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如星辰般耀眼却又命运多舛的人物,他就是杨慎。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出生于四川新都的一个名门望族。其家族享有“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美誉,祖父杨春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更是年少成名,12岁乡试中举,19岁考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如星辰般耀眼却又命运多舛的人物,他就是杨慎。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出生于四川新都的一个名门望族。其家族享有“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美誉,祖父杨春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更是年少成名,12岁乡试中举,19岁考中进士,后来成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武宗、世宗两朝担任内阁首辅,政治经验丰富,在朝廷中极具影响力 。
杨慎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敏而好学,孜孜不倦,以神童之名远近闻名。十一岁时,他便能赋诗,其才情初露锋芒。十二岁时,模仿创作《吊古战场文》《过秦论》,文章气势磅礴,见解独到,令长辈们惊叹不已,纷纷称赞他有西汉才子贾谊的风范。弘治十四年,13岁的杨慎随父亲离蜀赴京,一路上,他沉醉于山水之间,读书作诗,创作了《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黄叶诗》等诗作。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轰动京华。时任内阁首辅的李东阳对杨慎的才华钟爱有加,将他收为弟子,亲切地称他为“小友”。在李东阳的悉心指导下,杨慎的学业更是突飞猛进,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德六年,24岁的杨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参加殿试。在传胪之时,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杨慎由于过于紧张,不慎踩空台阶,摔倒在御前。正德皇帝朱厚照见状,大笑问道:“状元郎也跌跤乎?”杨慎反应迅速,急忙答道:“臣见天颜威仪,如泰山压顶,故不能自持。”这巧妙的回答令朱厚照十分欢喜,最终仍点他为状元。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杨慎的机智,也让他在科举场上声名远扬,成为当时众人瞩目的焦点。高中状元后,杨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正式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在翰林院期间,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参与编修《武宗实录》等重要典籍,其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然而,杨慎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明武宗朱厚照是个荒嬉无度的皇帝,他宠信“八虎”,致使忠良正直之士纷纷被逐。这位皇帝热衷于建造密室、修筑“豹房”,每日沉迷于游乐淫乐之中。他还常常心血来潮,换上便装,带着一帮亲随四处游荡,甚至闯入百姓家中强抢民女,行为荒唐至极,搞得民间怨声载道。正德十二年八月,武宗朱厚照又一次便装出游,刚走过居庸关,杨慎愤而上《丁丑封事》,他毫不畏惧皇权,犯颜直谏,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则必有意外之悔” 。此外,他还赋诗填词,借助历史故事委婉地对武宗进行讽谏,极力劝说武宗远恶向善,迷途知返,停止这次荒唐的出游。可是,武宗朱厚照玩兴正浓,根本不把杨慎的诤谏当回事,对他的劝谏置之不理,依旧在亲随的簇拥下,优哉游哉地恣意浪游。杨慎上疏无果,感到无比失望和无奈,愤而称病辞官,回到了故乡。
正德十六年三月,年仅31岁的武宗朱厚照突然暴亡。由于他没有子嗣,由谁来继承皇位成为了明王朝面临的严峻问题。内阁首辅杨廷和依据《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提议立武宗的从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统,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太后张氏的准许。于是,杨廷和拟发遗诏,迎接朱厚熜从兴王府所在地安陆府赴京继位。在朱厚熜正式继位前,杨廷和总揽朝政37日。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一场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事件爆发了。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嘉靖皇帝是否应该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追尊为皇帝,以及如何确定其在宗庙中的地位。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坚决反对嘉靖皇帝追尊生父为皇帝,主张嘉靖皇帝应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杨慎作为杨廷和之子,坚定地站在父亲一方,与朝中众多大臣一起,极力反对嘉靖皇帝的主张。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杨慎率领朝中200多位大臣,在左顺门前跪哭,抗议嘉靖皇帝的决定,众人“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嘉靖皇帝对此大为震怒,下令将参与跪哭的大臣逮捕入狱,并对他们进行廷杖处罚 。杨慎先后两次遭受廷杖,几乎丧命。最终,杨慎被革职为民,谪戍云南永昌卫,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5年的流放生涯 。
1524年,杨慎带着满身伤痛,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谪戍之路。云南在当时地处偏远,属于蛮荒之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然而,杨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在云南积极调整心态,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中。在谪戍期间,杨慎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他的著作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多个领域 。据《明史・艺文志》记载,杨慎的著作多达200余种,其中《升庵集》《丹铅总录》《滇程记》等最为著名 。除了著书立说,杨慎还致力于传播文化,培养人才 。他在云南各地讲学,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流切磋,深受当地百姓和学子的尊敬 。《国榷》中提到,杨慎在云南的讲学活动,促进了云南文化的发展,使当地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尽管杨慎在云南度过了漫长的谪戍岁月,但他始终心系朝廷,渴望能够得到赦免,重返故里 。然而,嘉靖皇帝对他的怨恨始终未消,多次拒绝赦免他 。1559年,72岁的杨慎在云南永昌卫病逝 。据《明实录》记载,杨慎临终前,仍对自己的遭遇感慨不已,他在遗书中写道:“临终不得一见颜氏兄弟,为恨耳。” 颜氏兄弟指的是他的好友颜木、颜鲸,可见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友情和自由的渴望 。
杨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剧色彩。他以一跤赢得状元之名,本应仕途顺遂,却因“大礼议”事件被流放边疆,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的命运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科举状元的辉煌巅峰,瞬间跌入谪戍罪人的谷底;从繁华的朝堂之上,被放逐到偏远的蛮荒之地。然而,即便身处逆境,他依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境遇或许充满了无常和挫折,但只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保持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就能在困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来源:历史精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