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奇人——王希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22:48 1

摘要:王希付这个名字,在武术圈子里那是响当当的。他不是那种虚构出来的传奇人物,而是实打实靠着一身硬功夫闯出来的大师。他的故事听起来挺接地气,像咱们身边某个倔强的老邻居,硬是从小病秧子变成了武术界的泰斗。

王希付这个名字,在武术圈子里那是响当当的。他不是那种虚构出来的传奇人物,而是实打实靠着一身硬功夫闯出来的大师。他的故事听起来挺接地气,像咱们身边某个倔强的老邻居,硬是从小病秧子变成了武术界的泰斗。

王希付1938年12月生在河北三河市泃阳镇沟北村。那地方是个典型的华北农村,村民靠种地过日子,家里条件一般。他爷爷在镇上开过米行,算是有点小名气,父亲在银行干活,母亲在家带孩子。王希付小时候身体不行,支气管炎老折腾他,瘦得跟竹竿似的,走几步就喘。村里小孩看他弱,经常欺负他,推来搡去的,弄得他灰头土脸。那时候他爸常跟他说,做人得有牛劲儿,得扛得住事儿;他奶奶也老叮嘱他,凡事得靠自己。这两句话他记了一辈子,后来练武那股狠劲儿估计就从这儿来的。

1946年,他8岁,家里把他送到燕青门武师冯志维那儿学艺。燕青门是个老派头武术门派,传了好几代,讲究快狠准,跟北宋那位燕青有点渊源。冯志维是燕青门第33代传人,河北保定人,生于1910年,外号“闪电手”。他6岁就跟“铁胳膊”刘俊岭学拳,刀法拳法都硬得很,还在抗战时教过29军大刀队。王希付刚入门时,冯志维让他站桩练基本功。小孩儿家站没一会儿腿就抖,冯志维拿竹条敲敲他膝盖,告诉他根基得稳。从那天起,他的武术路就正式开了头。

训练挺苦的,每天早上5点起来站马步,站得腿像灌了铅。之后练云手,手臂得软中带硬。白天学燕青拳,出拳快得像风,收拳稳得像钉子。晚上踢木桩,脚背都磨麻了。冯志维教得严,一招一式都得拆开练熟。王希付咬牙坚持,三年下来,从1946到1949年,身体结实了,拳脚也有模有样了。那年新中国成立,冯志维开始多收徒弟,王希付在师兄弟里算拔尖的,悟性高,能把一招拆出好几种变化,大家都服他。

他那时候指力就挺吓人。有回在村里田埂上,一个老农让他帮忙拴牛,没树桩,他就用两根手指硬生生在土里挖了个洞,把牛绳绑上,老农看得目瞪口呆。还有一回,村里赶集,一头牛受惊冲向小孩,他冲上去一把抓住牛鼻圈,硬是用掌力把牛打倒,救了孩子。村里人那时候就知道,这小子以后肯定不简单。

到了1960年代,王希付的武术路又翻了新篇。那会儿国家号召下乡,他去了个偏僻农村,带着哑铃和石担就上路了。住的草屋简陋,他就自己挖坑练吊环。白天干农活,插秧割稻,休息时别人聊天,他练俯卧撑,用竹筐装泥块举着玩。晚上练长棍,棍影呼呼响,村里小孩都爱看。几年下来,他功夫更扎实了,还当了党支部书记,忙归忙,练武从没停过。

后来回城进了工厂,干包装搬重物,早上还是练拳,拳风带劲,同事们都爱瞧。厂里运动会他是大明星,俯卧撑一口气上百个,扳手腕压倒大块头,拉力比赛轻松拿第一,大家都说他是铁人。

1980年5月,国家体委在太原办武术比赛,他被推去参赛。表演了头撞石碑、汽车压腹和单掌开石三项硬气功。石碑一撞就碎,车从肚子上过他面不改色,掌劈石头跟切菜似的,全场都炸了,他拿了金奖。之后跟一个南拳高手比试,对方拳快,他躲得更快,一招“闪电手”打中胸口,对手倒地,赢得干净利落。武术圈里的人都说,这才是真功夫。

那时候少林的“二指禅”火了,王希付也想练。他从五指倒立开始,慢慢减到两指,每天练,手指肿得不行。营养不够,他就省着买菜水果,睡前喝杯奶补体力。五年苦练,1993年10月,他去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展示,两指撑地倒立,稳得像根柱子,现场掌声炸裂,电视播出后反响特别大。

成名后,王希付没飘,回三河开了武馆教徒弟。他教得严,燕青拳、刀枪棍剑、硬气功全教,弟子进步快。他收了300多个徒弟,遍布好几个省,有的拿国际奖,有的当教练,有的在武术协会干大事。河北体育局给了他“武术优秀教练员”的称号,挺实在的荣誉。

现在他快90了,还每天5点起床站马步,手脚利索得很。练功时爱听戏曲,或者站着打麻将,一站一两小时,牌友都服他。弟子来看他,他还秀两指禅,照样稳。九十年代有人想给他“一代宗师”的称号,他谢绝了,说自己做得不够。这份低调让大家更敬他。

他的武馆现在还很热闹,年轻弟子在那儿练拳,燕青门没断传承。他的故事挺励志的,让人觉得只要肯下苦功,谁都能有点出息。

王希付这辈子,从小病秧子到武术大师,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的经历不花哨,但真。希望他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看看中华武术有多牛,也激励大家别怕吃苦,干啥都能干出名堂。

来源:赖正直2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