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喀什大学,这一援建专业从无到有、晋升一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04:36 1

摘要: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一国家“双一流”学科,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食品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2014年开始持续援疆,推动喀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

近日

正在喀什大学参与援疆工作的

华南理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超

凭借突出表现

荣获2024年度广东省援疆工作 "先进个人"

2024年

李超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

来到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担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投身援疆工作

他立足教学一线

构建“专业+思政”双融课程

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李超还参与科研帮扶

指导青年教师申报项目、撰写论文

推动学院科研水平提升

此外,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主动深入当地食品企业

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十载帮扶结硕果

双校同心谱新篇

李超老师的先进事迹

是一批又一批华南理工人

接力援疆精神的生动缩影

更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位一体”教育援疆模式的典型写照

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一国家“双一流”学科,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食品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2014年开始持续援疆,推动喀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食品学院创新构建“教学—学科—科研—人才”四位一体教育援疆模式,通过支部共建、派驻援疆教师、组建智力援疆小组团和共享教学科研资源等一系列举措,为西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华工帮扶模式”。

以党建为引领,凝聚援疆合力

党建是教育援疆的“红色引擎”。华工食品学院党委认真组织开展帮扶活动,前后派出20余位教师参加多种援建活动。教师们以高度的使命感、专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接棒而行,持续为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学院(以下简称“喀大生地学院”)助力赋能,创建食品相关专业和学科、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平台,用心用力用情奉献经验和智慧,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爱国情怀和育才使命。

自2014年开展帮扶工作以来,3位华工教师被聘为“天山学者”,4位派驻教师全部被评为“广东省援疆先进个人”,其中1位教师被评为“广东最美援疆教师”。期间,华工食品学院党委多次派出专家团队实地考察和指导工作,组织线上线下学术会议、支部书记会议、云课堂,开展党建经验交流等活动,跨越空间障碍,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

签订支部共建协议

为更好地实现点对点帮扶,华工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与喀大生地学院教工党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通过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党建载体互用、实践活动互学、结对帮扶互助五个方面的共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合作共赢。

双方通过搭建“师生支部联动、联学交流、联办聚力、联动创效”的“四联”工作机制,形成了良好合作局面,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得到双提升。10多年来,双方的党建工作均取得可喜成绩:

2019年,华工食品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和喀大生地学院教师党支部分别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020年,华工食品学院党委获批第三批全省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轻化工研究所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省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022年,华工食品学院党委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2025年,华工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五批全省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以教学为支点,夯实育人根基

教学是教育援疆的“固本基石”。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聚焦优质慕课同步课堂、专业课程群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东西部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之路。

“同学们,欢迎来到云端食品工厂。” 华南理工大学李汴生教授以这样一句亲切的问候,开启了 “慕课西行” 线上教学的独特课堂。这种线上远程直播互动与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模式,让知识跨越山海,从珠江之畔,送抵天山脚下。

早在 2020 年,尽管华南理工大学与喀什大学相隔千里,且存在3小时的时差,但李汴生克服重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为两校4个班级约180名本科学生讲授《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设备》等专业课程。

在课程直播间内,学习氛围异常热烈,学生们围绕知识要点展开深入讨论,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课堂活力满满。许多学生反馈,能与不同学校的同学共同学习探讨,这种新颖的上课方式充满趣味,让他们收获颇丰。

李超在喀什大学授课

20余名优秀教师组成的接力式、组团式援疆队伍,柔性帮扶喀什大学食品和生物学科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

疫情期间,8名教师“云端”驰援,开设7门核心课程,有效缓解了喀什大学师资短缺的问题,确保教学不断线。

2022年,联合喀大生地学院获批教育部虚拟仿真教研室,进一步打破时空障碍,实现教师线上交流、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能力提升目标;

2023年,由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喀什大学共同参与的“慕课西行”教学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4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华工食品学院教授牵头组建了智力援疆“五人小组团”,深入喀什大学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帮扶活动,并开设本科生课程《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学》《微生物学》和研究生课程《食品绿色加工》《工程伦理》等,进一步提升了喀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为喀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

以学科为主线,构筑发展高地

学科是教育援疆的“发展命脉”。华工食品学院整合“双一流”学科优势资源,锚定学科特色主线,形成对口帮扶的“强磁场”。

在华工食品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喀大生地学院成功申报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填补兵团高校之后南疆地方高校食品学科的空白,并跻身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随后,又成功申报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进一步夯实南疆四地州地方高校食品学科基础。

通过援疆教师的积极推动,喀什大学在课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校成功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新疆帕米尔高原生物资源与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喀什广东甜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来源:南方+)

目前,华工食品学院正积极协助喀什大学申报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点。同时,还牵头成立了喀什广东甜菜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喀什大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

以科研为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科研是教育援疆的“创新源泉”。华工食品学院手把手培育苗子,积极拓展援疆科技成果“辐射面”,合作攻关带动地方科技创新。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集中分布于南疆的红枣等特色林果犹如璀璨的明珠,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撑起当地农业的一片天。然而,如何让这些果实实现更高价值,成为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华工食品学院携手喀什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疆果果公司”)和伽师德汇好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他们聚焦产业提质增效、节能减耗等核心环节,开发多层次的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助力疆果果公司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从2.8亿元增长至3.9亿元,书写了产业升级的精彩篇章。

喀什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加工干果。(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

华工食品学院深度参与疆果果公司博士后流动站创新实践基地的申报与建设,近期还联合该公司申报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富含微量元素的红枣产品开发及其干燥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并成功获批广州市重点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合作带来的良好效益,吸引了自治区组织部、人社厅和科技厅的关注,入选科技领域 “小组团” 援疆工作示范点名单。

据统计,华工食品学院牵手喀大生地学院联合申报获批援疆省部级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中央引导地方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及新疆自然科学基金,累计科研经费超80万元,合作科研论文已达90余篇,其中包括50篇SCI论文、13篇EI论文、18篇中文核心论文。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喀什大学的科研水平,还带动了新疆地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区域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以人才为根本,构建共育生态

人才是教育援疆的“核心动能”。“华工帮扶模式”十分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筑牢援疆“共同体”。

在新疆乡都酒业有限公司,杨华峰被大家笑称为企业“年轻的老专家”。

2013年,当时还是华工食品学院在读博士的杨华峰,参与了新疆乡都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都酒业”)的技术改造。

毕业后,杨华峰选择了直接留在企业。他紧密结合新疆“五大战略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先后参与自治区“十三五”及“十四五”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特色葡萄酒产业重大科技专项”,研发的产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葡萄酒赛事,获奖30余项。此外,他还积极为企业培训产业技术骨干超过250人次以上、培训葡萄种植人员650余人次。

杨华峰(左二)在葡萄园向工人们讲解技术要点(来源:中国食品报)

在杨华峰的影响下,华工食品学院援疆教师指导的喀什大学2017届硕士研究生权娣红,毕业后也选择来到乡都酒业工作。在杨华峰的接力指导下,她成为中国酒业协会二级酿酒师,并获得轻工专业中级工程师职称。目前,乡都酒业示范推广项目成果达8000亩以上,项目期内实现产值超3亿元,为新疆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酿酒葡萄深加工产业的提质增效奠定了技术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华工食品学院积极推动喀大生地学院研究生教育。在援疆教师指导的21名研究生中,超六成研究生选择留疆服务,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同时,华工食品学院教授们通过一对一指导,有针对性地结对子、用心用情传帮带,培养了8名优秀青年教师,其中3位教师晋升副教授。目前,2位教师赴华南理工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了喀什大学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从企业技术革新到人才梯队建设,从产业发展到教育提升,“教学-学科-科研-人才” 四位一体的 “华工帮扶模式”,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新疆大地落地生根,为边疆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

通过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协同创新

持续提升喀什大学的

教育教学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

为推动新疆及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

书写新时代教育援疆的壮丽篇章

贡献更多华工智慧与温度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