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男子心梗离世!医生说:他有3次救命机会,可惜都错过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9:24 1

摘要:凌晨1点,医院急诊科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陈医生刚整理完病历,准备小憩片刻,电话却急促响起:“急诊抢救室,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情况危急!”

凌晨1点,医院急诊科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陈医生刚整理完病历,准备小憩片刻,电话却急促响起:“急诊抢救室,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情况危急!”

陈医生快步冲向抢救室,一眼认出了病床上的男子——老罗,51岁,心血管科的“老熟人”。此刻的老罗脸色青紫,满头大汗,血压低得几乎测不出,已陷入昏迷。急诊团队正忙碌地准备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老罗的妻子阿梅站在一旁,泪流满面,声音颤抖:“我早就劝他注意身体,他就是不听!现在怎么办啊,医生,求求你们救救他!”

陈医生咬紧牙关,指挥团队全力抢救: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推、电除颤……可老罗的病情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最终,多器官功能衰竭夺走了他的生命。家属含泪签下放弃抢救的同意书,抢救室陷入一片死寂。

老罗是心血管科的常客,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本该对健康格外警惕。可他为何一步步走向了生命的终点?陈医生回想起老罗的就诊经历,叹息道:“他有三次救命机会,可惜全错过了。”

五年前,老罗第一次踏进陈医生的诊室。那时的他只是轻度高血压,偶尔头晕,尚未确诊冠心病。陈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发现老罗嗜酒如命,每顿饭都要喝上几两白酒,桌上少不了油腻的红烧肉。

“老罗,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导火索’,你得改改生活方式。”陈医生语重心长,“少喝酒,少吃油腻食物,控制血压到140/90mmHg以下。如果有糖尿病,目标要更严格,130/80mmHg。否则,血管越磨越薄,心脏迟早出问题。”

老罗笑着点头:“好,我听医生的。”

可没过多久,他的女儿小丽陪他复诊时,忍不住抱怨:“我爸就是个‘酒鬼’,嘴上答应得好,背地里偷着喝!药也不按时吃,家里买的血压计都落灰了,只有不舒服才想起来测一次。”

陈医生皱眉警告:“长期喝酒和用药不规律,血压像过山车,迟早伤心脏。你得对自己负责啊!”老罗有些尴尬,低声说:“我一定改。”

可他并未当回事。一级预防强调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压,避免心血管病变。可老罗的“任性”,让这一防线形同虚设。

半年后,老罗再次出现在诊室,脸色比上次更差。检查发现,他因长期饮酒导致糖代谢紊乱,确诊了2型糖尿病。这意味着他要吃更多药,生活方式也需更严格管理。可老罗却选择了逃避。

“只要不去医院检查,我就没病。”他抱着侥幸心理,甚至瞒着家人偷喝酒。渐渐地,他开始感到胸闷,尤其在爬楼梯或快走时,胸口像被石头压着,休息几分钟才能缓解。

陈医生听后,警铃大作:“这是冠状动脉缺血的信号,可能是心绞痛,必须尽快检查!”可老罗却害怕确诊严重疾病,怕家人责骂,迟迟不愿就医。他在网上查到硝酸甘油能缓解胸闷,便擅自买了一瓶随身携带。

起初,硝酸甘油确实管用,胸闷发作时含一片,10分钟就缓过来。可最近几个月,药效越来越差,有时连含三片,胸痛仍持续近一小时。实在撑不下去了,他才硬着头皮来到医院。

检查结果让陈医生倒吸一口凉气:老罗已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时可能转为急性心肌梗死。陈医生严肃地讲解了二级预防的“ABCDE”原则:

A: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B: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严格控制血压C: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坏胆固醇。D:控制饮食和糖尿病,避免血糖失控。E:适当锻炼,增强心肺功能。

“老罗,这不是开玩笑的事。”陈医生叮嘱,“不稳定心绞痛是心梗的前兆,必须规范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老罗连连点头,承诺一定遵医嘱。可惜,他的“觉悟”来得太晚,病魔已悄然逼近。

这次教训后,老罗终于认真起来。他按时吃药,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戒了最爱的白酒,体重也减了5公斤。家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小丽感叹:“我爸好像变了个人!”

可好景不长。一次偶然的机会,老罗接触到保健品推销员,对方声称产品“纯天然”“无副作用”,能“清血管”“治百病”。老罗动心了,心想:“药吃多了伤身,保健品这么好,何不试试?”

家人发现他买了一堆保健品,苦口婆心劝阻,可老罗固执己见:“你们不懂,这比药强!”渐渐地,他把医院开的药丢到一边,全靠保健品“养身体”。

三级预防强调提高服药依从性,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习惯。可老罗的“见异思迁”,让这一切努力付诸东流。保健品不仅无助于控制冠心病,还延误了正规治疗。最终,他倒在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猛烈一击下。

老罗的悲剧,源于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解。很多人以为心梗就是剧烈的胸痛,但其实,它常常“乔装打扮”,让人防不胜防。

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的“无声心梗”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因神经敏感度下降,可能感觉不到典型胸痛。心梗发作时,他们可能只有胸闷乏力或呼吸困难,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或感冒。
老罗作为糖尿病患者,多次胸闷却不当回事,错过了早期干预的窗口。“伪装”的不适
心脏神经与胸部、背部、肩部的神经相互交错,心梗可能表现为肩背酸痛咽喉紧缩,甚至左侧牙痛。这些症状让人摸不着头脑,耽误就医。全身性反应
心梗发作时,身体供血骤减,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大汗淋漓呕吐剧烈咳嗽。老罗发病当晚的症状,正是这一机制的体现。

陈医生感慨:“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千变万化,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尤其是高危人群,千万别硬扛,赶紧去医院!”

生命的警钟

老罗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指出,冠心病的死亡率与患者依从性密切相关。规范的三级预防能将心梗风险降低50%以上。反之,忽视健康管理,可能让小病酿成大祸。

陈医生常对患者说:“高血压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按时吃药,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就能让心脏多跳很多年。”

为了远离老罗的悲剧,大家可以这样做:

写在最后

老罗的离世,是对所有人的警醒。健康不是儿戏,每一次忽视都可能成为生命的伏笔。急性心肌梗死来势汹汹,但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能为我们赢得生的希望。愿每个人都能珍惜健康,把握每一次“救命机会”,让生命更长久。

参考资料: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Atypical Presentatio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进展。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