超想象,一些视频借 “校园日常” 之名,用刻意设计的角度、动作、服装打擦边球。平台虽不断更新后台数据,可用户总能发明新 “黑话” 躲避监管。主流平台大力推行的机器审核,对 “软色情” 视频判断不准确,仍需人工二次审核,这无疑增加了监管难度。加之仅凭外表难辨主播是否年满 16 周岁,妆容和滤镜又进一步模糊年龄,使得平台难以采取有效举措。
未成年人 “擦边” 成引流利器,这不仅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影响其价值观形成,还破坏网络生态环境,带偏社会风气。要遏制这一乱象,平台不能再以 “技术中立” 为借口逃避责任。平台作为内容生态的 “守门人”,应将社会责任置于商业利益之上。
在审核机制上,机器审核要结合语义分析、场景识别,精准揪出刻意设计的不良内容;人工审核需聚焦高风险账号,提高未成年人相关视频复审比例,追踪频繁打擦边球的用户。同时,完善用户举报通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 “擦边” 视频无处遁形。在算法逻辑方面,平台要摒弃 “流量即正义” 的错误思维,优先过滤涉及未成年人的敏感内容,优化标签系统与关键词库,防止伪装标签滥用,强化年龄验证技术,从源头拦截违规账号。此外,平台还需重构内容生态,通过算法干预,让健康向上的内容覆盖更多未成年人,引导价值回归。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绝不能让他们成为 “毒流量” 的牺牲品。平台、家庭、社会各方都应承担起责任,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净化网络环境,别让互联网的隐秘角落成为伤害未成年人的 “温床”。
来源:心灵共鸣文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