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当梨园古韵遇见数字未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4:30 1

摘要: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数字中文赋能文化传承”。这一政策为传统戏曲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契机。

【文化评析】

作者:朱媞媞(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数字中文赋能文化传承”。这一政策为传统戏曲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契机。

在数字中文建设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戏曲艺术的结合,正在打开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局面。当100多年前的南音老唱片可以扫码播放,当最新技术可以360度逐帧高清拍摄记录下戏曲演员的表演程式,当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能够进入戏曲场景中实现交互体验,数字技术深度参与了戏曲的创新发展,为戏曲传承开辟出一条数字化新路径。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戏曲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也应是系统性工程。在数字化保护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福建泉州地方戏曲研究会利用人工智能对20世纪初的一批珍贵南音黑胶唱片进行了数字化采录和保存,同时还将泉州腔戏曲明清刊刻本、手抄本的戏文和曲谱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研制出有声智能曲谱,达到凭借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播放的效果。除了上述戏曲文献和音像制品的数字化保护,对戏曲服装、戏曲舞台设计等各个方面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也同样重要,应建立戏曲数字化资源库,并实现对传统戏曲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活态保存和传承。

在艺术创新层面,数字技术与古老戏曲的碰撞产生了有趣的火花。《天依游学记·歌行》以虚拟歌手学戏曲为主题,展示了包括京剧、昆剧、越剧在内的多个剧种的戏曲文化,既吸引了传统戏迷,又让年轻粉丝领略了古老戏曲的魅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增强了观众的互动体验,提升了戏曲剧目的艺术品质,为戏曲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在传播领域,数字技术为古老戏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在高甲戏的发源地福建南安,当地剧团通过直播平台表演经典剧目《连升三级》,吸引了远超剧场容量的线上观众。跨越地域限制的数字传播方式,使原本局限于方言区的地方剧种获得了更广阔的舞台。

戏曲传承历来强调“口传心授”的传统,但传统的师承方式受时空的限制明显。数字技术实现了传统戏曲的代际活态传承。通过人工智能所复原的梅兰芳《贵妃醉酒》的影像与唱段,让一代宗师的风采重现舞台,这种“数字永生”实现了代际对话。莆仙戏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全方位记录表演程式,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表演细节,让莆仙戏演员能更系统地学习前辈的表演。这些创新尝试让传统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但也引发思考: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的表演能否真正传承那些只可意会的艺术神韵?通过师承的方式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技艺如何与崭新的数字技术融合,更好展示戏曲艺术的精髓?

人工智能时代的戏曲传承,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平衡的智慧。当我们用人工智能修复老唱片时,是在抢救历史;当我们用算法分析表演程式时,是在理解传统;当我们尝试数字传播时,是在开拓未来。但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忘记,传统戏曲婉转的唱腔里承载着厚重的情感记忆。技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存和传播这些瑰宝,但戏曲艺术的灵魂,永远需要靠人的心灵去感受,靠人的技艺去传承。

回望历史,中国戏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从民国改良到新中国戏改,每一次变革都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今天,人工智能带来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个变革契机。当梨园戏的丝竹遇上电子合成器,当高甲戏的丑角出现在虚拟场景,当粤剧的梆簧融入算法创作,我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消逝,而是古老戏曲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语言文字工作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戏曲的结合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战略选择。展望未来,当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深度融入戏曲领域,我们或将看到海外戏迷通过全息投影欣赏原汁原味的川剧变脸,小学生用智能设备跟随“AI老师”学习昆曲身段,科研人员借助大数据分析京剧流派的演变规律……这些场景的实现,正是数字中文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数字化浪潮中,让千年戏曲艺术焕发新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回答。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4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