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天下35】宇文赟薨逝,杨坚辅政北周,控制京师诛除异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7:15 1

摘要:北周宣帝宇文赟虽然行为乖张,但北周政权的根基依然深厚。当时驻守各地的将领屡传捷报,接连攻占了南陈的寿阳、黄城、广陵等战略要地,与江南的陈朝形成以长江为界的对峙局面,国力仍在持续积蓄。

北周宣帝宇文赟虽然行为乖张,但北周政权的根基依然深厚。当时驻守各地的将领屡传捷报,接连攻占了南陈的寿阳、黄城、广陵等战略要地,与江南的陈朝形成以长江为界的对峙局面,国力仍在持续积蓄。

为庆祝军事胜利,宇文赟在宫中大摆宴乐,还命人找来一群胡人,让他们赤裸上身装扮成乞丐模样。寒冬腊月里,他亲自将冷水泼向这些胡人,看着他们在寒冷中跳跃呼喊,天元皇帝为此得意不已。

后来宇文赟巡游洛阳,亲自驾驭驿马疾驰如风,可怜随行的五位皇后虽乘坐华车,却必须与皇帝并驾齐驱。稍有落后,便遭斥责甚至鞭笞。随行的禁军和侍卫们也无不提心吊胆,紧追不舍。整个队伍人喊马嘶,混乱不堪,而宇文赟却对臣下的狼狈情形感到十分快意,频频发笑。

宇文赟无疑是一位沉溺享乐、荒废朝政的君主,但他并非完全昏庸。他始终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展现出极强的个人权威。唐太宗曾与魏征讨论过北周与北齐的灭亡原因,指出:“两主亡国虽同,其行实异。北齐后主懦弱无能,政令出自多门,纲纪紊乱;而北周宣帝天元性情残暴却强势,大权独揽,亡国之责全在他一人。”这一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相比之下,北齐后主高纬虽然荒唐,但荒淫仅限于宫廷之内,外表强硬内心怯懦,对朝政缺乏实际掌控力。北齐的灭亡更多是因为整体制度的腐朽和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其实以当时北齐的实力,本不至于如此迅速覆灭。

而宇文赟则完全不同,他是个典型的专断暴君,对臣下生杀予夺皆由己意,朝廷上下对他敬畏恐惧,唯恐祸从天降。正因如此,在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敢挑战他的权威,即便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也难以轻举妄动。然而,宇文赟英年早逝,使得原本依靠他一人维系的政权迅速崩塌。他清除前朝重臣,铲除异己,导致朝中再无可用之才,国家根基被彻底动摇。

宇文赟即位之初,杨坚凭借女儿为皇后的身份迅速崛起,成为四辅臣之首,常驻京城,逐步培植自己的势力。然而,宇文赟并非毫无察觉,他对这位岳父心存戒备,视其为潜在威胁,意图将其铲除。可惜天不假年,宇文赟未及动手便去世,最终杨坚得以趁势而起,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一个国家若只依赖君主个人的威权维持统治,而忽视制度建设与人才储备,即便一时强盛,终究难逃衰败的命运。

杨皇后是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性格温柔贤淑,出身名门,知书达理,起初与宇文赟的关系尚算和睦。然而,当宇文赟登基为帝后,性情大变,沉溺享乐,荒淫无度,整日恣意妄为,行为失范。

面对宇文赟的放纵,杨皇后出于关心劝谏几句,不料却触怒了早已对杨家心生不满的皇帝,尤其对杨皇后的父亲——老谋深算、稳重有度的杨坚更是厌恶至极。宇文赟情绪失控,竟无端责斥杨皇后,而杨皇后则神色镇定,据理力争,这让宇文赟更加暴怒,一时冲动下令赐死皇后。

幸亏杨坚在朝中耳目众多,尤其是亲信郑译及时通风报信,杨坚才得以迅速应对。他急忙让妻子独孤氏入宫求情,独孤氏见到宇文赟后,连连叩首,直至头破血流,哀恳女婿宽恕女儿。

宇文赟这才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行为过激,念及与杨皇后旧日情分,最终收回成命。但此举其实也是一次敲山震虎,意在试探杨坚的态度和反应。

尽管这一次危机被化解,但宇文赟对杨家的猜忌并未消减。不久之后,宇文赟再次因事迁怒于杨皇后,并愤怒地威胁道:“我必灭你全家!”可见其对杨坚已深怀戒心。

随后,宇文赟下令召杨坚入宫,并暗中布置武士,只要杨坚稍有异常表现,便立即格杀勿论。他想借此观察这位岳父大人,在自己面前究竟会如何应对。

杨坚步入宫廷,举止恭敬有礼,一丝不苟,对身为皇帝的女婿宇文赟表现得极为谦卑,多叩首少言语,神色从容淡定,仿佛无事发生一般,这份沉稳与克制实属难得。这种性格特质,源自他早年孤身一人在佛寺中生活的经历所养成的隐忍与深沉。

面对杨坚的恭敬,宇文赟虽心存不满,却也只能无奈地挥手示意其退下。这是杨坚最为惊险的一次入宫面圣,宇文赟本已决意将他处死,然而关键时刻却因心软而作罢,或许是因为对杨皇后的情感牵绊起了作用。

杨坚在北周长期遭受猜忌与压制,直到宇文赟继位后,才逐渐显露出声望与威势。然而这位皇帝女婿对他始终缺乏信任,甚至屡次面临生命威胁。即便如此,他的处境并未因此得到根本改善,能够侥幸脱险,已是万幸。

对于这个荒淫无度、昏庸无能的女婿,杨坚内心充满厌恶与轻蔑。杨坚冷静观察宇文赟的行为举止,断定其命不久矣。他曾私下与亲信宇文庆密语:“天元(指宇文赟)德行不足,从面相来看,寿命也不会长久。加之他法令严苛、沉迷声色,依我看来,恐怕时日无多。再看那些诸侯王势力微弱,纷纷被遣返回封地,毫无根基……”从这番话可以看出,此时的杨坚已暗中筹划,萌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杨坚此刻已陷入焦虑之中,他太了解这个女婿宇文赟的残暴性格了。尽管这位皇帝治国无方,但诛杀大臣却是毫不犹豫。接连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令杨坚心惊胆战,原本谋划已久的篡位计划也不得不暂时搁置,眼下最紧迫的问题反而是如何自保。朝堂之上仿佛暗藏杀机,杨坚每日如履薄冰,生怕哪天就会大祸临头。

在这种极度不安的情绪笼罩下,杨坚开始认真考虑脱身之策。思来想去,唯有"避祸于外"才是上上之选——谋求调任地方官职,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他急忙进宫,找到自己早已拉拢的心腹郑译商议此事。

此时的郑译之所以甘愿为杨坚效力,是因为他也看出了宣帝宇文赟的短命相。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他需要寻找新的政治靠山。两人各怀心思,却因共同利益结成了紧密的政治同盟。

这天,天元皇帝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号称"天元",可实际上不过是江北的一个小皇帝罢了。北方有突厥虎视眈眈,南方又有陈朝对峙,这种局面下自称"天元"实在有些名不副实。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宇文邕曾成功灭掉北齐,作为继任者,他必须做出更大的功绩才能不辱没"天元皇帝"这个称号。急于建功立业的宇文赟立刻向身边的郑译询问讨伐南陈的战略部署。

郑译听闻此言,心中暗喜,立即献计道:"若要平定江东,非亲信重臣不可委以重任。依臣之见,不如让隋公(杨坚)前去督办,先任命他为寿阳总管,负责前线军事指挥。"

这番话倒让宣帝心中一动,暗自欣喜。其实他早就对杨坚心存忌惮,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早已将其视为隐患。然而直接下手又恐引发动荡,不如将他外放,调离京城,远离朝堂核心,既能缓解威胁,又能借机观察其动向。于是顺水推舟,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命其与郑译一同出兵南征。

杨坚接到圣旨后,表面喜不自胜,内心却长舒一口气。他知道,暂时保住了性命,至少眼下不会被清算。他心里清楚,这个暴戾无常的女婿宇文赟恐怕活不了太久,只需暂避风头、静观其变即可。

但他并未真正放松下来,反而迅速上奏,请求调亲信庞晃随军同行,以策万全。

整理行装时,杨坚突然感到一阵失落——此番南下虽得一方权力,却也意味着离开政治中心,未来局势如何发展难以预料。南方战事旷日持久,自己或将深陷其中,多年谋划是否还能实现,实在难说。

此时长安城内看似风平浪静,但杨坚的表现却有些反常。原本急着启程赴任的他,忽然称足疾发作,暂缓出发,闭门不出,似乎在酝酿什么新的打算。

就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初九的夜晚,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一时兴起,下令准备前往天兴宫巡幸。史书多记载此举为避暑,但真实原因无人知晓。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出行,竟悄然改写了历史的走向……

天元皇帝宇文赟在天兴宫享受了一日逍遥时光,却突然病倒,众人急忙将他送回皇宫。令人意外的是,宇文赟竟下诏命杨坚入宫侍疾。此举引发诸多猜测,难道这位弥留之际的皇帝真打算将朝政托付给这位老谋深算的权臣?谁也没料到正值盛年的皇帝会突然病危,只有杨坚似乎早有预料,一直称病蛰伏家中,联系起此前他推脱不出征的举动,局势愈发扑朔迷离。

自知时日无多的宇文赟急召在外的赵王、陈王等五位宗室亲王返京,可他平日猜忌宗亲,将诸王遣返回封地以削弱其影响力,如今关键时刻反倒身边无人可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满朝文武措手不及,唯有杨坚从容不迫,仿佛早已预见这一切的发生。

二十五日,五王尚未抵达京城,宇文赟已无力回天。他强撑病体召见心腹大臣颜之仪与刘昉,命其草拟遗诏。

然而刘昉见皇帝命不久矣,心思却开始活络起来——托孤重臣意味着至高权力,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必须早作打算。他随即假传圣旨,召集郑译、柳裘、韦谟、皇甫绩等近臣密谋。这些深受宇文赟信任的重臣,此刻却已在盘算如何掌控新君即位的关键时机,暗中筹谋着朝局的重新洗牌。

在北周朝廷面临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郑译与刘昉两位重臣力推杨坚主持朝政。杨坚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善于笼络人心,这种广泛的支持基础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经营、培植亲信的结果。此外,杨坚还身兼皇后的父亲,以国丈的身份执掌大权,可谓名正言顺。

尽管宇文赟曾同时册立五位皇后,但正宫之位仍属杨坚之女杨丽华。她在后宫中地位最为尊崇,家族背景也最为显赫,因此成为后宫的核心人物。这一层身份也为杨坚的权力上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决策既定,众人立刻前往杨坚府邸商议。杨坚虽察觉宫中事态紧急,却难以判断此番召见是福是祸。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不少大臣正是这样奉召入宫后落入圈套,惨遭杀戮。忧心忡忡的杨坚一时难决,急忙召来术士来和占卜吉凶。

来和常年出入宫廷,对内廷局势了如指掌。经过一番观察与权衡,他认为当前形势对杨坚有利,于是带着几分讨好地向杨坚道贺:“公之骨相与气色皆应天命,已有托付。”这番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原本忐忑不安的杨坚重拾信心,坚定了把握时局的决心。

杨坚入宫后,郑译与刘昉立即将他们的秘密计划告知了他。杨坚听后心中大喜,但表面上仍故作谦逊推辞。

见状,刘昉急切地说道:“如果您不干,那我就自己来!”

柳裘也劝说道:“时机稍纵即逝,如今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必须尽快决断。天意不可违,若再拖延,恐怕会留下无穷后患。”

看到众人态度如此坚决,杨坚这才收起那副老谋深算的姿态,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对外,他们宣称杨坚是奉旨入宫主持大局,实际上,这份“诏书”不过是一纸伪造之物,只需杨坚的女儿代笔一番,便可名正言顺。就在众人密谋之际,年仅二十二岁的北周宣帝宇文赟突然驾崩,从此失去了继续飞扬跋扈的机会,甚至临终都未能留下一份正式的遗诏。

至此,一切局势尽在杨坚及其党羽掌控之中。郑译与刘昉决定秘不发丧,并假传圣旨任命杨坚为辅政大臣,总揽内外军政大权。诏书起草完毕后,他们又将其交给老臣颜之仪审阅。

颜之仪一眼便看出这是伪诏,作为忠于皇室的大臣,他严厉斥责了郑译、刘昉的行为,怒道:“陛下刚刚驾崩,太子年幼,辅政重任理应由宗室中的贤能之人承担。当今宗亲之中,赵王最为年长,无论从亲缘还是德行来看,都应由他担当大任。你们受朝廷厚恩,理应尽忠报国,怎能在此关键时刻将皇权拱手让人!我颜之仪宁死也不愿欺君罔上。”

刘昉见颜之仪拒不合作,便与郑译商议对策,最终决定强行代签其名。就这样,这份伪造的诏书被正式发布,杨坚顺利登上辅政大臣之位,全面掌控朝政大权。

颜之仪并未袖手旁观,当他察觉到有人正在策划政变时,立刻行动,找来自己信任的宦官商议对策,并紧急传召大将军宇文仲入宫协助处理朝政。

然而消息很快泄露,郑译、杨坚的侄子杨惠以及刘昉等人抢先一步,在皇帝的御座前将宇文仲逮捕。这场政变最终不费一兵一卒便顺利完成,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流血冲突,政权悄然完成更替。

史书中也提到,杨坚之所以能够顺利掌握大权,离不开他女儿杨丽华在关键时刻的支持。作为皇后,她身处六宫之首,在局势胶着之时,她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最终走向。《隋书》中记载:“宣帝驾崩后,杨皇后下令由其父隋公(即杨坚)担任大丞相,总揽军国大事。”

《周书·宣帝杨皇后传》也有详细记录:“宣帝病重时,曾下诏命皇后之父入宫侍疾。待到病情恶化之际,刘昉、郑译等人假借诏令,推举杨皇后的父亲辅佐新君。杨皇后起初虽未参与谋划,但因继位的皇帝年幼,担心权力落入其他宗族之手对自己不利,听闻矫诏之事已成定局后,内心颇为满意。”

后来,当她察觉父亲有意篡位时,心中十分不满,情绪也常常表现在言谈举止之间。等到禅让之事正式发生时,更是悲愤难平。隋文帝虽然没有责怪她,却也因此心生愧疚。

由此可见,杨丽华在父亲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如此,她对亡夫宇文氏始终怀有深厚感情。此后,她终身守寡,坚决拒绝改嫁,直至终老。

控制京师诛除异已

杨坚终于如愿以偿,将北周政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并未因胜利而得意忘形,他清楚地知道,稍有差池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作为历经北周各代君主更迭的元老,他最怀念的还是宇文泰统治时期——那时父亲杨忠镇守边疆屡建奇功,捷报频传时府邸张灯结彩,朝廷赏赐络绎不绝,整个杨家都能尽情享受沙场荣光带来的欢愉。

随着宇文泰驾崩,宇文护专权的时代悄然开启。这对杨坚父子而言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他们不得不在皇权与权臣之间如履薄冰般周旋。即便立下赫赫战功也难逃被刻意忽视的命运,仕途暗藏杀机,随时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宫墙之内几位皇帝同样惶惶不可终日,短短时间内连续两位君主惨遭毒手,直到宇文邕蛰伏多年终成胜者,这场权力博弈才迎来转机,也为杨坚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契机。

在宇文邕执政期间,尽管始终伴随着猜忌与压制,但更多时候能跟随这位明君南征北战。尤其当宇文邕钦点杨坚之女为太子妃时,这个寒门武将终于叩开了权力核心的大门。这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跃升,更是政治命运的重大转折,为日后改朝换代埋下了伏笔。

北周历史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宇文邕的英年早逝让原本稳固的局面骤然改变,其子宇文赟继位后,性格阴郁、行事乖张,给朝局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此时,杨坚凭借国丈的身份逐步攀升权力高峰,但同时也被女婿宇文赟警惕地盯上,多次陷入生死攸关的险境,甚至连女儿杨丽华都曾差点被赐死。

然而,杨坚以极强的忍耐力和政治智慧渡过了重重危机,最终掌握了北周的实权,走向了权力的顶峰。

可以说,杨坚后来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偶然因素交织的结果。北周本拥有强势君主与中央集权体制,却因宇文家族两位关键人物——宇文邕与宇文赟——的短命而走向衰亡。尤其是宇文赟在短短两年内将朝中支柱几乎摧毁殆尽,导致政权从内部瓦解,自毁根基。

杨坚掌权后并未真正高枕无忧,反而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以及四伏的隐患。为了稳定局势,他不得不借助宇文宗室的力量作为政治掩护,于是提拔了年轻的汉王宇文赞担任右大丞相,地位甚至高于自己。

杨坚此举显然是出于权宜之计,他深知宇文赞不过是个不谙政事的纨绔子弟,毫无实际影响力,正好可以用来充当傀儡,掩盖自己真正的掌权者身份。

汉王宇文赞首次被推上如此高位,兴奋得连吃喝玩乐都顾不上了,反而勤勉地上朝理政,甚至一度成为凌驾于杨坚之上的决策者,还与杨坚并坐朝堂,这让心胸狭窄又野心勃勃的杨坚颇感不适。于是他想出一计,指使亲信刘昉去游说宇文赞。

刘昉是谁?不过是北周宣帝宇文赟身边的佞臣罢了。宇文赟宠信的大臣多半都是善于享乐之人。杨坚虽与他们交往,实则只是为了权力布局,并未真正接纳他们。杨坚曾鄙夷地评价这些人:“反复无常的小人,当年靠阿谀奉承得宠……任用他们就会放肆骄横,冷落他们又会怨恨不满,实在难以信任。”

刘昉和郑译原本扶持杨坚登上高位,其实是想借此掌控朝政。只是考虑到自己资历浅、声望低,难以服众,才决定请杨坚来做台面上的领袖。

两人私下商议后,拟定了一份权力分配方案:由杨坚出任大冢宰,郑译担任大司马,刘昉为小冢宰。表面上将杨坚推至高位,实际上军政归郑译掌管,刑狱事务由刘昉负责。

然而,这一计划却被御正下大夫李德林得知。李德林是杨坚的心腹谋士,富有远见,在后来隋朝建立时也成为文帝倚重的核心人物之一。

李德林急忙面见杨坚,劝他必须牢牢掌握大权,建议他担任大丞相、持黄钺、总揽全国军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号令天下。杨坚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迅速下诏颁布相关任命。刘昉和郑译得知后顿时傻眼——原本他们自恃功高,没想到却被安排到丞相府中担任属官:郑译为长史,刘昉为司马,地位从原本的平级变成了上下级。

不过,杨坚并未亏待二人。在赏赐方面极为慷慨,不仅赐予大量珍宝财物,还分别封刘昉为黄国公、郑译为沛国公,虽然这些头衔多为虚职,但足以安抚他们的心。

刘昉本就是个风流人物,深谙享乐之道。他知道汉王宇文赞喜好女色,便特意从青楼挑选大批美貌歌姬,送入汉王府邸,陪其饮酒作乐。宇文赞沉溺于美色之中,日日左拥右抱,乐不思蜀,完全不再过问朝政。

一天,刘昉悄悄凑近宇文赞,低声说道:“殿下,先帝之弟德高望重,百姓归心;而当今幼主年幼无知,岂能担起治国重任!如今先帝刚刚驾崩,人心未定,殿下不如暂且回府静观其变,等局势稳定之后,再登基称帝,这才是万全之策。”

宇文赞正沉浸在温柔乡中,听闻此言更是欣喜若狂,立刻点头答应,从此不再上朝,整日沉迷酒色,只等着杨坚派人来迎接他登上皇位。

就这样,在杨坚的布局之下,一个潜在的威胁被悄无声息地化解了。

在宇文赟临终之际,他紧急下令召回赵、陈、越、代、縢五位亲王。这五人是北周皇族宇文氏中最具实力的宗室成员,均为宇文赟的叔父。经过多次权力斗争后,他们已成为宇文家族最后的核心力量。

宇文赟生前对这些权势叔父心存忌惮,曾命他们各自前往封地,远离京城,以削弱潜在威胁。然而命运弄人,这一举措反而为杨坚扫清了掌权路上的最大障碍。

接到急召后,五王立即启程返京,可惜当他们抵达京城时,宇文赟已去世十余日,朝中大权早已落入他人之手。五位亲王对此既愤怒又无奈,失去了原有的政治优势,形同“羊入虎口”。

但他们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暗中联络其他宇文宗室成员,意图拼死一搏,捍卫家族政权。

然而这一切举动,早已被掌握实权的杨坚密切监控。其实,他们最明智的选择应是悄然返回封地,静观其变,因为一场席卷天下的动荡即将到来——尉迟迥叛乱。

可惜的是,五王没能等到那一天,也未能参与其中,在尚未行动之前,便在京师中被杨坚一一铲除。

从这些宇文氏亲王的表现来看,他们之中竟无一人能在乱局中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谋略,只能徒发牢骚,空怀愤懑。还没等他们谋划妥当,大丞相杨坚已然动手。

仅仅六天之后,杨坚便以“图谋杀害执政大臣”的罪名,对北周明帝宇文毓之子、毕王宇文贤一家展开清洗,手段极其凌厉残酷。据《周书》记载:“宇文贤性格刚强干练,颇具威望和谋略。他担忧杨坚将颠覆皇室江山,曾流露出反对之意,不久便被杨坚所杀,其子弘义、恭道、树娘等人亦一同遇害,封国随之废除。”

这次诛杀标志着杨坚系统清洗宇文皇族的开始,也无疑是对五王集团的一次血腥警告。虽然五大亲王都从这场杀戮中嗅到了死亡的气息,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可惜的是,仍无人采取足以扭转局势的果断行动。

随后,杨坚又解除了汉王宇文赞的右大丞相职务,改由年幼懵懂的秦王宇文贽担任大冢宰,如同宫中的小皇帝宇文衍一样,在懵懂无知中任人摆布,度过北周向隋朝更替的动荡岁月。

至此,杨坚完成了初步的权力布局,接下来,他便开始对五大亲王逐一出手了。

来源:诗情画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