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型的真相:XBC、TOPCon、HJT难以共存的性能三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20:07 1

摘要:自从2021年爱旭N型ABC电池发布以来,光伏行业步入“N时代”已经四年。这四年间,晶科借助TOPCon稳固行业地位,赚到了第一波红利,一道、正泰也在此次升级中实现了排名跃迁。隆基在举棋数年后落子BC,并全力以赴推动其发展,在市场宣讲的同时,也推出了BC技术的

自从2021年爱旭N型ABC电池发布以来,光伏行业步入“N时代”已经四年。这四年间,晶科借助TOPCon稳固行业地位,赚到了第一波红利,一道、正泰也在此次升级中实现了排名跃迁。隆基在举棋数年后落子BC,并全力以赴推动其发展,在市场宣讲的同时,也推出了BC技术的白皮书。HJT企业也结成了联盟,共同推动产业进一步成熟……

与此同时,围绕N型时代的专利纠纷不断,呈现行业技术壁垒逐步拉高的趋势。

与天斗(市场&成本)、与地斗(技术路线)、与人斗(技术路线内部竞争),其乐无穷,这注定了N时代,是一个产品为王的时代。谁能做出最优秀的产品,拥有最多最核心的技术专利,谁就能够在这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N型电池技术到现在仍然没有评出胜负,各家都宣传自己的技术路线更优,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总有人是在说谎的。

实际上,这些企业都是是对的,也都是错的。

从索比光伏网旗下数据机构碳索评测实验室对多种N型组件的测试结果,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N型赛道中多个技术本身并没有过多的技术差异,同类技术路线不同企业产品的性能差异远大于不同技术路线中顶级“玩家”生产产品性能差异。

目前N型评测体系出了一点问题:最好的产品之间没有互相碰撞。

在碳索的评测过程中发现,三种N型技术各有千秋,而且即使是常被认为是BC短板的弱光发电效应,也有品牌表现非常之好。

表1 BC光伏组件低辐照性能测试结果

如上图,我们选定了主流不同厂家的4款BC组件作为测评对象,分别在1000W/㎡,700 W/㎡,400 W/㎡和200 W/㎡的辐照度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最大功率测试,并通过低辐照度损失率来评价预测不同组件的发电性能。从上面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同为BC组件的4款样品,在低辐照性能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BC-1样品相较于其他三个样品,低辐照损失率明显较高。同时,从折线图可以看出,随着辐照度的降低,组件的低辐照损失率逐步增大,辐照度越低,不同组件的差异也越发明显。

第三方机构和做运维的企业都清楚:所谓光伏产品同质化,不过是“买家不专业”和“低价竞争”的遮羞布。

评论N型技术之前,TOPCon和TOPCon、BC和BC、HJT和HJT之间,哪家产品是上等马,哪家是劣等马,选出最优的代表技术路线出战,

否则就会出现双方互相用“上驷对下驷”的局面。

同技术路线中不同企业产品性能的差异,甚至比不同技术路线产品的差异还大。

那么,从同类产品中选择表现较好的产品对比,结果又是如何呢?评测结果是:从单一维度看,不同技术路线之间存在一定差别,但综合考虑“效率”、“寿命”、“弱光发电”能力,目前看彼此差别并不大。

这是因为,N型技术也存在“不可能三角”。

N型时代的竞争,可以看做TOPCon、BC、HJT三方人马攀登效率高峰,TOPCon先发,HJT随后,之后是BC。

三方都较着劲,还常常不屑地认定其它两方——“都是沉没资产”。

然后,三队人马都卡住了……

高效、弱光发电、紫外光衰。

这三项挑战,如同打地鼠游戏,按下一个,起来另一个。

UVID,紫外线诱导衰减,是N型时代才出现的新挑战。

钝化是电池的最重要工艺之一,钝化层的作用是让电流损失更少,同时让电池片和金属电极形成良好接触,进一步提升效率。

但是钝化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钝化过程中,也会引入更多缺陷因素,如一些硅氧化合物,HJT钝化含氢等等,会带来更多需要处理的问题,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迎来更高衰减率,或者在弱光条件下表现不尽如人意。

很多人会问,PERC时代,电池钝化性能没有那么好,反而没有什么紫外光衰的概念?那是因为PERC时代钝化损失比较大,并不差这一点,就像是一场考试,可能扣五分对于平时成绩六七十分的同学来说不算大事,但对学霸来说天都塌了。

正所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N型组件效率高,也导致其对钝化的要求更高。

弱光与抗紫外也是互斥的技术:影响弱光表现原因有很多,受工艺路线、设备控制温度、处理时间长短等因素决定,但提升弱光发电的最核心原理是尽可能多吸收太阳全光谱,紫外光吸收多了,老化自然就快了。

拿“命”发电。

吸收更多光,抗紫外性能下降,减少吸收紫外光避免衰减,效率又跌下来了。

这些都做好了,成本又会增加。

这与碳索评测实验室得到的实证基本吻合。

刘慈欣曾有篇短篇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讲述人类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的抉择与矛盾:1961年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被外星人G视为可能的“诞生节”,象征人类走出地球;而2050年脑机接口的成功导致人类转向虚拟世界,被G标记为“流产节”,意味着太空探索的终止。这两个节日不能共存,因为代表了不同的文明方向。

在科技进化的节点上,或许真的有不能共存的科技树。

索比光伏通过评测结果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目前不同类型的N型技术几乎没有高下之分,只取决于不同厂家自身的技术与生产实力。

原本以为是独木桥,现在变成了多选题。

那么,讨论N型技术优劣是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不是,只不过客户采购时应注意被技术路线牵着鼻子走,更关注自身实际需求、组件企业技术实现和该技术路线的潜力。

第一是组件企业对电池和封装工艺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先进工艺在该技术路线中的应用。效率、衰减、弱光发电,以及其工厂内部的良率,都应该纳入考量。

对非专业客户而言,如果这些都难以判断,也可以看这家企业是否有精益智造的基因和技术带头人对技术的理解。

其次是根据自身应用场景,要求厂家加强弱光发电、高效还是抗紫外能力。实现在工业4.0时代“聪明的采购”和“柔性的制造”。

尤其是弱光发电方面,更应该引起重视。在电站实际工作环境中,能达到1000W/㎡光照的满辐条件时间较少,更多的是200W/㎡-700W/㎡左右的光强,碳索评测在实测数据中发现,部分1000W/㎡条件下高功率的组件,在200W/㎡下甚至发电量不如功率低一些的组件。

而相比之下,不同技术路线表现最好的一批产品,无论是BC,还是TOPCon和HJT,表现都差不多,从做得最好的样本看,HJT弱光发电效应最好,TOPCon次之,但相对BC提升也有限,而做得不好的产品则差别很大,TOPCon组件弱光效应不如BC的也比比皆是。

增强700W/㎡和500W/㎡弱光条件下的发电能力,是几种N型路线应共同关注的新研究课题。

最后,要看作为工艺的载体,各技术路线的工艺装备、材料还有哪些提升空间,如激光的引入就大幅提升了各N型和钙钛矿技术的生产精度和效率,未来N型的胜负手很可能在谁能将更先进的装备工艺和材料用得更好。这在“N型不可能三角”中是重要的能做“加法”的地方。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BC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BC技术目前成熟度80%左右,碳索咨询认为如果未来BC确实能够在与TOPCon在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也应该是BC组件技术优势和激光图形化、绝缘胶、串焊、镀膜等设备、工艺、材料的进一步提升,毕竟在这几个方面,作为新技术的BC提升空间也更大一些。

目前协鑫、正泰、天合、一道(DBC)、通威、晶科、晶澳、高景、华耀等企业也发布了自己的BC组件。近期BC电池的创新设备相关信息也很容易引发业内关注,说明了BC技术的热度在不断增高。

而BC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电池和组件融合技术,至少偏组件端的一些技术,如正面无遮挡,与大部分电池技术是不相斥的。

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在公司BC技术成熟后,也透露下一步会做“TOPCon+”,也即TBC,而无论是TBC还是HBC,都是N型技术的大融合。

对于消费者来说,什么技术已不太重要,选个好企业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未来这些企业的技术大概率会叠加在一起,目标一直,只不过奔跑的方向不同而已。

大部分龙头企业现在或未来要做的,无非是从TOPCon、HJT跑向BC,或是从BC跑向前两者,形成XBC,或者才是单结晶硅技术之争的终局。

蜿蜒九曲十八,终是百川到海。

大胆预判,进入终局之战时,不做融合的企业有可能占据不利地位甚至被淘汰。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时间的神奇:从2019年行业逐步步入技术路线之争,到N型殊途同归的趋势,历史好像一直在螺旋式的演进,虽从不回头,但总似曾相识。


来源:索比光伏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