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相同的战略构想、不同的战术结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8:28 12

摘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印度想要的,是通过教训巴基斯坦来牵制中国,通过牵制中国来向美国缴纳投名状,进而换取美国在经济层面的支持。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继续在视频号与西瓜视频同步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周六晚直播,如约。

印巴空战发生后,很多人都在担心,是否会引发第四次印巴战争。

当时校尉就说了,可能性很小。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印度想要的,是通过教训巴基斯坦来牵制中国,通过牵制中国来向美国缴纳投名状,进而换取美国在经济层面的支持。

或者再说直白点,就是印度想借美国的力量推自己一把,取代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生态位。

初出茅庐的万斯访印,就能够睡服老仙,不是因为他是婆罗多女婿,精通怎么跟印度人睡觉,而是美印之间找到了最大的共同利益。

万斯访印,可谓是意气风发,婆罗多也给予了自己的女婿最高礼遇

如果跟巴基斯坦全面开战,别说发展经济,印度经济不崩溃就不错了。

只要莫迪没疯,就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

因此,对中国来说,只要控制住印巴冲突的规模,或者说,只要别让小巴把婆罗多打得太狠,战争就是可控的。

不过在开战之前,很少有人能够想到,需要克制的,不是气势汹汹如同见到蜥蜴一样的婆罗多,而是长期被婆罗多欺负的巴基斯坦。

犹太也罢、犹撒也罢,只要变成蜥蜴,婆罗多就会一拥而上

当前阶段,印度所处的战略环境,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的中国颇有几分相似。

当时的中国面临三大问题。

一是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国民经济尤其是民生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校尉童年的八十年代,湖南农村依然到处都是这样土房子

二是长期面临苏联的军事压力,却又无法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因为中苏虽然翻脸,但军事同盟关系尚未正式破裂,对于中国的真实立场,西方国家依然心存疑虑。

三是刚刚完成权力交接,新领导班子需要尽快确立威信、统一思想,为后面推行改革开放做组织准备。

就在中国急着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南方小霸主动跳了出来,不仅大规模入侵老挝、柬埔寨,还在中国边境挑起了冲突。

于是这三个问题,最终指向了同一个解决办法:教训南方小霸。参见《俄乌冲突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比较:重新感受小平同志的指挥艺术》

教训小霸,就是正式宣告中苏决裂,可以打消西方国家的疑虑,为改革开放提供外部条件。

教训小霸,就是彰显新领导班子的军事、外交掌控力,迅速稳定内部环境。

内部稳了、外部顺了,上述问题自然也就得到了解决。

现在的印度,也面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类似的问题。

一是内部矛盾激化

虽然印度一直保持着纸面上的高增长率,但由于二次分配机制失灵,这些夸大的经济成果,并未公平体现到社会底层身上,失业率和通胀指数同步飙升。

印度都市中的贫民窟

正因贫富差距太大,印度有个独特的风景,那就是贫民窟与富人区、与现代都市天际线并存。

除了贫富分化,莫迪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操弄,导致印度社会越来越民粹化,极大地激化了内部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地域矛盾。

虽然靠挑动民粹上台的莫迪,依然保持着很高的支持率。但是显然,离开经济支撑,这种高支持率并不稳固。

利用民粹操控选举,与吸毒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选举社会来说,民粹就是见效最快的毒品,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支持率。但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同步跟上,毒品的副作用就会集中爆发。而为了压制毒品的副作用,政客又只能使用更大剂量、更大伤害的毒品。

民主的尽头是民粹,民粹的尽头是纳粹。

这句话,既是对纳粹德国、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提炼,也是对经济衰落背景下西式民主最终走向的预测。

西式民主的光鲜亮丽,是因为享受到了大航海、殖民统治、工业革命的时代红利,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霸权红利。只要霸权不再,吃不到红利的西式民主体制,就必然会向民粹、纳粹转变。

作为西式民主的好学生,作为西方吹捧、印度意淫的全球最大民主国家,既然莫迪发动了民粹,那就必须承受相应的后果。

莫迪拒绝军方意见强行发动空战,也许并非真的是对印军真实力量一无所知,而是提前感受到了民意反噬的危险,因此抱着侥幸心理搏一把。

人总是只愿相信自己期望的东西,这种人性弱点,除了极个别的政治家、思想家,没有几个人能够克服。

二是面临北部大国的战略压力

在地缘政治层面,中国北方无险可守,再加上苏联的国力始终超越中国,因此长期被苏联压制,形势紧张时,甚至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搞三线建设。

现在的西南山区,到处都是这种撂荒的厂区,便都是三线建设的遗迹

在泰山压顶一样的青藏高原面前,印度同样面对北方巨大的地缘政治压力。

正是为了化解这种压力,当年的印度,才会提出西藏独立、驻军成都这样梦呓一样的要求,并在中印边境线上展开军事冒险。

今天的印度同样如此,不过有了1962年的教训之后,婆罗多把军事冒险的对象,由中国调整为巴基斯坦。

打不过中国,难道还打不过小巴?

事实证明,得到中国加持的小巴,还真不是婆罗多的菜。相反,目空一切的婆罗多,反而变成了小巴的菜。

海内存知己,天涯六比零。既然小巴有中国这个知己,六比零也就不稀奇了。

三是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

跟美国类似,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同样注水严重。区别在于,美国更多地是利用金融霸权注水,印度则是用牛粪注水。

但注水再厉害,前提是要有肉。

客观评价,印度经济确实表现不错,因此才有注水的空间。但问题也很突出,那就是看不到产业升级、突破的希望。

前面提到过,由于解决不好二次分配问题,印度贫富分化严重。越是如此,就越是要做大蛋糕,否则印度教再能稳定情绪,那些吃不到蛋糕的人,迟早会揭竿而起。

既然莫迪无力打破利益集团、搞好二次分配,那么,为印度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做大蛋糕缓解内部矛盾,就变成了最迫切、最现实的任务。

而要打开发展空间,就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要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从中国嘴里抢饭吃。

中国能够融入国际产业链、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当中国挺进低端、中端产业链时,并没有哪个国家或是经济体,与中国构成同等量级的生态位竞争。

中国面对的,始终是轻量级的选手。

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的加入,欧美发达国家乐见其成。

因为在原来的产业链中,欧美看不上的中低端产业,长期缺乏合适的接盘对象,被迫分散在东欧、南欧、东亚、东南亚、拉美等地,生产效率低、产品价格高,变相加大了欧美国家的经济负担。

中国的出现,补强了欧美主导的国际产业链,为欧美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更为价廉物美的产品。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其实是互补互利的双赢关系:我们需要融入国际产业链完成资本与技术的原始积累,西方需要我们提供更好的日用消费品。

有人抱怨中国是血汗工厂,西方出于偏见这么说,校尉可以理解,咱们自己人这么说,其实过于偏颇。

说白了,国际产业链的入场券不会免费发放,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就无法融入国际产业链,更不会得到欧美的扶持,自然也就没有后面中国产业逆袭的故事。

同时,我们也大可不必对欧美感恩戴德。

因为他们的原始动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且他们大力向中国转移的,是西方国家看不上也干不了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甚至很多是必须淘汰的污染产业。

垃圾回收,便是西方最乐于向中国转移的产业

这个过程是很难,但却是必须经历的磨难。就跟立国之初,我们必然要面对抗美援朝的挑战一样。

美国最大的失误,就是将中国等同于日本、韩国、东欧国家、拉美国家那样的产业承接者,却从来没有想过,以中国的体量和制度优势、人才优势,一旦我们掌握了低端产业,就必然会向中端产业、高端产业发起冲锋。

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低端产业必然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而低端产业一旦形成集群效应,也必然会向更高的产业链攀升。

日本也曾向美国控制的高端产业发起冲击,不过他体量不足,加上军事、政治上都被美国牢牢控制,因此很快就被美国打压下来。

中国最大的特殊性,就是有独立的主权、有巨大的体量、有统一大市场、有举国体制,我们可以将低端产业链的集群优势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超出美国人的预料与控制。

现在中美关系趋向紧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不可能永远充当西方国家的血汗工厂,而是必然会向美国视为禁脔的高附加值产业进发,与美国构成生态位的竞争。

这种国际产业链生态位的竞争,乃是最典型的结构性矛盾。

在全球化背景下,它已经取代地缘政治矛盾,成为当代最复杂、最尖锐、最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因为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矛盾,包括引发了一战、二战的欧洲列强殖民地争夺战,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控制国际产业链。

谁控制了国际产业链,谁就能获得最多的利益,谁就是全球霸主。

控制殖民地、抢夺领土从来只是表象,控制国际产业链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才是内核。

以前写一带一路时,校尉曾经总结过,中原兴、西域通,西域通、中原兴。就是因为,西域通了,才有丝绸之路的通畅,丝绸之路通了,中原王朝也就掌握了国际产业链的主导权,因此也就有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汉唐雄风。

这个逻辑,其实亘古未变。

当人类文明发展到近现代,英国能够率先成为日不落帝国,就是因为控制了最多的殖民地、拥有了最强大的海军,进而控制了国际产业链。

工业革命之所以率先发生在英国,就是因为,英国已经掌握国际产业链。在国际产业链的推动下,英国必然会跑步进入工业社会。

国际产业链与工业革命,其实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谁掌握了国际产业链,谁就会成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谁引领了工业革命,谁就能控制国际产业链。

二战之后,美国能够顺利建立全球霸权、能够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是因为控制了国际产业链。

今天的中国,也正在由引领工业革命向控制国际产业链进发。

印巴空战的天涯六比零也罢,中美日内瓦会谈的美国退回关税战初始状态也罢,便都是这种趋势不经意间露出的峥嵘。

国际产业链控制权的两大体现,一是产业分工权力,二是商品定价权力,这也是美国霸权最集中的体现。

利用产业分工权力,美国可以把性价比最高的产业留给自己,把性价比最低的产业转移给别国。同时通过调整产业链分布,稳固自己的霸权阵营,打压自己看不惯的国家。

本轮印巴空战,美国就是利用产业分工权力,忽悠印度说会把中国的产业转移给他。

凭空造牌、虚空画饼,就是产业分工权力最大的魅力所在。

但在实际上,美国正在丧失产业分工权力。至少在面对中国时,美国已经失去掌控力,否则就不会有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

利用商品定价权力,美国可以无限推高自己的产品价格——包括根本不值钱的美元,同时还可以无限压低别人的产品价格。

八亿衬衫换一架飞机,不是因为中国人的劳动不值钱、美国人的劳动才值钱,而是因为美国人制定了不合理的定价机制。

为什么任何西方垄断的工业领域,只要中国的产品一出来,价格就会出现雪崩?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定价权力。

不是我们将工业品卖成白菜价,而是西方心太黑,挣得太多、太狠!

校尉一直说,中美博弈是结构性矛盾。

这个结论,不仅是基于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天然的地缘政治对立,也不仅是基于中美两国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根基、发展理念,更是基于中美两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生态位竞争,更是基于中美两国对于国际产业链的分工权、定价权之争。

这个问题,在理论层面,也许美国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他们却遵循了这种本能。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理论高度认清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战略规划,制定详细的战术方案,一步一步加以执行。

中美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源自产业链的生态位冲突,源自对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

印度的尴尬也在于此: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已经提前占据了印度所觊觎的生态位。

印度要想实现产业升级,不管是现在的从低端到中端,还是今后的从中端到高端,都要面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就跟我们必须面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一样。

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迎来美国的打压与遏制。同理,今天的印度,不管是在地缘政治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同样面临中国的全面压制。

这是生态位冲突带来的客观矛盾,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别的国家,不管是中高端产业被中国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日本、韩国,还是跟在中国身后亦步亦趋的东南亚国家,即便跟中国形成了局部的产业竞争,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化解矛盾。

因为他们的体量小,随便在国际产业链中找个角落就足以容身。

而中国也不可能把全产业链吃干抹净,必须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友好国家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吃独食的行为,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符合中国的人设,更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但印度的体量太大。

这个世界,可以容纳美国主导的产业链体系,也可以容纳中国主导的产业链体系,还可以容纳印度主导的产业链体系——假设他有这个能力的话,甚至可以容纳中美或是美印同时主导的产业链体系,但绝对无法同时容纳中印同时主导的产业链体系。

在极端情况下,中美可以妥协,因为美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脱实向虚,因为美国的绝对人口数量有限,部分高端产业加上服务贸易,就能够让美国人维持下去,尽管他们的小日子不会再像今天这么舒服,甚至会一日不如一日。

这也是我们最期望的模式,美国自然衰落、中国顺势登顶,中美两国完成和平交接。

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妥协,其实就昭示着这种结局。

但美国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命运。关于关税战、关于中美博弈,后面肯定还有反复,肯定还有更加尖锐、更加激烈的斗争。

相比中美妥协,美印之间更容易媾和,甚至因为中国的存在,他们存在极其强烈的交媾欲望。

印巴空战的大背景,其实就是美国用美印主导国际产业链的美好前景,忽悠印度挑战中国,以取代现在实质性的中美共管国际产业链模式。

只是谁也想不到,激情之下婆罗多,居然擦枪走火了。

美国想的是,让婆罗多在外面蹭蹭也就算了,却没想到,婆罗多的自制力太差,一蹭就泄了美国一身,逼得美国只好在日内瓦认栽。

中美可以妥协、美印可以媾和,但中印不行。

如果把其他国家撇开,在国际产业链结构中,现在的中美印三国,刚好可以简化为一个三层的金字塔模型。

美国处于顶层,但在中国的冲击下,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中国处于中层,一方面要向上发展,一方面又要守住现有的地盘,同时还要将部分中低端产业外包出去,形成更加完善的国际产业链生态圈。

印度处于底层,试图抢占中国的中层地位。

既然中国处于美印的夹击之中,在中美博弈的大局中,美印勾结就是必然。

4月22日,万斯访问印度时,曾经公开宣称,“21世纪的未来,将取决于美国和印度的关系”。

这种话术,跟奥黑马当年提出的中美G2概念如出一辙。

说白了,就是美国的硬实力下降,无法独自掌控世界,因此迫切希望拉拢一个强有力的帮手,为美国的霸权体系续命。

G2的套,中国没有上,于是美国转手就送给了婆罗多。

而以婆罗多的个性,如果他真能达到中国的实力,在处理印美关系时,美国只会比印度原野上的蜥蜴还惨!

若是在平等竞争中输给中国,美国大概率可以平安落地。若是在平等竞争中输给印度,美国的内裤都会被扒得干干净净。

这是盎撒海盗的传统做派,婆罗多虽然没有学到盎撒老主子的阴险狡诈,但绝对学到了刻薄无情、贪婪无度的海盗性情。

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顺利融入国际产业链,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本次印巴空战,印度就是在抄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作业,同样试图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遗憾的是,学霸的作业,即便摊开了,也不是学渣能够抄得会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小平同志遍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做好了外交铺垫;战争启动之后,中国军队快进快出、快打快消,根本不给苏联军事干预的机会;最高明的是,我们还主动让出老山、法卡山要地,让越南咬钩,进而有了打着越南、遛着苏联的两山轮战。

印巴空战,印度看似得到了美俄等大国的支持,但却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并没有谁铁了心要支持印度。

相反,印度原本就十分恶劣的周边关系,就此变得更加紧张。

这些也就算了,因为这个世界最终还是要看实力说话,只要印度能够打赢,美俄肯定不吝锦上添花,周边邻国也会俯首做小。

问题在于,印度打输了,因为习惯性自大的婆罗多,再次错判了对手的实力。

婆罗多根本看不上的小巴,已经构建了外贸版的中式装备体系。

婆罗多以为他打的是巴军,其实面对的,依然是1962年的老对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飞机起飞两分钟就被发现,巴军哪有这样的实力?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校尉不信。

误判了对手的实力、甚至搞错了真正的对手,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相似的战略环境下,在相同的战略构想下,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战术结果。

六十年前输掉的国运,老仙再努力,其实也捞不回来。

来源:校尉讲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