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美食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非遗美食资源,如周村烧饼、潍坊朝天锅、济南把子肉等。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美食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非遗美食资源,如周村烧饼、潍坊朝天锅、济南把子肉等。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4月23日至25日,来自全省的百余项非遗美食齐聚德州亮相,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香飘四溢、文化韵味悠长的舌尖非遗盛宴。
从传承百年的“匠心食韵”,到近年新晋的“非遗新星”,包含匠心的非遗美食在为期三天的展售中掀起消费热潮,售出各类非遗美食产品近万份,实现销售20余万元。这场兼具文化厚度与消费热度的盛宴,不仅让市民游客在大快朵颐中触摸到山东非遗的温度,更以真金白银的消费数据印证了“非遗+文旅+消费”融合发展的强劲生命力,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书写了生动注脚。
视角一:没有一只鸡能活着飞出德州,除非变成“扒鸡”或者“小吉”
近年来,“国潮”之风持续升温,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在非遗美食嘉年华现场,拥有300年历史的德州扒鸡携旗下国潮子品牌“鲁小吉”亮相,以独特的品牌魅力吸引了众多目光。
展位前,几位市民品尝着工作人员提供的蜜汁鸡小腿、藤椒味扒小鸡等产品,纷纷赞叹:“肉质鲜嫩有弹性,怎么吃都好吃。”“软硬适中,鲜香十足!价格还很亲民,没想到德州扒鸡能推出这么潮又好吃的零食。”
据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庆永介绍,“鲁小吉”是专门针对健康鸡肉零食市场打造的子品牌,旨在探索零食新赛道,构建消费新场景。该品牌精准瞄准年轻消费群体,不仅推出了涵盖鸡爪、鸡翅、鸡腿等多种品类,更开发了五香味、麻辣味、藤椒味等多元口味。同时,积极拥抱新媒体营销,借助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触达年轻用户。2024年上半年,鲁小吉虎皮大鸡腿单条视频互动量高达800万,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为进一步承接流量,打造明星单品,德州扒鸡在古法技艺与百年老汤的基础上,对鲁小吉虎皮大鸡腿进行了全方位品质升级。从包装设计的时尚化改造,到口味的创新拓展,再到宣传策略的优化,一系列升级迭代举措让这款兼具“高颜值”与“高品质”的中式风味零食迅速崭露头角。如今,鲁小吉虎皮大鸡腿已荣登抖音爆款榜和好价榜,成为电商平台休闲食品系列的现象级爆品。
“这次展会不但现场销量可观,还为我们线上吸引了不少‘粉丝’,相信短期内,我们的‘鲁小吉’产品能再次迎来一波销售小高潮。”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不少像鲁小吉这样的产品创新突破,这些都是品牌拥抱时代潮流的生动实践。它以传统技艺为根,以创新营销为翼,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让有着悠久历史的非遗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也为更多品牌提供了有益借鉴 —— 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
视角二:非遗糕点“秒”售罄,迟来游客抱憾而归
“实在不好意思,您要的这几款产品现场都已经卖完了,您可以通过网上商城订购,直接邮寄到家。”23日下午5时许,隆盛糕点展位上,中午还摆放得满满当当的糕点盒已经所剩无几,热门款糕点已经被抢购一空,但仍有不少游客来咨询。面对热情的游客,展位负责人耐心地向大家解释道。
隆盛糕点制作技艺是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潍坊市。在其多样的品种当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就是蜜三刀,当地人更习惯将其称为“蜜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糕点。
可在活动现场,这款“寻常”的糕点却成了“爆款”产品之一。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备货时,他们就已经考虑到这次活动的影响力,特意多备了一些,但没想到,原本计划三天才销售完的糕点,在第一天就全部卖了出去,“迟到”的游客就只能在线上订购产品了。
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有游客拎着四五盒“老德州八大碗”礼盒,过年似的满脸喜色;也有游客手里或端着一份软烂的胡焦火扒蹄,或夹起一块把子肉现场“搂席”;还有传承人的现场制作吸引不少游客“强势围观”,不少摊位前排起蜿蜒长龙。
此次非遗美食嘉年华展销会,对山东的非遗美食产业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了消费链条。对于参展的非遗美食商家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宣传和推广机会,许多原本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美食品牌,通过此次活动,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不少非遗美食商家表示,此次活动中的销量远超预期,销售额也十分可观,不仅让他们收获了经济效益,更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视角三:因为一碗汤,向往一座城
成为现场焦点的,还有垦利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河古道鲜鱼汤制作技艺”和老德香园羊肠子。中午时分,试吃展位前排起长龙。
“鲜!太鲜了!”一位食客细细品了一口黄河古道鲜鱼汤,闭目享受了片刻感叹道。
“师傅说,这道汤的关键之处就是食材,一定要选用一定年限的黄河野生鲫鱼,再使用独特的烹饪方法,才能烹煮出这鲜美的味道。就凭这碗汤,今年五一一定要带家人去一趟东营!”这位食客说。
第一次品尝了老德香园羊肠子的食客同样对其味道赞不绝口,现场就购买了一大包封装羊肠子准备带回去让家人“尝尝鲜”。
如今,美食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向各地游客发出的“邀请函”,而非遗美食作为一个地区的传统美食文化典型,更具代表性,能够有效拉动一个地区餐饮、旅游、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从前些年爆火的“淄博烧烤”,到如今这些各具地方特色的非遗美食,许多消费者在体验非遗美食后,会产生到原产地旅游的意愿,形成“以食带旅”的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全省各地正深入挖掘本地的非遗美食资源,举办各类特色美食活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拓展非遗美食的消费场景和市场空间。以垦利区为例,该区将依托“黄河入海”地理标识,构建非遗美食活化传承新范式。通过打造“黄河古道鲜鱼汤+黄河口八大碗+新发风干鸡”美食IP矩阵,创新“非遗工坊+景区植入+节庆展演”三位一体推广模式。同时计划建设非遗美食文化体验带,开发沉浸式非遗宴席、手作研学等文旅融合项目,让传统技艺在烟火人间焕发新生,绘就“非遗可品味、文化可触摸、传承可持续”的生动图景。
视角四:让原汁原味连接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
如果说现场美食给游客带来的是“舌尖上的享受”,那精致包装的美食产品就是为游客们准备了“手心里的礼物”。
受原材料、制作技艺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来说最原汁原味的非遗美食很难在外地品尝到。
可是别以为他们只会守旧,单县羊肉汤做成了罐头,老德州羊肠子包装进了真空袋,鲅鱼饺子也专门做出了原汁原味的鲅鱼馅……真正让食客远在千里之外也可品味家乡味道。这些创新背后,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深度对话,更是非遗美食从“地方记忆”向“国民消费”跨越的关键一跃。
非遗美食走出原产地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尝到“刚出锅”的滋味。山东非遗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破解了风味保鲜的难题。
当一罐羊肉汤让北漂青年尝到家乡温度,当一盒烧饼礼盒成为国际友人的“中国印象”,非遗便真正完成了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生活的华丽转身。从热气腾腾的作坊到智能化的生产线,从街边小摊到跨国电商平台,山东非遗美食的现代化之路,正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范式。
这揭示了非遗活化的真谛:最好的保护不是将其封存于博物馆,而是让它在市场的淬炼中焕发新生——既留住文化的魂,又跟上时代的脚。
来源:耳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