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輅 | HERE Technologies:四十年地图老兵的智驾远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20:44 1

摘要:目前,HERE Technologies的地图数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服务网络已渗透至全球70多家顶尖车企,超2.22亿辆搭载着HERE Technologies地图数据及解决方案的汽车驰骋在路上。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地图与位置技术服务商——HERE Technologies正成为连接中国车企与全球市场的关键纽带。

目前,HERE Technologies的地图数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服务网络已渗透至全球70多家顶尖车企,超2.22亿辆搭载着HERE Technologies地图数据及解决方案的汽车驰骋在路上。

前不久结束的上海车展上,HERE Technologies首次亮相并展示了其面向SDV(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AI地图、实时导航、自动驾驶支持等核心技术。在与HERE Technologies高层深度对话的过程中,记者试图探寻这家行业“隐形巨头” 背后的战略逻辑。

超越地图的边界

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当下,位置数据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成立于1985年的HERE Technologies以40年的地图技术积淀,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

据HERE Technologies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Deon Newman介绍,HERE Technologies从基础导航地图服务商起步,历经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浪潮,已构建起涵盖高精定位、自动驾驶决策系统、智能座舱交互平台及电动化能源管理的全场景技术矩阵,这一演进路径与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深度耦合。

HERE Technologies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Deon Newman

“我们不仅是地图数据的提供者,更是智能出行生态的构建者。”Deon Newman强调。HERE Technologie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从数据采集、处理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HERE Technologies销售解决方案架构副总裁Severin Bredahl-Banovic指出:“我们的AI地图架构能够动态更新道路属性,实时提供限速信息、交通路况、充电桩可用状态等,这些数据不仅服务于导航,更成为自动驾驶决策的关键输入。例如,我们为宝马、戴姆勒等品牌的L3自动驾驶车型提供高精度地图支持。”其技术逻辑在于“传感器+地图”的双重冗余:当车辆摄像头因逆光或雨雪失效时,地图数据可即时补位,确保决策连续性。

在Severin Bredahl-Banovic看来,这一能力对中国车企尤为重要。“国内车企的智驾系统多基于本土路况开发,但欧洲的环岛、窄路、无标识路段需要更精细的地图支撑。”

HERE Technologies销售解决方案架构副总裁Severin Bredahl-Banovic

对此,HERE Technologies针对不同市场的驾驶习惯与道路特征进行优化。例如,在欧洲市场,系统会自动适配复杂的环岛导航与限速规则;在中东市场,系统会结合沙漠路况提供特殊的路线建议。这种本地化能力,得益于HERE Technologies在全球设立运营中心,实时收集并处理本地数据。“我们不仅提供数据,更提供‘数据 + 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Severin Bredahl-Banovic强调道。

此外,HERE Technologies将AI与电动车场景深度结合,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充电桩数据库,其覆盖170万个充电点,并提供动态状态监测。

Severin Bredahl-Banovic坦言:“相较于欧美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已形成高度成熟的体系化布局。以西欧及北美地区为例,其不仅面临公共充电桩覆盖密度不足的结构性短板,更存在设施运维滞后的现实痛点。用户即便定位到充电桩,仍可能遭遇设备故障或网络离线等使用障碍,这使得电动车主必须进行更精准的里程规划与补能预案。”

针对上述行业痛点,HERE Technologies依托充电设施动态数据建模技术,构建起覆盖设施数量、运营状态实时监测、使用负荷预测等维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我们的解决方案不仅可提供充电桩实时可用性验证,更能通过智能算法预判充电排队时长,从而有效消除用户的里程焦虑,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Severin Bredahl-Banovic自豪地表示。

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重要伙伴

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如何在海外市场实现合规运营与本地化体验成为关键挑战。HERE Technologies凭借其全球合规地图数据与本地化服务能力,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重要伙伴。

HER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经理兼业务主管奚宁介绍:“HERE Technologies在中国已为超过30家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在这些合作车企生产的车辆中,应用HERE Technologies地图及相关技术的产品占比超过94%。国内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全部采用我们的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

HER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经理兼业务主管奚宁

合规性是出海的第一道门槛,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地图数据的采集、存储、应用有着严格法规。以欧盟为例,其《通用安全法规》(GSR)强制要求2024年后新车搭载ISA、车道保持等11项安全功能。这些功能高度依赖高精度地图与实时数据,而中国车企的本地化系统往往难以直接适配。

奚宁指出,HERE Technologies的优势在于地图数据已通过全球多个市场的合规认证,无需车企重复投入。“我们就像中国车企出海的‘数字护照’,帮助他们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快速落地。” 奚宁形象地比喻道。

中国车企出海的另一个隐形挑战是数据主权。许多国家要求车辆产生的数据必须在本地存储,这对车企的IT架构提出了复杂的要求。

基于此,HERE Technologies通过分布式云服务,帮助车企在满足数据本地化的同时,实现全球统一管理。“某车企在欧洲的车辆数据存储在法兰克福服务器,但依然能同步到总部的分析平台。”Severin Bredahl-Banovic举例说道。

提及与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Severin Bredahl-Banovic对记者表示:“我们非常尊重这些非常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他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了不起。我们更愿做中国优秀地图企业出海的窗口,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入其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共同成长。”

以开放姿态构建合作网络

在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HERE Technologies选择以开放的姿态构建合作伙伴网络,而非单打独斗。

例如,上海车展上,其与亿咖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集成HERE SDK导航平台与亿咖通的全栈解决方案,共同开发新一代导航系统,覆盖路特斯、Smart 等全球品牌。据亿咖通董事长沈子瑜所言,双方通过整合HERE SDK导航平台与亿咖通的全栈能力,将跨国车型的导航开发周期缩短了40%。

“我们不做‘围墙花园’,而是提供模块化的技术组件,让合作伙伴根据需求灵活组合。”Severin Bredahl-Banovic表示。

这种开放战略在自动驾驶领域尤为明显。HERE Technologies的高精度地图不仅服务于自身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更向第三方开放接口,其与传感器厂商、芯片公司形成协同。例如,其与Mobileye、NVIDIA等企业的合作,实现了地图数据与视觉感知的融合,从而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

“未来的智能汽车需要多方数据的融合,HERE Technologies愿意成为这个生态中的‘基础设施’。”Deon Newman强调。

另一长期合作伙伴东软,则与HERE Technologies共同探索从“技术互补”到“价值共创”的路径。东软汽车智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于鹏透露,双方联合开发的“One Mind”导航系统,已搭载于红旗、吉利等品牌的海外车型。“我们提供3D渲染引擎和本地化服务,HERE Technologies贡献地图数据与AI算法,最终帮助车企将成本降低。”

“未来的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的生活空间。”Deon Newman在展望HERE Technologies的未来时,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图景:通过与车企、科技公司、能源网络共建生态,将位置数据渗透到充电、物流、车险,甚至城市治理中。

写在最后

通过与HERE Technologie三位高层的深入交流,其企业发展战略轮廓愈发清晰: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深挖数据价值;依托全球化合规优势,为中国车企出海保驾护航;秉持开放理念,携手伙伴共建智能出行生态。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这种开放、协同的战略思维,或许正是HERE Technologies能够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

来源:汽车观察A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