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国际巨头泰克、爱德万(Advantest)等企业相比,长川科技虽起步较晚,但凭借前瞻的技术布局与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加速重构的浪潮中,测试设备作为“芯片质量守门人”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与国际巨头泰克、爱德万(Advantest)等企业相比,长川科技虽起步较晚,但凭借前瞻的技术布局与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
在2025年一季度交出了一份震撼行业的答卷——营收同比增长45.74%至8.15亿元,归母净利润飙升2623.82%至1.11亿元
一举成为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的“现象级”企业。
核心内容
1. 技术卡位:打破国际垄断,全品类布局构筑护城河
长川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硬核技术突破+全产业链覆盖”**的双轮驱动:
• 测试机领域:早在2021年便推出国内首台SOC测试机,引脚数、测试频率等关键指标对标国际竞品,较国内同行华峰测控早2年实现技术落地,成功切入长电科技、华天科技等头部封测厂供应链。
2025年进一步突破高端数字测试机技术,实现28nm工艺节点全覆盖,直接替代泰克部分型号设备。
• 分选机领域:通过收购长亦科技,整合重力式、平移式、转塔式全品类技术,封装尺寸最小支持0.1mm,UPH(每小时处理芯片数)达5万颗,性能比肩日本爱德万,且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60%。
• 全栈能力整合:国内唯一实现“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AOI设备”全品类布局的企业,通过自研与并购新加坡STI,形成从芯片设计验证到量产测试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客户产线设备采购成本降低30%以上。
2. 产能与市场:国产替代加速,绑定头部客户放量
• 产能跃升:2023年产能利用率仅62.78%,2024年已提升至96.35%,12英寸测试设备产线满负荷运转。
在建的杭州湾新区产业园规划年产能5000台,预计2026年投产,届时产能规模将扩大3倍。
• 客户结构:深度绑定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士兰微等国内封测前三强,2024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达68%。
同时打入日月光、安靠(Amkor)等国际供应链,海外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8%提升至2024年的18%。
• 行业红利: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85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2.5%。
国内市场国产化率不足20%,长川科技作为龙头企业,有望承接70%以上的国产替代需求。
3. 财务健康度:高研发投入换高增长,盈利模型升级
• 研发强度领跑行业: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2.53亿元,研发费用率31.06%,远超华锋测控(25.1%)、金海通(18.7%)。
累计授权专利超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5%,“晶圆承载装置”等核心专利直接提升测试精度至±0.1μm。
• 盈利质量改善:2024年毛利率从38.6%提升至45.2%,主要得益于高端产品占比提升与规模效应。
2025年一季度净利率达13.6%,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入加速释放期。
• 现金流优化: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ABS)盘活资产,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50%,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55%降至2024年末的48%,财务风险显著降低。
指标 2025Q1 2024全年 同比增速 行业对比(2024)
营收(亿元) 8.15 36.42 45.74% 行业平均28.3%
归母净利润(亿元) 1.11 4.58 2623.82% 行业平均125%
研发费用率 31.06% 29.8% — 华锋测控25.1%
毛利率 45.2% 43.8% — 金海通39.5%
区域与客户布局
长川科技形成“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双核心+海外东南亚支点”的全球化布局:
• 国内:上海研发中心聚焦高端测试机技术,合肥生产基地主攻车规级设备,2024年来自长三角客户的营收占比达52%。
• 海外:在马来西亚设立分公司,服务台积电封测厂,2025年一季度承接来自东南亚的订单同比增长200%。
结语
长川科技的爆发式增长,本质是**“技术突破×国产替代×行业景气”**三重红利共振的结果。面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塑,公司以全品类技术卡位、头部客户绑定、产能规模化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尽管国际巨头仍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但长川科技凭借每年超30%的研发投入强度与本土化服务优势,正加速从“国产替代者”向“全球竞争者”蜕变。
随着AI芯片、汽车电子等新兴需求爆发,这家测试设备领域的“中国标杆”有望在未来3-5年实现市值与业绩的双重跨越
•留言讨论:你认为长川科技能否在5年内跻身全球测试设备厂商前五?
来源:小财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