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2日,在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共同举行的“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介绍,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是它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发生的前兆”。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应急管理部供图/图)
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能预测地震吗?
2025年5月12日,在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共同举行的“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介绍,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是它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发生的前兆”。
邹文卫表示,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天气的变化等。像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同时,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都已验证过,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
他解释,所谓“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比如比较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解释,只不过它碰巧发生在了地震前,“实际是不能预测地震的”。
2025年5月12日也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表示,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地震,约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国土位于地震高风险区。
“希望通过发布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地震是什么、平时怎么防、遇到怎么办。”申展利说。
270名学生3分钟安全撤离
2023年12月18日晚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距离震中32公里的青海省循化县也受到影响。
据媒体此前报道,地震发生后不到三分钟,循化县清水乡初级中学的270名在校学生全部安全撤离。而就在地震发生前两小时,2023年12月18日晚10点,清水乡初级中学所有在校学生刚刚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
在发布会上,清水乡初级中学校长韩长青回忆,地震发生时,在老师们的组织下,全体住校生按照平时演练的路线在三分钟内迅速撤离到了操场,没有一个人受伤。
韩长青说,自己小时候看过一部讲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这让他意识到生命在地震灾害前的脆弱。多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一些地震安全知识;当了校长后,他希望能把这些地震安全知识传递给孩子们。因此,在清水乡初级中学,学校每周会开展一次地震逃生演练。
韩长青表示,演练当中注重“两个环节、两个目标”,准备环节做到预案切实可行,指令明确清晰,人员精准到位,演练环节做到仿真训练,扎实有效;达到有序安全的目标和最短撤离时间的目标。
“通过平时的演练,孩子们的地震逃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使孩子们避免了在危险面前手足无措,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韩长青说,“12·18”积石山地震紧急疏散给全校师生,尤其是孩子们的一生上了一节重要的安全课。
并非所有地震都发布预警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介绍,当前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很多地震是难以做到精确预测的。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向公众发出的警报,用来提醒公众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以减小或避免地震灾害损失。
“并不是所有地震我们都发布预警信息。”他解释,一般来说,当预估震级大于4级,或预估震中烈度大于5度时,才会对外发布。
预警级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区分。其中,在预估的地震动比较强的地区,比如预估烈度达到了5度以上的区域,会发布红色或者橙色警报,以提醒公众尽快躲避;对于预估的地震动比较弱的地区,会发布黄色或者蓝色提示,以避免公众恐慌。
王行舟表示,一般来说,只会对可能发生破坏的地区或者是会有震感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比如,河北如果发生了地震,我们就会对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发布预警信息,而不会无差别地向全国进行推送。”
王行舟介绍,目前主要通过手机、电视、广播、地震预警专用终端和社区的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同步发送预警信息。
“我向大家推荐一款地震预警小程序。”王行舟说,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搜索“中国地震台网”微信预警小程序或添加各个省份的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免费获取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应该怎么做?王行舟表示,这主要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环境。
如果处在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者是保护好头部,比如躲在桌子下或沙发旁,同时手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止身体滑动或被甩出,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
如果处在室外就要寻找开阔地,比如广场、公路就地蹲下,同时也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处在海边或者山区,还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
南方周末记者 李桂
责编 钱炜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