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与传承·民盟文化大家列传丨著名新闻学家和新闻教育家王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3:34 12

摘要:王中原名单勣,笔名张德功,山东高密人,1953年9月加入民盟。曾在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读书,抗战爆发后加入中共东北军工委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新闻学院教务长、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和复旦大学分校(现上海大学文学院)校长等职。

王中原名单勣,笔名张德功,山东高密人,1953年9月加入民盟。曾在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读书,抗战爆发后加入中共东北军工委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新闻学院教务长、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和复旦大学分校(现上海大学文学院)校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刺激着许多热血青年投笔从戎,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王中即是其中一员。1935年秋,王中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学习,“七七事变”后学校避乱南迁,王中却在党组织的委派下,冒着生命危险于1937年10月回到了高密,着手组建抗日武装队伍,并负责宣传动员工作。他一方面在高密的同学和进步青年中发展“民先”队员,另一方面鼓励其加入游击队,为武装抗日提供新鲜血液。

1938年1月13日,日军侵占高密,王中随抗日游击队撤退,辗转至徐州时被长江局分配到东北军五十七军六六七团任宣传队长、党工委组织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在此期间,王中创办了油印小报《火线下》,大大鼓舞了当时徐州地区的抗日士气。1940年9月,王中又调入山东分局党委宣传部任干事,负责编辑《大众半月刊》,不久转任《大众日报》编辑部通联科长。1942年后,先后出任滨海地委《农民报》总编辑、《大众日报》通讯部副部长、《鲁中日报》总编辑、新华社山东分社主任、济南市委《新民主报》编辑部部长等职。

1949年春,华东局鉴于王中在以往新闻宣传工作上的杰出贡献,特地调其赴沪,筹办华东新闻学院。上海解放后,王中作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管会新闻出版处秘书股长及军代表,参与接管上海各新闻机构。1950年,他调任复旦大学政治课教学委员会主任,兼任副教务长。1952年3月,改任新闻系主任。不久,又任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同时被选为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响应“向科学进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央号召,带头改版,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新闻改革运动开始。而王中作为沪上名校新闻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先是组织力量编译了一批苏联、东欧及西方国家新闻工作文献资料,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新闻学译文杂志《新闻学译丛》,后又带领复旦大学新闻系部分教师前赴无锡、南京、济南、青岛等地考察报纸改革情况,撰写了《新闻学原理大纲》初稿及修改稿,并就其中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学生讲授“新闻学概论”课。正是因为王中在我国新闻学走向科学化的进程中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所以后来的新闻从业者们都将其视作与范长江、恽逸群齐名的三大学科奠基人之一。

在新闻学研究方面,王中除了创办大型理论刊物《新闻大学》与内部刊物《新闻学研究》《新闻学术情报》《外国新闻事业研究资料》外,还继续50年代时的思考理路,陆续撰写了《论新闻》《论宣传》《论传播工具》《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等一系列论文和著述,进一步阐述和深化了自己的新闻理论。而在教学育才方面,他作为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不仅积极招收研究生,悉心讲授专业知识,还举行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会,以提高学生们的学术热情和研究能力,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新闻人才。

王中曾在新闻系毕业生的纪念册上写下“历史的记录员、人民的情报员、党的宣传员”的临别赠言,这亦是他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因小脑软化以致言语困难,被迫终止了所有工作。1989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举行60周年系庆,王中坐着轮椅参加会议。他用沙哑的嗓音说道:“我还活着,这是一大胜利。”

2019年11月2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周年之际,老主任王中的半身铜像在学院图书馆落成揭幕。师生校友们以此纪念这位新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勇敢的先行者、探索者、实践者。

来源:湖南民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