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一年高考季,许多家长愈发焦虑,于是,刷手机看短视频成了一种不错的放松方式。不可否认,部分短视频深谙流量密码,推送的内容精准击中家长需求。然而,这些高流量内容存在明显问题:要么因短视频时长有限,导致表述模糊;要么观众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内容核心,容易以偏概全。
又到一年高考季,许多家长愈发焦虑,于是,刷手机看短视频成了一种不错的放松方式。不可否认,部分短视频深谙流量密码,推送的内容精准击中家长需求。然而,这些高流量内容存在明显问题:要么因短视频时长有限,导致表述模糊;要么观众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内容核心,容易以偏概全。总之,不少短视频对家长群体产生误导,碎片化信息更是让部分家长陷入认知误区。
专业选择是大家极为关注的话题。回顾过往不难发现,那些曾被网红热推的专业,不少后来成了 “就业冤大头”。
1、曾经网红推荐的经济类管理类和土木建筑类,现在成了最大的笑话。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2018 年之前,经济类、管理类和土木建筑类专业是网红推荐的 “香饽饽”。彼时,“大网红” 们凭借数据图表,激情推荐金融经济、工商管理、土木建筑为 “三大王牌专业”,宣称 “这三个领域年薪百万只是起点,学成就能成为社会精英”。但如今再看这些热门视频,评论区满是 “打脸” 之声,曾经的 “黄金赛道” 沦为就业 “天坑”。
事实证明,当一个专业被大众普遍看好时,往往已过发展鼎盛期。当年高分报考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面临激烈竞争:某银行校招 100 个岗位,收到数万份简历,录取率不足 0.13% ;某 211 院校金融系毕业生连续两年考公失利后自嘲 “被专业周期困住”;还有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感慨 “毕业后才发现,哪里有什么工商企业让你管理,自己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情绪”。
回看这些"暴雷"专业推荐,其底层逻辑充满时代局限性,不可避免的走进了“专业有轮回”的死胡同。某教育博主删除早年视频时留言:"当年觉得推荐热门专业就是正能量,现在才发现是在制造结构性失业。"
这场专业选择的集体迷失,本质是大学教育功利化和社会变迁快速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当家长和考生习惯用15秒短视频做为决策依据,当"热门专业=阶层跨越"的荒诞笑话能被大众接纳,最终留下的只能是“硕士毕业坐家里”的大众现象。更多家长和考生需要反思的是——追逐网红专业?还是培养自己穿越周期的能力?
2、网红推荐的考公考编热点专业,都是招生量很大的专业,考公考编的优势也不明显。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应该是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真实写照,折射出当前家长和毕业生想去的岗位和能去的岗位之间巨大的剪刀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当前不少企业特别是优质企业纷纷裁员,二是吸纳大量毕业生的教培行业快速微缩。在此背景下,别无选择的家长和考生们疯狂涌入考公考编赛道。这个时候,短视频平台上“大网红”们顺势推出“考编四大专业”:经济管理类、汉语言文学、法学、计算机。他们宣称这些专业“岗位多、竞争小、一考定终身”,却刻意隐藏了一个致命悖论:当所有人都追逐同一条捷径时,捷径早已变成独木桥。
大家可以上网看看,2019年某教育网红曾经发布《考编必选十大专业》,视频中列出的海关管理、审计学等小众专业引发短暂追捧。但很快,推荐清单被简化为更“稳妥”的四大类专业:某平台统计显示,2020-2023年“考公专业推荐”类视频中,89%的主播集中鼓吹经济管理、汉语言等专业,理由是“国考三分之一的岗位面向这些专业”。
这种推荐看似理性,实则利用信息差制造了双重误导:其一,忽略专业与岗位的匹配深度,2024年和2025年国考省考职位表显示,很多政府单位办公室文秘岗位更多需要的是理工科专业学生,或者不限制专业;其二,掩盖了高校扩招的“规模效应”。以汉语言文学为例,河南省2020年该专业招生1.2万人,2023年暴涨至2.8万人,而同期公务员系统文职岗位仅新增7%。
“学生家长要什么专业,我们就扩招什么专业”。这是大多数大学的基本策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2017年的1个班扩张到2023年的8个班,教室挤到“后排学生看PPT都费劲”。某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从2015年的4个班200多学生,扩张到2024年1900多学生。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学专业毕业生达15万人,较2018年增长64%,但法院、检察院系统年度招录名额始终维持在2万左右。更荒诞的是,计算机专业因“AI人工智能”被吹捧,但2023年国考中真正的技术岗仅占12%,大量考生为逃避残酷竞争只能选择“三不限”的乡镇岗位。
考生和家长追捧考公考编热门专业时,常忽略一个关键:大学四年后才面临考编,届时就业形势可能已发生巨大变化。2025 年国考某税务局岗位仅招录 1 人,却有超 800 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报名,相当于一个高中一届毕业生哄抢一个岗位。
其实,真正享受考编专业红利的,恰恰是2018年前入学的“被调剂考生”。2016级某同学报考一985大学,被调剂到思政专业(当时他们班专业志愿都不是思政),2020年本科毕业,2023年硕士毕业,正赶上思政就业大好形式。
5年前,曾经有一条视频“闭眼选汉语言,考编躺赢”特别火爆。现在再去看,评论区充斥着“毕业即失业”的不同声音。对考公考编神专业的疯狂追求,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堪后果,更是家长和考生盲从的恶果——高校为迎合家长和考生无序扩招,学生为“水中月”而狂欢。
3、大学的专业其实很多,选择网红不推荐的专业可能更适合自己,才是理智的。
当网红在短视频里铺天盖地的推荐“考编专业”“高薪必选专业”的时候,一个反常识的真相正在浮现:部分被网红遗忘“冷门专业”,因为招生计划不多,毕业生数量很少,反而让选择者成为了就业市场上的胜出者。
2021年,网红们已经开始扎堆推荐“强电弱电计算机”专业了,但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轮机工程专业,被一所211大学录取。这个专业,全国开设高校不多,招生数量有限,和市场需求基本匹配。2025年毕业,这个学生保研到985大学直博,动力类专业。他们班没有保研、考研失败的,也都找到了汽车厂、造船厂等企业的岗位,签约基本在年薪 15个左右。
河南某普通院校的优势专业某食品类专业,一共毕业21名本科生,升学之后只有8名同学就业,被食品城多家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等企业争抢,开出的报酬超过同校同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计算机类毕业1300多名学生,升学后有1000多名学生面临就业)。
热点专业的“货到地头死”,和“非主流”专业的“物以稀为贵”。再一次印证了一个颠覆不破的市场规律:当供给端盲目追逐热点时,未被流量标注的领域反而呈现稀缺性溢价。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本质上是家长和考生双向奔赴的认知突围。网红推荐本质是“群体性决策参考”,其推荐的计算机、汉语言等专业适配性被严重夸大,岗位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增长速度,结构性的矛盾反而加剧了热点专业的就业难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有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让一个物理和数学都不好的孩子去强攻热点专业强电弱电计算机,对手一个比一个厉害,成为炮灰的概率就非常大了。现在很多大学的冷门专业,招生计划最多两位数,培养质量有保证,赛道不拥挤,“宽松赛道”的精准发展,远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更接近成功本质。
别人的成功和你没有关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网红们用“大数据”鼓吹“热门专业”时,往往刻意忽略两个关键变量:一是专业强大的周期性;二是个人特质与专业的契合度。 在急速变迁的时代,比热门专业更可靠的,永远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
来源:李伟锋老师为孩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