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业务接单后,企业既无法及时调整生产排程,也难以迅速确认库存物料是否充足。当下市场需求多变,消费者偏好日益多元,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成为趋势,但企业在这样的模式下,生产效率始终难以提升。
一家成立近三十年、拥有百余名员工的手工具制造企业的经营难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该企业在业务接单、生产排程和库存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业务接单后,企业既无法及时调整生产排程,也难以迅速确认库存物料是否充足。当下市场需求多变,消费者偏好日益多元,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成为趋势,但企业在这样的模式下,生产效率始终难以提升。
手工具产品的特性加剧了排程难度。一个产品套装往往包含众多零件,只有所有零件齐全,才能完成组装并出货。若其中一个零件缺失,整批产品都无法交付,进而导致库存积压、仓库爆仓。这种情况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ERP系统基础资料不完善。许多制造业企业为简化流程,在ERP系统中未将生产工序细化拆分,导致生产进度难以精准追踪,排程也无法做到细致全面。
例如,一个套筒的生产可能涉及十道工序,若在ERP系统中详细记录,文书人员需频繁进行领料、入库等操作的单据录入,工作量巨大。因此,企业往往选择简化记录,但这又使得生产管理陷入被动。为解决这些问题,引入数字化工具成为关键。通过数字化系统,企业能够自动采集生产数据,将原本简略的工序详细展开。
这不仅减少了人工重复录入单据的工作量,还能让生产进度实时透明化。就像超市收银系统一样,每笔交易完成,库存数据、营收数据自动更新。工厂引入数字化工具后,也能实现每日对进出货、库存、生产情况的精准掌握,甚至可以做到日清日结,及时核算当日损益。
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带来的高换线频率问题,数字化工具同样能发挥作用。当基础资料完善、工序拆分细致后,系统可以对订单进行模拟排程,快速给出交货时间。若模拟结果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企业能及时调整其他订单,优化生产安排。
当然,企业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时,完善基础资料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各工序的操作细节、所需设备、耗时等信息准确录入,系统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制造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生产管理的透明化、高效化,不仅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更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
来源:科技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