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可怕的不是年轻人不婚不育,而是70后父母开始认同“不结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7:27 1

摘要:这不,2025年4月9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明确指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

在结婚这件事上,国家是真的很上心。

这不,2025年4月9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明确指出,“领证”不再需要户口本

并且从2025年5月10日起,开始实施。

这也就意味着,结婚更方便了。

另外,前两天,我看到《东南早报》在2025年4月26日发布了一篇报道,说是“多地官宣发钱奖励结婚:最高可申领4万元。”

其中有提到,山西吕梁从2025年1月1日起,对在当地初次登记结婚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发放1500元奖励金

由此可见,国家是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去结婚,早结婚。

一个硬币分两面,既然政策在鼓励大家结婚,这也说明,很多人没有结婚。

国家着急让大家结婚是为了拯救一下生育率

以前,还有60后、70后父母帮着催婚。

现在他们也开始认同“不结婚”了。

所以,现在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而是60后、70后父母开始认同年轻人“不结婚”

为什么说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60后、70后父母的催婚是年轻人头上的“紧箍咒”

一般来说,年轻人到了25岁左右,如果还没结婚,这时候60后、70后父母就会开始施压。

“什么时候结婚啊?”、“你看谁谁谁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不少年轻人在这样的“紧箍咒”威压下,原本不想结婚的心,被彻底封印,最终选择妥协。

然而,如果60后、70后父母不再给年轻人施压,开始认同“不结婚”,是不是意味着不结婚、不生孩子的“紧箍咒”在松动。

“紧箍咒”一旦松动,岂不是会让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形势更加严峻。

所以,我们说60后、70后父母开始认同年轻人“不结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60后、70后父母开始认同年轻人“不结婚”了呢?

催年轻人结婚,催得最凶的,不就是他们吗?

原因很简单,现实情况,改变了他们的观念

听到、看到或者亲身经历的现实情况,改变了60后、70后父母的观念

60后、70后父母,听到、看到或者亲身经历过不幸的婚姻,致使他们开始认同年轻人“不结婚”的想法

2024年7月17日播出的腾讯视频访谈节目《十三邀第八季》中;

记者采访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原职工张赞英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话:

“如果有来生的话,我绝对走我自己的路,我只要一个工作就完了。”

很多人或许对张赞英并不了解,也并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张赞英是北京人,也是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的妻子

1950年代,张赞英来到昆明,被分配到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后来,在1970年代时,她有幸在北京林业大学脱产学习四年。

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希望她能够留校做科研,但是她最终选择回昆明回到丈夫曾孝濂的身边

如今已到垂暮之年的张赞英在面对记者问出:“下辈子,如果你碰到曾老师,还跟他过吗?”,她很果断地回答说,“不过,坚决不过!”

而且她还说,她这辈子被困死住了

由此可见,她对自己的婚姻,是很不满意的。

这是我们所能听到、看到的别人的“不幸婚姻”。

另外,不少60后、70后父母,自己本身也曾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一段不幸的婚姻

所以,他们开始认同年轻人“不结婚”。

如今的年轻人,思想更开明,已经将婚姻视作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一项任务。

如果把婚姻当作任务,那么就会在适婚年龄,无论有没有遇到那个让自己想要结婚的人,都会想着,“我已经到该结婚的年龄了,找个人结婚吧!”

既然不再将婚姻视作一项任务,再加上60后、70后的父母开始认同年轻人“不结婚”。

年轻人在婚姻的选择上,就更加放飞自我。

换句话说,“结婚是为了幸福,不结婚同样是为了幸福。

至于到底是结婚幸福还是不结婚幸福,每个人的答案并不相同。

如果婚姻对于你而言是幸福的,你就去结婚。

如果不结婚对于你而言是幸福的,你可以选择不结婚。

当然,最美好的状态,还是能够有一段幸福而又美好的婚姻,俩人携手同行,共度余生,共同谱写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但是,前提得遇到这样一个人才行!

-The End -

作者-而这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