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8:15 1

摘要:▲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公众对残疾人的认识不断变化,全国广泛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广大志愿者以真诚与爱心投身社会文明实践,推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图 视觉中国)

▲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公众对残疾人的认识不断变化,全国广泛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广大志愿者以真诚与爱心投身社会文明实践,推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图 视觉中国)

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道出了人与人应当相互帮助的真谛。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同在一片蓝天下,尊重、关爱和帮助残疾人,理解和支持残疾人事业,这种对待特殊群体的态度,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的高度。

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爱。伴随时代发展,一个又一个扶残助残群体为社会树立了典范,他们存善念、行善举,无论是风雨无阻接送残友出行的志愿者,还是托起残疾人生活希望的公益机构,抑或是助力残疾人跨越障碍的科研工作者,每一份温暖和感动,都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追溯起来,起于先秦诸子百家之说,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性善”说,老子“天道无常,常与善人”,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家以仁为内核、由仁趋善,倡导仁爱、民本、大同等,并在《礼记》中描绘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大同世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正因为此,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一种“人性良善”的文明基因。

而对残疾人的扶助政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迹可循。《周礼》记载先秦时期统治者“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其中的“宽疾”意思是宽免残疾人的赋役,是当时残疾救助理念与措施的重要体现。此后中国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优恤残疾人的相关政策,创办救济机构,如隋朝的普救病坊、元朝的惠民药局和清朝的养济院等。

古代社会对残疾人的救助主要由家庭和家族来负责,真正将残疾人视为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的义务,并将其上升到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层面,始于近代。

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提出“国家设立残废院”,到制定第一个评残定残标准《关于红色战士评残定残的标准》,再至1934年5月在江西颁发了第一张伤残证书,这一系列创举为残疾人社会福利规范化、有序化作了有效探索。

1949年之后,国家开展扶贫济残工作,开办福利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参与劳动的机会;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和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兴办荣誉军人学校、盲童学校、社会福利院等扶残助残机构,在残疾人生存保障基础上,逐渐关注教育、就业等发展权利。

从古至今,扶弱助残的善举一脉相承,印证着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关注最需要保障生命权、生存权的群体,为他们撑起庇护之伞,作为政府,这是善政养民,作为个人,这是行善积福。

改革开放后,社会对残疾的认识不断发展,消除障碍、促进参与的社会观念逐渐流行。1982年,中国第一个残疾人民间社会组织“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成立,之后带动大连、西安、大同、沈阳等多个城市成立了残疾人自己的组织。

在那个年代,无私支持帮助残疾人的各界人士在服务、奉献的志愿精神引领下为残疾人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残疾人朋友以志愿服务的精神展开互助,更是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

对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来说,1983年是他助残志愿服务的起步之年。这一年他和一群不甘命运捉弄的残疾青年在大连发起成立了残疾青年协会,响亮喊出“废字与我们无缘、强音做我们主旋”的口号。他们开办英语班、写作班,办笔会、编杂志,还帮忙解决残疾人婚姻难题、成立福利企业解决上百位残疾人就业等。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出任协会名誉会长并为协会创办的会刊《自强》杂志题写刊名,这在当年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

真正成规模、有体系的助残服务始于1986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发起了“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大型公益活动,全国数以万计的少先队员成为志愿助残的实践者。多年来,“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活动薪火相传,推进了人道主义和志愿精神进校园、进课堂,一批批助残青少年成为助残志愿者的生力军。

此后,现代意义上的志愿助残活动在全社会日渐兴起,在商店、车站、机场、影剧院、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常常可以见到助残志愿者用爱心帮助残疾人克服障碍。

▲我国志愿助残活动的发展史与举办大型残疾人体育赛事史基本同步。早在1994年第六届远南运动会举办期间,为做好赛事内外服务,不少工人、农民、干警、学生等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为残疾人朋友献爱心、送温暖。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始实施,该法第48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也是在这一年,首次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截至2019年已举办6次。数千名获得表彰的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来自全国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学校、基层组织等,涉及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教育、扶贫、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用实际行动帮助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1991年年底,国务院批转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其中提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志愿助残服务由此上升到新的高度,被纳入各个时期国家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中。

如果说开展“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活动是撒下了助残事业的种子,那么之后的又一项助残活动便是到了生根发芽的时候。2002年4月,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的通知》,并于当年第12次全国助残日期间在京隆重举行仪式,正式启动了以“践行志愿精神,倡树助残风尚”为主题的“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

活动开展3年间,招募了300多万名志愿者组建助残队伍,建立助残服务基地和助残服务站,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等形式,结合残疾人实际需求,为全国残疾人和家庭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

2015年,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成立,不仅让助残志愿者有了自己的“家”,更推动助残服务不断向更广领域、更多人群拓展延伸,“邻里守望”社区助残项目、“阳光行动”“文化助盲”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助残项目让志愿助残更加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志愿助残活动的发展史与举办大型残疾人体育赛事史基本同步。从1992年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残运会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再至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赛场内外的志愿者用热情的服务和文明的形象深深打动了中外来宾和市民群众,给各国残疾人运动员留下了难忘且美好的回忆,推动全社会了解、接纳残疾人。

随着时代发展,以“平等、融合、共享”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残疾人观逐步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对发展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一系列惠残助残政策陆续出台,残疾人事业也由最初以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

▲2023杭州亚残运会期间,赛会志愿者们“小青荷”用贴心的服务为赛事顺利举办提供保障,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弘扬,更向世界展示了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善满家园是一家心智障碍人士康复托养中心,生活在这里的残疾人大部分都是“捡”来的。创始人胡艳苹从1992年救助收养第一位残疾人,33年来陆续救助收养了百余位。2011年,胡艳苹创办了康复托养中心,为他们提供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等服务。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胡艳苹一边开办培训班,教授残疾学员种植、手工、烘焙等技能,一边开办餐厅、烘焙工坊、电商平台等,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此外,善满家园志愿者协会还打造了扶残助残平台,建设了大棚、鱼塘、果蔬采摘基地、园林绿化种植基地等,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从收养到培养,三十多年来,胡艳苹在助残路上不断摸索前行,用信念为残疾人开辟出一块有尊严、有梦想的天地。2014年,胡艳苹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5年后,善满家园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荣誉背后,是胡艳苹纯粹的助残初心,“不是我们在帮助他们,而是他们在激励着我们:只要你付出一次无私的爱,他们就会用世界上最单纯的感情来回报你。”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强调:“助残先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社会各界人士,也堪称楷模,引领社会风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爱无疆、仁者爱人。这种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我国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如今,越来越多像胡艳苹一样的助残志愿者以真情爱心、善行义举感染并带动了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广泛参与到助残行动中来。

在江苏南京,由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在校大学生、相关学者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走进儿童康复机构,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个性化帮助;在四川成都,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完成了数百场“圆梦之旅”残疾人无障碍出游活动,开发了五十多条无障碍旅游线路,帮助近20万残疾人圆梦旅行;在北京圆通助残基地,超过1万名残疾人及家属参加技能培训后拥有了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创就业……

据《助残志愿服务蓝皮书(2022)》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各级残联登记在册的助残志愿者数量达到3744.3万人。与此同时,从国家倡导到民间自发行动,针对残疾人不同需求,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多样。

2024年3月15日,新疆助残协会正式成立。89家单位、240名个人加入协会,覆盖全疆14个地州市。协会以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为目标,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帮助,让残疾人享受到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如今,全国普遍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的残疾人服务组织,实现了助残服务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从生活服务到普法维权,从康复教育到文化传承,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生活。

悉数历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从最开始的“走进每个残疾人家庭”“扶助共进”“志愿者助残”到如今越来越明确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等,主题不断更新,不变的是对残疾人始终如一的关爱与扶持。在这“变”与“不变”之间,残疾人正由被动受助对象变为发展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中国残联、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对扶残助残行动进行制度化、常态化安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提到,坚持发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激励残疾人进一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

▲高科技辅具产品不仅能够精准适应残疾人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助服务,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2024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一款具有语音转文字功能的AR智能眼镜可以有效帮助视障听障人士获取外界信息,提升生活品质。

随着助残事业从扶志走向扶智,从输血走向造血,大批残疾人奋发自强,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成为各领域的佼佼者,还加入助残行列,为整个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甘肃省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培训就业基地负责人刘韦评是一名高位截瘫患者,受伤后认识了许多困在家里的伤友。2015年,刘韦评创办了轮椅军团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着二十多位“轮椅兄弟”开启创业之路,如今已拥有320平方米的残疾人网络培训就业基地,累计帮助500多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

“我能做到的事,他们一定也可以。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我想让大家少走弯路,早点走出来。”刘韦评常用自身经历给残疾人带去希望,用赤诚和执着帮助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阴霾。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会发展正迎来划时代的变革,助残善举也在与时俱进。各地区不断优化扶残助残举措,以科技助残、文化助残、直播助残、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不同形式做好残疾人工作,进一步推动助残服务高质量发展。

自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以来,各行各业对无障碍的关注、认识和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科研机构、高新企业持续加大投入,组织开展无障碍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推出了许多高效的无障碍产品应用到残疾人生活中各个场景,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完善。

戴上智能仿生假肢,肢体残疾人实现“手随心动”;打开手语实时翻译系统,听障人士不再“社恐”,得以顺畅交流;借助无障碍导航功能,视障人士出行更加便捷顺利。在科技产品的支持下,残疾人拥有了更加自主、便利和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开启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2025年2月,央视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手语演员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手语演绎,辅以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制作字幕,在满足听障人士观看需求的同时,通过音频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让视障人士更好地“听”见春晚。

近年来,越来越多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残疾人文体活动参与率逐年提升。可喜变化的背后,凝结着我国对于残疾人文化权益保障的重视。

继去年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全国人大会议,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也收到了一份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这份盲文版报告由一个小组专门负责制作,不仅要确保翻译转化精准,还要考虑到方便阅读和携带。

“我想请大家都来触摸一下,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沉甸甸的。”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现场,李庆忠发言后,与会委员纷纷传看、触摸这份特殊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画面,成为当天会场上温暖的一幕。

细节之处见真章。从人文关怀到社会参与,越来越便利的无障碍之路,不仅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关爱,更为中国式民主写下生动注脚。

2023年9月,中国残联八代会提出,“把平等对待作为最好的关爱,把促进自立作为最好的扶助。”如今,爱心在传递,助残在接力。8500万残疾人正与14亿同胞携手并肩,将这份由来已久的爱一如既往地传承下去,让平等与尊严的光辉照亮每个角落,让向善的力量托举起一个更加文明包容的社会。

编辑丨张帅

审核丨杨乐

★转载请注明来源

微 博

抖 音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