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欧丽娟新作,第一次理解了杜甫的伟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9:04 1

摘要:很多人认识欧丽娟老师,是从她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开始的,她的《红楼梦》视频公开课在网上被广泛观看和传播。

很多人认识欧丽娟老师,是从她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开始的,她的《红楼梦》视频公开课在网上被广泛观看和传播。

现象级的《红楼梦》公开课,网上点击量达天文数字。

其实,欧丽娟老师最早的研究起点是唐诗,尤其是杜甫。她很早就以另辟蹊径的方式,从杜诗的诗歌意象切入,具体而微分析杜甫究竟伟大在哪里,这就是直到近日终于面世的《竹影鲸歌:杜甫的意象世界》。

换个角度重读杜诗,别有一番收获。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杜甫之为杜甫!别人写竹子,要么故意刻画,要么停留在用竹比德于君子的俗套上,杜甫手中竹的生命与诗人的生命相融相即。“嗜酒爱风竹”“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都彰显了他一生怀抱与志节。

别人写鲸鱼,大多是徒有壮丽外观,而杜甫笔下不仅有着“石鲸麟甲动秋风”的危机四伏,还有着“斩鲸辽海波”的磅礡壮心,更有着“胡为慕大鲸”一类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别人写花,大体是玩赏态度,而杜诗中的花常具有人格化的心理和表情,不但能嘲笑,能恼人,能起疑,能无赖,又能挑拨诗人的心情、拒绝诗人的呼唤;诗人对花也充满爱憎混淆、悲喜相杂的种种情思。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笔下的其他意象(月、鸥鸟、大鲸、鸷鸟等),也都吸收了传统中的智慧,当我们把他与之前的诗人放在一起,就更能够明白杜甫的伟大。当然,杜甫的意象不只是修辞技巧的装饰,更是他生命经验、伦理理想与诗艺追求的集中体现,欧老师将其总结为“以情入物”“细腻致密”“沉郁悲凉”三个维度。

首先,杜甫不是将自己置于景物之外加以描述,而是将整个人格与情感投注于万物之中,由物观我,由我体物,形成“物我同理”的世界观。他写秋风、破屋、病马、江水、漂泊,不是为了客观写实,而是借由这些意象寄托忧思、抒写不平、代物言情,展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他所追求的,不是浅层的“情景交融”,而是一种“物我同理”的深度共鸣。这种将深情投注于外物的方式,使杜甫从“万邦但各业,一物休尽取”到“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无不始终贯穿着一种尊重生命秩序、怜悯世间万象的伦理意识。

对杜甫而言,情的发用与厚积,都基于一个对理想世界的冀求而来,这理想的世界是指所有生命都能和谐自适,不逾其分也不被侵夺的共存状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吉川幸次郎:让所有的存在物都幸福地和谐地存在,这样的世界就是杜甫所理想的。为迎接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倦地呼吁,对妨碍它的实现的种种因素不倦地抗议,这就是存在于杜甫所有言论骨子里的内容。

欧老师引用曾留学于北京大学的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观点。

其次,对这些微物的描写,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极其细腻的观察与表达之上。例如“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一联中,那种露水凝结与星光闪烁的瞬间变化,若非沉潜体察、细致入微,无法呈现其美感与物理逻辑之复杂。

他常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捕捉事物最本质的状态,展现出“语少意广”的高度密度感。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就浓缩了人生漂泊、世路艰难、时局动荡与个体无依的多重悲哀。这种能以最简洁的语言承载最深沉的情感的致密性,正是杜诗意象最独特也最动人的地方。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谢灵运)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山花焰火然。(庾信)

山青花欲燃。

黑米生菰葑。(庾肩吾)

秋菰成黑米。

波漂菰米沉云黑。

这一切的背后,是杜甫对社会、历史与自身命运的深刻体认。他的“沉郁”,不是矫饰情绪的悲观,而是因理想破灭、国家倾覆、人生漂泊而不断生成的厚重情思。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抱负,也有“独立苍茫自咏诗”的孤独写照;既写百姓兵戈离乱之苦,也写一己流徙病痛之难,忧时之深、感物之切,使他成为真正能“为物代言”的诗人

从唐诗传统看,杜甫不只是在风格、格律、题材上的“集大成者”,在意象的开拓和运用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他既承继了六朝诗人对形色的描摹,也突破了空疏华丽的藻饰之风,将诗歌重新锚定于伦理情感与生命体悟之中,让意象既是美感的单位,也是伦理与认知的通道。

正因如此,杜诗成为后世诗歌的标杆,其意象的力量也始终穿透时间,在今天依然震撼人心。

说到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你会想到什么?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意象和表达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新书先睹为快

风靡华语世界的唐诗公开课名师、

欧丽娟具体而微地解读杜甫何以为诗圣👇🏻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End-

来源:西雅存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