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就在所有人以为它要“起飞”的时候,它却反手砍掉电池厂、放慢混动步伐,再醒来时,比亚迪已经日销万台、特斯拉利润屠榜。
曾几何时,一台松下电视,一辆日产蓝鸟,足以撑起一个中国家庭的“体面”。
可如今,两家公司宣布:要裁掉整整3万人!
这不是普通的企业调整,这是一个工业时代的警钟:
“昭和奇迹”熄火了?
还是“平成幻想”破灭了?
1994年酒井法子松下电器广告
经典蓝鸟
日产:从电动先锋到掉队孤舟
日产曾是电动车的“领头羊”——Leaf 比特斯拉早三年量产。
但就在所有人以为它要“起飞”的时候,它却反手砍掉电池厂、放慢混动步伐,
再醒来时,比亚迪已经日销万台、特斯拉利润屠榜。
2025财年,日产宣布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15%,包括:
关闭泰国工厂,全面收缩亚洲版图;暂停在九州的1100亿日元电池厂计划;中国区销量崩盘、美国电动车政策错失红利。原因一句话总结:在正确的时代做了错误的选择。
曾经的“技术日产”,如今连CEO都换成了应急型的人物。
亏损7500亿日元,创历史最大黑洞,一家百年车厂,走到了“再不变就死”的边缘。
日产汽车陷入经营困境 追加裁员1万人
松下:有钱却焦虑,“老干部式管理”拖垮效率
松下不是亏损,而是太臃肿、太慢、太不敢砍了。
它现在的结构,还停留在上世纪的“车间式运营”:
各个子公司有人事、财务、销售,岗位重复、流程拉锯;多年前就该砍的电视、照明等业务,养着不舍得扔;内部被称为“庙堂派”,凡事三审三批、流程长如西游。而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松下甚至连“掩饰”都不掩饰地在退出。
从2010年开始,日系家电品牌集体败退中国市场:
东芝电视卖给海信;三洋电器被惠而浦吞并后几乎淡出;夏普被鸿海收购重组;日立退出家用空调市场;先锋音响宣告撤出中国;松下几乎关闭了所有民用电视业务,只保留了商用显示屏。背后的推力,不止是产品力下降,更有制度层面的“水土不服”:
中国劳动法升级:提高用工门槛和成本,让依赖高人力密度的日企压力陡增;国产品牌崛起:海尔、美的、TCL、小米,用更快节奏、更强供应链打价格战,逼得日企喘不过气;消费审美转变:中国年轻人早已不再执着“日本制造”,对高性价比+智能化更买账;技术迭代错位:日企押宝等离子、蓝光、CD、燃油车,中国却直接跃迁液晶、流媒体、电动车。结果是:日本品牌还在走楼梯,中国制造已经坐上电梯。
这一次,松下终于忍痛决定:
全球裁员1万,占比约4%;国内外销售/行政岗位各减5000;“松下电器”将被拆分为三个公司,集团瘦身大手术启动;电视机业务也准备“缩小甚至出售”——这个在80年代横扫全球的产品,如今连中国人都不爱买了。CEO楠见雄规公开道歉,并宣布自减40%年薪。
松下预估重组要花掉1300亿日元,但希望能在2026财年净赚回1500亿日元。
一句话:与其慢慢死,不如破釜沉舟。
日本制造的“自我阉割”
日本制造的问题,不是没有技术,而是太保守。
不是没想变,而是不敢变,变得慢,变得犹豫。
日产:押宝电动,却不敢All in;
松下:看清趋势,却拖到今天才肯瘦身。
它们不像美国公司,动辄裁员万人、砍业务如斩马;
更不像中国公司,敢“零利润打价格战”。
它们的问题不是效率,而是文化、组织与胆量。
更致命的是,中国这片最肥沃的海外市场,正在变成“日本制造的坟场”。
日本制造,到底死了吗?
别急着下结论。真相比“衰败”两个字复杂得多:
松下去年还净赚3100亿日元;日产仍然是世界前十的汽车品牌;它们都在押注AI服务、智能制造、动力电池……但眼下,它们必须用裁员和重组,来掩埋自己曾经的辉煌幻觉。
松下曾赌错等离子技术,被国产液晶电视打得节节败退;
日产押错混动节奏,如今想借中国市场回血,机会已所剩无几。
这些错误,代价太大。它们不止赔了钱,更丢了“存在感”。
这事,和你有什么关系?
你可能不关心松下有没有把“Viera”卖给TCL,
也不在乎日产是关了哪家电池厂。
但你应该关心:
30年品牌积淀,一次决策就能葬送;一家巨头的犹豫,可能直接砸塌数万人的饭碗;就连最保守的日本,也开始大砍组织和人才,那我们所在的行业、岗位,真的稳吗?
这不是日本制造的问题,
这是“旧秩序与新逻辑”的正面交锋。
你觉得:松下和日产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日本制造,是慢性衰老,还是在重新洗牌?
如果你也在经历职场震荡或行业巨变,欢迎一起来聊聊。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