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秸”尽所能 重庆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8:54 1

摘要:秸秆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在收获后所剩余的茎叶部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大量秸秆被丢弃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秸秆焚烧还会产生大量烟尘,影响空气质量。

垫江已建立起完善的秸秆收储体系。通讯员龚长浩摄

日前,我市用于秸秆综合利用的3000多万元中央财政资金基本下达到位,为秸秆“物尽其用”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秸秆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在收获后所剩余的茎叶部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大量秸秆被丢弃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秸秆焚烧还会产生大量烟尘,影响空气质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从“一烧了之”到秸秆深耕还田,再到加工成饲料、机肥,提升农业耕作质效……围绕中央决策部署,我市如何“秸”尽所能、点“秸”成金,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秸秆还田:

从“废弃料”到“营养餐”

初夏时节,黔江区马喇镇,成片的水稻在田间随风起伏,如绿浪滚滚,蔚为壮观。

种粮大户孙延安蹲在田埂边,手指拂过饱满的稻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自从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后,他家的稻田土壤愈发肥沃,去年更创下了亩产新高。

黔江水田乡,志愿者帮助养殖大户回收秸秆用做肉牛饲料。受访者供图

马喇镇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武陵山区有名的高山粮仓。孙延安在村里承包了12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是当地的产粮大户。

曾经,每年水稻收获后,成垛的秸秆堆积在田间,是孙延安最大的烦恼。按照老办法,他得组织工人把秸秆运到指定地点焚烧。每当火苗窜起,干枯的稻草便化作滚滚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连呼吸都带着焦味。

“烧了污染环境,可不烧又能往哪儿堆呢?”望着腾起的黑烟,孙延安皱紧了眉头。他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心里一直盼着能找到个更好的法子,既能解决秸秆,又不破坏这片青山绿水。

几年前,区里的农技专家来到马喇镇调研,得知孙延安的苦恼后,专家抓起一把秸秆,轻轻一搓:“老孙,这可不是废柴,是土地的‘营养快线'啊!”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孙延安自此踏上了秸秆还田的探索之路。

那年秋收,依照专家指导,他的收割机后紧随一台秸秆打捆机,拖拉机采取旋耕、起垄、直播一体的方式播种豌豆、白菜等作物,最后再覆盖上开始打捆的稻草。这样一来,就减少了耗费大量人工的移栽环节,通过稻草覆盖解决直播蔬菜幼苗阶段保水、保肥、抑草等难题,每亩可节约成本约300元。

秸秆深翻还田加上农田进行水旱轮作,土地的产出多了,病虫害少了。第二年开春,孙延安明显感觉土壤松软了许多,秧苗拔节声仿佛在耳边作响。秋收时一过称,每亩产量竟比往年提高了近两成。

周围的粮食种植户得知后,纷纷赶来向孙延安取经。“这秸秆啊,就像土地的‘胎盘',把养分都反哺回大地了。”孙延安说起了自己的心得。

在马喇镇,由于粮食播种面积大,一些秸秆不能及时还田,只能发酵做成堆肥。因此,在政府支持下,马喇镇各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在田间地头建起了一个个整齐的堆沤池,种植户们将收集后的秸秆统一收集到池中,再撒上腐熟剂,加入牲畜粪便进行发酵,最终变成松软的有机肥,实现了“秸秆—有机肥—稻田”的绿色循环。

如今,黔江区每年6.56万吨秸秆就地还田,并覆盖到30个乡镇的田野上,农民们笑称这是“种地不用化肥,照样碗里有米”的秘诀。

画外音:市农业农村委生态处副处长杨立说,重庆地处丘陵山区,大型农机进入条件差,简单易行的秸秆还田是相对合适的处理方式,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适当的秸秆还田不仅省事,还能使地越种越软,越种越肥。在秸秆还田中,我市不少地方还推广了农机旋耕灭茬、机械化深耕等技术,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翻、深松、深耕等方式,用物理手段杀掉秸秆携带的害虫、病菌,使其病虫害死亡率相比于秸秆焚烧更高。

秸秆离田:

从“牛饲料”到“金猫砂”

虽然就地还田是秸秆利用最常见的方式,然而并没有将秸秆的价值充分发掘出来,将“还田”单一利用变为“还田+离田+加工”多元利用,无疑能为秸秆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

在黔江区水田乡,肉牛养殖大户潘元淳曾被饲料账单压得喘不过气。200头肉牛每天“嗷嗷待哺”,从外地购粮,运输成本像涨潮的海水,一年吞没十几万利润。

直到一次,他蜷在牛棚里刷手机,突然被一篇国外秸秆青贮的文章击中灵感。报道上说,国外许多大型农场,都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把玉米秸秆自主加工成饲料,用于喂养牛羊。

潘元淳眼前一亮:水田乡随处可见成片的玉米地,每年秋收后,就会产生大量的秸秆。“要是能把这些秸秆利用起来,不就解决了饲料问题嘛,还能帮乡亲们增收。”这个念头一旦冒了出来,潘元淳就再也压不回去。

第二天,他就奔向田间,与村民们签下秸秆收购协议,还着手修建4口青贮窑池。当第一车金黄的玉米秸秆运进青贮池,潘元淳知道,自己赌对了。“秸秆经过粉碎、压实、密封等工序,加工成受牛群欢迎的青贮饲料,因为制作饲料的原料全部来自本地,相比于过去从外地购买,能直接节省1/3。”他说。

在水田乡,像潘元淳这样把秸秆加工成肉牛饲料的农户还有10多户,除了供应自家牛场,他们也销往周边乡镇,一年就能消耗20多吨秸秆。

无独有偶,在双桥经开区,重庆槿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回收以秸秆为主的有机质废弃物,生产生物有机肥料,有机质含量超过了60%,主要用于园林绿化的营养土,实现综合产值近800万元。

同样变废为宝的“秸秆魔法”也出现在涪陵区。记者在位于该区的重庆秸贝贝生态环保科技公司车间看到,秸秆被送进粉碎机,经过粗细分离、植物淀粉粘合,摇身一变成为市场抢手的环保猫砂。“70%秸秆含量,吸水性比普通产品强3倍!”总经理徐小荔手捧猫砂,眼里闪着光,“成本几分钱,售价超20元,这就是科技点‘秸’成金的魔力!”

画外音:当前秸秆的综合利用需要从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年秸秆利用正不断向新场景、新工艺挺进。“江浙一带在秸秆的高值化利用上走到了全国前列。”杨立介绍,当地有企业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将秸秆制作成聚乳酸纤维用于成衣制作,每吨聚乳酸纤维的售价可高达2万元,也有一些车企将秸秆用于汽车内饰生产,使苯类和醛类物质释放几乎为零,“和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重庆还需要迎头赶上。”

秸秆收储:

从“草垛垛”到“香饽饽”

垫江县周嘉镇的秋收季,曾是周嘉镇农服中心原主任钟娟的“失眠周”。

垫江是我市的产粮大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98万亩,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秸秆。周嘉镇也不例外,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根本无力搬运堆积如山的秸秆,一捆捆金黄的秸秆歪歪斜斜地堆在田坎上,村民们不得已又走回焚烧的老路。

“有的村民会趁着天黑在田坎边偷偷焚烧秸秆,我们每天的巡查表安排得满满的,看到田坎有浓烟冒起,就得赶紧去核实查看。”钟娟说,如何打通秸秆离田利用的“最初一公里”,成了周嘉镇镇村干部的一块“心病”。

直到朱世华的秸秆回收厂应运而生,这个局面才被打破。

朱世华是土生土长的周嘉镇人,很早就外出务工。“当时我在外面开货车,了解到一些市政园林工程需要草绳。我想,这秸秆大家都不要,不如我收进来加工成草绳卖,这个生意做得!”朱世华说。

说干就干,朱世华回到老家周嘉镇建起了秸秆回收厂,他与村里的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在原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秸秆回收业务。如此一来,合作社在完成稻谷收割后,还会将田里散落的秸秆打包成整齐的方块,统一运送到厂里加工。

合作社还想出一个双赢的办法,农户不仅不用额外支付秸秆收运费用,还能用秸秆抵扣部分机收服务费。这样一来,每亩地约有二、三十元的秸秆收益。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把秸秆卖给我,我们的秸秆产品也越来越多,不仅卖给酒厂作为草垫,还与制碗厂、钢厂合作,产品简直供不应求。”朱世华的回收厂就像个“秸秆变形金刚”,把秸秆变成草垫、草绳,甚至钢垫的隔热材料。“去年卖出300吨产品,纯利润四十万!”他拍着刚运来的秸秆包,笑得像个孩子。

画外音:杨立表示,运输难一直是制约我市秸秆离田加工利用的主要难点。垫江以村镇网点为核心,建立起“打捆-清运”“粉碎-清运”等秸秆离田收储模式,是一种降低秸秆离田成本的有益尝试。在全市层面,近年来我市合理安排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秸秆的收储运体系建设和市场利用主体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业经营服务组织、种养大户、农机能手购置拾草打捆机、加装碎草机等回收秸秆,有效缓解了过去秸秆收储成本高,人力不足的难题。

【相关新闻】

我市推广“五化”利用模式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44%

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有效推动秸秆“变废为宝”。截至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44%,高于全国88.1%的平均水平。

我市年均秸秆产量超过1800万吨,为将这种生物资源的用途发挥出来,早在2021年,我市就印发了相关文件,探索秸秆离田高值化利用技术,大力推动形成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模式。

围绕集群带动,我市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扶持引进一批市场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加快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同时,以种植大户、种植企业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水稻、玉米、薯类等秸秆为主要对象,以就近就地肥料化、饲料化为主要利用方向,新建10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培育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等秸秆“五化”利用市场主体500余家,因地制宜推广了“秸—饲—肥、秸—能—肥、秸—菌—肥、秸—炭—肥”等循环利用模式,促进秸秆高值高效利用

针对秸秆量大、面广、资源分散,以及山区离田收储难、人力成本高的问题,我市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力量,鼓励他们开展专业化、精细化运管服务,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扶持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秸秆回收利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三方利益链接机制,既打通秸秆离田“最初一公里”,又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稳定村社干部队伍、带动农户增收,实现多方受益。

此外,我市还积极完善高效利用链条,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形成科技创新集成,已发布《柑橘果园秸秆还田免耕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个,立项《水稻秸秆青贮技术规程》《玉米秸秆饲料化收储利用技术规程》地方标准2个,为加快秸秆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种种措施,目前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44%。下一步,我市还将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牵引,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