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收新徒,回顾侯宝林大师的徒弟们(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6:15 1

摘要:到今年2025年,侯宝林大师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他的代表作品《戏剧与方言》、《夜行记》、《卖布头》、《婚姻与迷信》、《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到今年2025年,侯宝林大师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他的代表作品《戏剧与方言》、《夜行记》、《卖布头》、《婚姻与迷信》、《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的作品积极反映现实,讽刺犀利而又雅俗共赏,艺术风格洒脱自然。不论是市井方言还是戏曲鼓曲,顺手拈来,寓庄于谐。即便是指点江山、纵横睥阖的伟人,也禁不住抚掌大笑!

侯大师的徒弟众多,大徒弟贾振良,关门弟子师胜杰,最有名的徒弟马季等。

如今,侯二公子又要替父收徒杨议了,仪式就在“5.18”举行。

借此机会,回顾一下侯大师的徒弟们。

“山沟演员”——杨紫阳

杨紫阳(1927年2月—2001年4月),原名杨子扬,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三弟子,也是中国相声在西南地区的重要传播者。他的一生扎根基层,以“山沟演员”自居,为相声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杨紫阳生于北京,194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49年,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直属政工队,随军南下,曾荣立三等功。后进入西南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展露多才多艺的特长,涉猎曲艺、话剧、戏曲等多种表演形式。1955年转业至铁路二局文工团,正式开启相声生涯。

1956年,他被派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学习,次年拜侯宝林为师,成为其第三位入室弟子,与马季同门。侯宝林对其要求极为严格,据记载,杨紫阳曾因表演不到位被侯宝林当面斥责:“你就别吃相声这碗饭了,你吃不饱!”甚至当场痛哭。但正是这种严苛训练,奠定了他扎实的功底。

学成后,杨紫阳返回成都铁路文工团,长期深入云、贵、川、渝、湘等地的铁路建设一线,自称“地地道道的山沟演员”。

他不仅为工人演出,还致力于相声创作与教学。代表作如《结婚前后》《音乐与健康》(与马季合作)、《万福公司》(与侯宝林合作)等,既具传统韵味,又贴近现实生活。

1964年起,他多次在成都举办相声培训班,如“五月茶社”培训班、1977年劳动人民文化宫培训班等,累计培养学员近200人。1978年,他组织成立相声团,恢复专场演出,并协助重庆市曲艺团举办首届相声大会,极大推动了西南地区相声的复苏。

杨紫阳深谙“侯派”相声精髓,提出“说学逗唱”四功,应“既独立又协调,不可分割”的观点,强调表演需“用真心说话,用真情表演”

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培养学员的“艺德”,要求弟子尊师重道、扎根群众。其弟子仇小豹回忆,杨紫阳常告诫:“相声是给老百姓听的,不能脱离生活。”

他一生收徒包括仇小豹(1973年)、朱军、王迅(1997年)等,2013年其大弟子仇小豹代师收徒丁宝祥、唐杰,延续侯门传承。2017年,成都市举办专场演出纪念其诞辰九十周年,足见其影响力。

杨紫阳徒弟王迅因为电影《疯狂的石头》而为人所熟知。他还有一个身份时相声演员,并且时侯大师的传人。

轶事与人格魅力

杨紫阳虽天赋不及马季,但以刻苦著称。被侯宝林批评后,他连夜与马季向郭启儒请教,反复打磨段子,最终以勤补拙,赢得认可。

晚年确诊癌症晚期,弟子仇小豹朱军(非央视主持人朱军)等人探望时,他仍谈笑自若,鼓励后辈坚守舞台。

他拒绝北上发展,坚守西南基层,曾言:“铁路工人需要笑声,这里就是我的舞台。”

历史评价

杨紫阳将相声从剧场带入山野,让这门艺术在西南生根发芽。他不仅是表演者,更是教育家与传播者。正如中国曲协主席姜昆所言:“杨先生用一生诠释了相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其精神至今激励着川渝曲艺界,成为“侯派”相声在西南的重要支脉。

从学徒工到相声大师——马季

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天津宝坻黄庄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家境贫寒,他2岁便随父母辗转天津、北京谋生。

13岁时,他被送往上海宏德织造厂当学徒,每天干着倒马桶、伺候师傅的杂活,这段经历磨炼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尽管生活艰辛,马季却常在茶社蹭听相声,甚至因听得入迷从椅子上摔下来,这段童年记忆为他日后投身相声埋下伏笔。

1951年,17岁的马季考入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成为一名售货员。业余时间,他积极参加曲艺活动,凭借天赋和热情崭露头角。1956年,他在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中以相声《找对象》夺冠,被侯宝林、刘宝瑞等名家看中,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正式开启职业相声生涯

拜师侯宝林

马季的艺名源于一次偶然。侯宝林认为原名“马树槐”过于绕口,恰逢匈牙利喜剧电影《牧鹅少年马季》热映,他灵机一动改名“马季”,侯宝林欣然认可:“这名字敞亮!”。

尽管马季有四位老师(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但侯宝林作为“责任老师”与他关系最为密切,形同师徒。

然而,特殊历史时期让这对师徒陷入风波。

据传,侯宝林曾因作品被批判而无奈推责:“这些不是我写的,是徒弟马季写的。”更有流言称马季当众掌掴师父,但始终无实证。两人晚年对此讳莫如深:侯宝林笑言“旧社会徒弟打师父常见”,马季则称“误会是生活的一部分”。

马季之子马东及侯宝林徒孙郭德纲后均澄清“打人纯属谣言”。

但是侯宝林幽默的回应“旧社会徒弟打师父常见”,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不久前,侯大师的公子侯耀华回答的更直白“确有其事”!

马季的艺术生涯以创新为核心。他打破传统相声以讽刺为主的框架,开创了赞美新生活的“歌颂型相声”,代表作如《登山英雄赞》《友谊颂》等,既保留幽默又贴合时代主旋律。

1984年春晚,他表演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风靡全国,以虚拟品牌推销的荒诞形式讽刺社会现象,成为经典。此外,群口相声《五官争功》以拟人化器官争吵展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至今仍被奉为教科书级作品。

作为首届央视春晚总策划(1983年),马季将相声推向电视舞台,极大拓展了受众群体。他培养的弟子姜昆、冯巩、赵炎等人成为相声界中坚力量,形成“马家军”,延续其艺术理念。

艺术理念的碰撞

马季去世后,侯宝林之子侯耀文公开质疑其“大师”称号,列出五项标准力证其不够格。外界猜测这与两人艺术理念分歧有关:侯派坚持传统讽刺,而马季倡导歌颂新生活,侯耀文甚至收徒郭德纲,延续草根风格,与马季弟子姜昆的“高雅化”路线形成对立。

尽管姜昆批评郭德纲“三俗”,马季却欣赏其才华,亲题“德云社”牌匾相赠。郭德纲感念这份认可,提及马季时总以“师爷”尊称。

2001年,马季在马三立告别演出中赠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引发侯耀文不满。侯认为马季对师父侯宝林都未曾如此盛赞,此举显失分寸。

2006年,马季因心脏病逝世,中国曲艺界授予其“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肯定他“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侯宝林曾评价:“别人都是木头,只有马季是块玉”,足见对其才华的珍视。

马季一生创作300余段相声,出版《相声艺术漫谈》等理论著作,推动相声从市井艺术走向大众媒体。他的创新精神与包容态度,为传统艺术注入活力,其弟子与再传弟子至今活跃舞台,延续着相声的血脉。

马季他从上海织造厂的学徒到相声大师,他用一生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他与侯宝林的师徒情谊、与时代的碰撞、对后辈的提携,共同构成中国相声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其子马东所言:“那些传闻已随尘土消散,留下的作品才是永恒的丰碑。”

来源:乐呵乐呵96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