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的历史与人文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09:24 1

摘要:夏、商时,它是雍州之域。西周初期,汧水上游一带成为矢国封地 。孝王八年(前890),秦人首领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获封附庸,于汧水之滨(今牙科乡磨儿原)筑秦城,这便是陇县与秦文化渊源的开端。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这座古老的县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历史长河中的陇县印记

陇县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

夏、商时,它是雍州之域。西周初期,汧水上游一带成为矢国封地 。孝王八年(前890),秦人首领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获封附庸,于汧水之滨(今牙科乡磨儿原)筑秦城,这便是陇县与秦文化渊源的开端。

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汧邑(今东南镇郑家沟原),在此开疆启土,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秦文公四年(前762年),汧邑成为秦国都城,历经14年,这段时光为秦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秦穆公在今东南镇苟家沟村建都,他的雄才大略使秦国国力日益强盛。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推行县制,汧邑改为汧县,自此开启了陇县行政区划的新篇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汧县,属内史,汧县成为秦王朝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初期,分汧县西部置郁夷县。

新莽地皇四年(23年),郁夷县改名为郁平县,属右扶风。

东汉撤销郁平县,辖地并入汧县。

三国曹魏初,隃糜县辖地并入汧县 。

西晋太康年间,分汧县西部设陇关县,后撤销,辖地仍归汧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在汧县设陇东郡,后又经历多次变迁。

北魏太延二年,在汧县置东秦州,复设陇东郡,此后东秦州多次改名,辖地也不断调整。

西魏文帝大统四年,撤销南由县,辖地并入汧阴县;废帝元钦二年,改汧阴县为杜阳县,改东秦州为陇州,陇州之名由此开始。

北周明帝二年,因避水患,迁州、郡、县治所于今县城址,此后陇州的建制在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时期虽有变化,但始终是这一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

中华民国二年,改陇州为陇县,属关中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陇县先后属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宝鸡分区、宝鸡专区等,1980年改属宝鸡市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陇县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烽火、民族的融合,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风貌

陇县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东连千阳县,南邻陈仓区,西北部与甘肃省接壤。其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原、丘陵、沟壑、梁峁和河谷阶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县可分为4个气候区,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0%,大小河流49条,号称关中的“水龙头”,是陕西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宝鸡市水源涵养地。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人文风貌。陇县被誉为“民间艺术宝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州社火”“陇州皮影”独树一帜。陇州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芯子社火、马社火、步社火等,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社火游演成为当地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人们装扮成历史人物、神话角色,以夸张的造型、精彩的表演,展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陇州皮影则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和生动的表演形式,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那透过灯光投射在幕布上的皮影形象,仿佛将历史的记忆一一唤醒。

丰富的遗迹遗存与动人传说

在陇县这片土地上,留存着许多珍贵的遗迹遗存,它们是历史的实物见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固关古镇,这座拥有1700年历史的丝路名镇,至今保留着古驿道的车辙印和唐安戎关遗址。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当年丝绸之路商队的驼铃声,看到那熙熙攘攘的贸易场景。古驿道上深深的车辙印,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见证了陇县作为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繁荣过往。

唐安戎关遗址虽历经风雨,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边关的威严与重要战略地位。

龙门洞,作为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祖庭,以其悬崖栈道、悬空道观的险峻奇绝而闻名。这里是元代道教全真派代表人物丘处机修行的地方,传说丘处机在此修行时,得到了神灵的启示,从而创立了龙门派。如今,龙门洞吸引着众多道教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游览,人们在这里感受着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着大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魅力。

除了这些,陇县还有汉大震关遗址,汉武帝巡视时因雷震改名,它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秦非子牧马遗址,纪念着秦人先祖非子养马立国的历史,正是非子的养马之功,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陇县的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陇县遭遇了一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位名叫阿福的年轻人,决心为百姓寻找水源。他历经千辛万苦,翻越了无数座大山,终于在一个山谷中发现了一眼清泉。然而,泉眼被一条恶龙守护着,阿福不畏艰险,与恶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阿福终于战胜了恶龙,泉水喷涌而出,滋润了干涸的土地,百姓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阿福,人们将这眼清泉命名为“福泉”,并在泉边修建了一座庙宇,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

陇县这片土地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秦非子,作为秦人先祖,在西周时期因养马有功受封,他精心培育良马,为周室提供了优质的战马,奠定了秦国的基业,他的养马智慧和坚韧精神,成为秦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

明朝兵部侍郎阎仲宇、工部尚书李善也是陇县的骄傲。李善,字宗元,城关镇人,明朝成化十四年进士。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任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时,上书检举太监梁芳特违法,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巡视辽东时,查出韦太监放纵下属侵吞军饷,使朝廷将有关官吏全部罢免,并上疏罢免都督王铠、孙贵的官职,彰显了他的公正与果敢。他还曾率领民众治水,设计擒获自立帝号、攻陷城池的湖广参议何维,捕荆襄王景阳用邪道蛊惑民众的首领,稳定了政局,为国家的安定和百姓的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张仲实,原名张安人,城关镇店子村人。他是西府最早的党员之一,一生坚持把理论翻译和研究工作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克服重重困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党的理论建设呕心沥血,奋斗了60个春秋。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陇县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陇县,这座融合了悠久历史、独特地理、灿烂人文和动人传说的县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来源:作者文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