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郑州的偏远山村里,78 岁的李大爷颤抖着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泛黄的教案本。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敲打着漏风的窗棂,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心酸。这位在三尺讲台坚守 25 年的老民办教师,如今每月仅靠着几百元补贴艰难度日。像李大爷这样的老民师,正用他们暮年的身影,叩
在河南郑州的偏远山村里,78 岁的李大爷颤抖着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泛黄的教案本。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敲打着漏风的窗棂,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心酸。这位在三尺讲台坚守 25 年的老民办教师,如今每月仅靠着几百元补贴艰难度日。像李大爷这样的老民师,正用他们暮年的身影,叩问着社会的良心:那些用青春点亮乡村教育的人,为何在晚年却等不来应有的尊严?
一、青春献给乡村教育,他们是时代的脊梁
上世纪 70 年代,当城市教师对穷乡僻壤避之不及的时候,初中毕业的李大爷毅然选择接过教鞭。在简陋的土坯房里,他拿着十几块钱的微薄工资养活一家五口,却还自掏腰包为学生修补课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批改作业到深夜,次日凌晨又摸黑走山路备课。教室漏雨了,他用塑料布搭起 “屋顶”;寒冬腊月,他把唯一的煤炉让给学生取暖。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的乡村教育中,比比皆是。
80 岁的王奶奶同样令人肃然起敬。任教 22 年,她用微薄的工资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购买文具,甚至把自家口粮分给孩子们。有一次,为了让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她翻山越岭走了三个小时山路,磨破了三双布鞋。这些老民师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乡村教育撑起了一片天,培养出一批批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栋梁之材。
二、暮年凄凉,补贴微薄难抵生活重压
如今,这些曾经的教育功臣大多已步入古稀、耄耋之年,却陷入了生活的困境。李大爷身患严重的关节炎,每到阴雨天,膝盖疼得无法下床,每月几百元的补贴,连买药都不够,只能靠止痛片硬扛。王奶奶身患高血压、糖尿病,每月医药费高达千元,儿女微薄的接济,在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如同杯水车薪。
他们的诉求朴实又心酸:“我们不图大富大贵,只求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然而,全国现存的老民师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等了一年又一年,从青丝等到白发,从壮年等到暮年,真的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等了。正如李大爷颤抖着说:“我这把老骨头不知道还能等多久,就盼着补贴能涨一涨,让我走的时候能安心些。”
三、政策虽好,执行却成 “温差”
国家并非没有关注到老民师群体。近年来,多地陆续出台政策提高老民师补贴,江苏教龄 30 年以上的老民师每月可领 900 元,云南对高寒地区教师给予额外 200 元补贴。2025 年,国家更是推出养老保险 “直通车”,教龄满 15 年的老民师可补缴社保,退休后每月能领取 1200 - 1800 元。
但政策从中央到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 “温差”。河南、甘肃等地教龄补贴仅 8 - 10 元 / 年,30 年教龄每月不足 300 元;湖南、江西等地甚至出现补偿金拖欠现象,有的老教师离世多年,家属仍未拿到补偿。中央政策要求 “从宽从速” 认定教龄,地方却 “从严从慢”,还常以 “证明材料不全” 为由拖延,让老民师们寒了心。
四、他们的贡献,值得被铭记与回报
这些老民师,是乡村教育的拓荒者。胡益明老师坚守 46 年,培养出 30 名大学生;“扁担老师” 叶兴旺翻山越岭 35 年,让 20 多名山里娃走出大山。他们培养的学生中,有的成为工程师、医生,有的返乡建设故土,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他们的贡献,理应由整个社会给予尊重与回报。
2025 年,国家加大了解决老民师问题的力度:教龄补贴每年上涨 5%,全国联网查重系统开通,子女代领通道开放。但时间不等人,对于这些年迈的老民师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
五、莫让奉献者寒心,行动刻不容缓
当我们享受着教育带来的红利时,绝不能忘记那些用青春为我们铺路的人。提高补贴,不仅是经济上的补偿,更是对他们奉献的认可。正如网友所说:“他们的粉笔灰染白了双鬓,却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贫瘠的土地上。如今,该是我们反哺的时候了。”
行动起来吧!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老民师的困境;向当地教育部门反映,推动政策落实;为老民师捐赠医疗物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莫让奉献者在暮年流泪,莫让乡村教育的功臣在等待中凋零。他们等不起了,我们的行动,刻不容缓!
来源:小陈谈教育点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