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在深夜盯着孩子的试卷发呆。儿子上初三,每天凌晨11点还在刷《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错题本上的红笔印是那么的刺眼。老婆刚把下个月的补课费转给补课机构,转头就问我:“你说咱花这么多钱,孩子将来要是也找不到工作咋办?”我也很无奈,这就是现在社会普遍现象。
失业在家,看着孩子的补课费发呆:我在深夜问自己,这一切到底图个啥?
最近总在深夜盯着孩子的试卷发呆。儿子上初三,每天凌晨11点还在刷《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错题本上的红笔印是那么的刺眼。老婆刚把下个月的补课费转给补课机构,转头就问我:“你说咱花这么多钱,孩子将来要是也找不到工作咋办?”我也很无奈,这就是现在社会普遍现象。
一、当“刷题思维”撞上“35岁危机”,我突然看懂张雪峰的无奈
那天刷到00后大学生在直播间吐槽:“读了4年计算机,毕业发现大厂只招3年经验的,3年经验的要求会AI,AI又把3年经验的淘汰了。”这话像根针扎在我心窝——可不就是嘛!我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的对象,在传统制造业辛辛苦苦干了10年,今年开春还是成了优化名单里的“35+”。天津轧一集团裁员、一汽丰田天津工厂启动买断计划的新闻,让我愈发觉得传统行业的饭碗正在变“瓷”。
现在看着儿子把“考上985就能进大厂”写在书桌贴纸上,我突然有点慌:我们这代人奉为真理的“读书改变命运”,正在被现实撕出裂缝。就像小区门口的煎饼果子摊,以前卖煎饼的大哥总说“让娃考公务员,端铁饭碗”,如今他闺女刚考上基层岗,就赶上机构改革。天津西青区打破教师“终身制”的政策,让我意识到连“铁饭碗”都不再牢靠。
二、教育投入的“性价比”崩了?但我不想让孩子重复我的路
上周参加家长会,家长们讨论“全班50人,48人在补课”。老婆咬咬牙给儿子报了一对一,一节课380元,相当于我失业前2天的工资。有人说这是“教育内卷”,可作为普通家长,我们能怎么办?眼睁睁看着孩子在分层考试中落后?看着和平区实验小学学区房335万的天价,把优质教育资源锁成天价?
邻居小刘在津南当老师,他偷偷告诉我:“现在重点高中的自主招生,不少名额都给了竞赛生和特长生,普通孩子只能硬考。”这话听得我脊背发凉——原来我们拼命补课,不过是在越来越窄的赛道上互相踩踏。但反过来想,如果连这点苦都不吃,孩子拿什么去拼?
三、突然想通了:比起“考名校”,或许该教孩子这3件事
那天在小区碰到送外卖的小王,他初中没毕业,现在靠跑单每月能挣8000。我问他累不累,他说:“累,但我会研究平台算法,知道哪条路红绿灯少,哪个小区电梯快。”这话让我顿悟:未来的社会,或许更需要这种“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① 别让“标准答案”困住孩子:儿子最近喜欢拆机器人,零件撒得满床都是。以前我会骂他“不务正业”,现在我跟着他一起研究说明书。其实天津的“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物理老师也说过,这种动手能力,比背公式更接近“核心素养”。
② 允许孩子“试错”,哪怕考砸一次:楼上李姐的儿子高考失利,去了专科,现在跟着师傅学口腔修复,月入1.2万。李姐说:“以前觉得没面子,现在发现掌握一门手艺,比蹲在格子间等裁员强。”天津的职业教育正在崛起,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目录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急需技术工人。
③ 我自己也在学新东西:最近在B站跟着教程学短视频剪辑,虽然笨手笨脚,但发现给儿子拍vlog时,他眼里有光。突然明白:比起逼孩子“出人头地”,不如先做好“终身学习”的榜样。天津人社局推出的免费技能培训,让我看到了再就业的希望。
四、写在最后:接受“平凡”,或许是我们这代父母最大的成长
昨天帮儿子整理错题,发现他在笔记本里夹了张字条:“爸爸,你失业后陪我踢球的时间变多了,其实我挺开心。”那一刻突然鼻酸——原来在孩子眼里,我们拼命追逐的“成功”,远不如“爸爸的陪伴”重要。现在的我,不再纠结“补课有没有意义”。我告诉自己:教育的本质,不该是把孩子塞进“标准化模具”,而是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就像海河岸边的梧桐树,有的长得高,有的生得茂,但每一片叶子,都能接住阳光。
或许我们这代人最该学会的,是放下“必须超越上一代”的焦虑。只要孩子能在风雨里站稳脚跟,在平凡日子里找到热气腾腾的活法,那些熬夜刷题的夜晚,那些为补课费发愁的时刻,终将化作他生命里的养分——就像我现在终于明白:人生不是只有“考上名校”一条跑道,而是只要你愿意跑,每条路都能走出自己的风景。
来源:河北人在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