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在前门PageOne书店,围绕中华书局新书《正声新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的出版,一场关于“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的讨论,从傍晚持续到入夜,气氛欢乐而热烈。
近期,在前门PageOne书店,围绕中华书局新书《正声新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的出版,一场关于“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的讨论,从傍晚持续到入夜,气氛欢乐而热烈。
参与讨论的四位青年学者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历史学院副院长邱靖嘉,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耿朔,副研究员、文物保护责任规划师骆文,以及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知名作家郑小悠。
作为《正声新奏》的主编,邱靖嘉讲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之概念缘起,以及这本书的编纂经过。他说这本书之所以取名“正声新奏”,“正声”就是要坚持历史学自身的一个知识体系、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的知识传播形式去做一些推广和普及工作——也就是所谓“新奏”,如此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各位科班出身又有相关从业经历的嘉宾分享了求学经历,就历史学的魅力、历史学在当今社会之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热爱会使你走得更远”
这次活动本来应该在上个月举办,却因一场罕见的大风而延期,特别嘉宾郑小悠表示,其实改在五月办,时间刚刚好,因为很多高考生马上要面临报志愿。他们几位嘉宾对历史学专业的分析和未来就业方向的介绍,或许对有意向选历史学专业的高考生能提供一些切实帮助。
谈到当年如何选定专业,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提到了遵从本心,但又不乏各自的独特经验。比较起来,耿朔的学术之路显得十分单纯,他很早就对自己有很清晰的认知,而且他不认为一个人非要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你能把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话,已经很不错了”。尽管他一直告诉自己只是喜欢,但从考古到艺术史,从工地到舞台,对“跨界”的不知疲倦,对普及工作的不断尝试,这背后,热爱二字已昭然若揭。
邱靖嘉、郑小悠和骆文三位则都在大学阶段经历了“二次选择”。邱靖嘉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但很快意识到英语并不适合自己,而他从小就被“历史故事”所吸引,于是在旁听了历史系课程之后,下定决心报考了北大历史系,并一举考中刘浦江老师的研究生,从此走上学术之路。而北大“元培班”出身的郑小悠,从小就喜欢历史,在当时历史学并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深为历史系老师讲课的魅力所吸引,最后听从本心。如今她在历史写作领域如鱼得水,已颇有成就。
骆文本科学新闻传播,她谈到很多同学是被历史学的真、善、美所打动,而她则是被历史学美的一面吸引过来的。她喜欢喜欢唐诗宋词,也喜欢弹古琴、焚香、喝茶,她认为历史的背后是文化,尤其中国古代史的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
她认为,历史可以带人看到很多很美的东西,捕捉到一些很美的瞬间。每当她踏足一片陌生土地,历史地理方面的积淀使她对其间的掌故如数家珍。当脚下一方土地化作徐徐展开的立体史册,便会与记忆深处的文献典籍发生奇妙共鸣。
“事来有万,我应惟一”
面对“学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过去历史学家往往会从一些务虚的层面来说,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邱靖嘉认为现在可以很有底气地回答,历史学在当今时代大有可为。
“学历史带给我最大的一个帮助是温情地看世界”,耿朔说。历史变幻无常,但具备历史思维的话,“可能你不会那么急或害怕去做什么”。骆文谈到,自己与学术圈已有一定距离,但历史赋予人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也给予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没遇到饭碗压力和过了饭碗压力阶段的人都认为读历史很重要”,郑小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大家和学界思考的一个现象。她分享了学历史对她人生的影响。一方面是“历史通感”在面对人生挫折的心态调节作用。她认为不内耗、不焦虑,可能在现代社会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比你毕业之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的影响大得多”。另一方面对她的工作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不管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学历史知识赋予她的敏感度,都能使她快速抓住本质,不管在处理具体事务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都游刃有余。此外郑小悠还提到,虽然传播方式变化很快,她也参与了很多,但从不认为自己跨界,因为追根溯源的根源没变,所谓“事来有万,我应惟一”。
“我不认为通俗写作与学术研究‘有壁’”
聊到时下热门的非虚构历史写作,邱靖嘉和郑小悠都强调了学术研究与通俗写作之间并不冲突,历史学者在通俗写作方面其实更具有优势。邱靖嘉表示,好的作品应该是兼具通俗的可读性,同时又要有学术含量,“一定要有作者的研究”。
作为在非虚构写作“赛道”上已经有所斩获的郑小悠,她并不认为自己的通俗写作与学术研究“有壁”,区别只是写法不同。她未来的写作方式仍然会是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并认为具有强原创性质的通俗读物,一样可以作为学术成果被引用。
谈到Deep Seek等AI工具的影响时,耿朔表示并不担心会被取代,他更希望拥抱新事物,通过实践去探索可能性,而对结果不作预判。骆文结合自己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案例,谈到一些新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和体验历史。
邱靖嘉认为,历史学是抗AI风险比较强的学科之一。他认为历史学是一门讲究批判和反思的学问,目前AI技术更多的还是基于现有知识水平,它能够取代一些技术性的工种,但是对于像历史学这样的学科,应该暂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郑小悠表示,AI等工具的出现也是一种督促,督促我们去掌握历史学的这种本质东西,它其实是反AI的。
编辑:黄茜
来源:南都N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