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国际政治话语研究的新态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0:03 1

摘要:当前,国际秩序面临诸多挑战,一些国家毁约退群,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进行国际合作的意愿持续下降。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的自我认同和相互认知不断调整,国际事务中原有的很多共识受到侵蚀和削弱,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全球化遭遇逆流。逆全球化不仅体现在认知层面,也直接影响

当前,国际秩序面临诸多挑战,一些国家毁约退群,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进行国际合作的意愿持续下降。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的自我认同和相互认知不断调整,国际事务中原有的很多共识受到侵蚀和削弱,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全球化遭遇逆流。逆全球化不仅体现在认知层面,也直接影响着国家行为。面对诸多混乱、变局和挑战,世界充满了理念之争、叙事之争、舆论之争和认知之争。在此背景下,话语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对于如何描述、呈现和理解上述变化也十分重要。与此同时,以上这些变化也不断影响着国际政治研究议程,使国际政治话语研究出现了一些新态势,需要学术界持续关注,不断深化相关研究。

叙事和战略叙事研究

叙事和战略叙事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成为研究国家政策的重要视角,未来也将继续成为研究大国博弈和国际政治的重要观察点。叙事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媒介,也是观察和理解国家政策的依托。通过观察叙事,人们可以了解各国内政外交的演变,从而更好地寻根溯源、发现规律。

学术界在该领域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有学者专门研究历任美国总统是如何讲述美国的安全故事,并分析为何有的安全叙事成功,有的不成功。叙事不仅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基础形式,也经常被战略性地使用,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战略叙事日益成为分析一国政策来源与演进的重要方面。战略叙事强调决策者通过策略性地生成和投射叙事,从而达到其塑造对外政策合法性及战略动员等目的。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外学者也开始重视对中国叙事的研究,如研究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叙事、全球治理叙事等。此外,与过去更多关注大国叙事和战略叙事相比,近年来学术界对叙事主体的研究更加多元,不仅涉及大国,也涉及一些中小国家。有研究指出,实力较弱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创建和部署自身的战略叙事来影响实力较强的国家,如一些岛国利用战略叙事不断提升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影响力。

安全话语研究的不断深入

安全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国际安全领域的诸多变化会在安全研究中直接体现出来。其中,安全话语作为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其研究议程不断丰富和细化。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各类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一些原本不属于安全问题的议题不时被安全化。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言语行为可以建构威胁和塑造威胁感知。这些认识也催生了以言语行为为理论内核的安全化理论。

近年来,随着大国博弈加剧,世界变乱交织,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稀缺资源。安全领域不仅出现了传统安全的强势回归,在诸多领域也出现了泛安全化态势。这些变化带来了安全化研究的回潮。很多研究不仅重拾安全化,还出现了针对去安全化、反安全化、过安全化、泛安全化的研究,使针对安全化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多样。随着大国关系变化,一些研究专门聚焦中美关系中的泛安全化问题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人文领域的安全化、公共卫生领域的安全化问题等。此外,经济安全也成为一个新的安全领域。如何定义经济安全,如何为相关政策提供合法性,如何表象经济与安全的关系等都取决于人们如何设定叙事主题,如何设计逻辑关联。这些会沉淀为话语,不断塑造社会语言结构,影响相关认知和行为。

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实现安全化的过程不仅依赖文字语言,还可以利用图像、视频等丰富的多模态呈现方式来更好地实现话语意图。该过程也体现了很多涉及“美学转向”与“视觉转向”的研究。由于安全化最终是塑造威胁感知,建构威胁存在,这个过程也自然涉及情感因素,情感随之成为近年来安全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性话语不仅可以传递和强化愉悦、兴奋等积极情绪,也可以传递和强化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加剧威胁感知。这些元素在现代传播技术的助推下,使言语者更容易实现建构目的,如建构恐惧、动员社会、结伴结盟等。此外,在日益复杂的话语环境中,如何避免自己的话语被有意曲解和误读,以及被有意压制、质疑、诋毁甚至攻击,力争自己的话语能被理解和接受都成为话语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些实际上都是话语安全的体现,话语安全也因此成为一个新的安全类别。

国际政治话语研究主题和方法的多元化

科技变革对国际政治话语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影响了研究主题,也使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多元。信息生产和传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仅改变了话语的生成方式,还使话语传播平台更加多样,直接影响了话语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这些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国际政治话语研究。过去,国际政治话语主要由国家和国家叙事主导。科技变革使跨国科技公司、国际组织、科技社群等成为影响国际政治话语的重要非国家行为体。一些高科技公司凭借其掌握的技术和数据,在很多领域拥有较强的知识建构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其话语也成为国际政治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变革也使国际政治话语出现了很多新的话语内容。例如,数据直接影响二次传播,成为数字时代话语权的重要基础,数字话语权则成为国际政治话语研究中的新议题。虚假信息、深度造假等成为数字治理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此外,与过去相比,国际政治话语的更新频率和传播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无论是新发布的政治声明还是政策解读都可以在瞬间传遍世界,一个微小事件也可能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迅速发酵,引发全球关注,进而影响国际政治话语乃至世界舆论的走向。这些变化使国际政治话语更加复杂多变,需要研究者从新的角度认识和理解。

国际政治话语研究的跨学科融合

国际政治话语研究日益表现出跨学科融合和研究方法创新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语言数据被记录、储存、分析,无论是针对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言论、官方政策文件,还是各类研究报告等,研究者都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从而更好地分析国际政治话语的演变趋势、热点话题分布、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政策的具体影响。

与此同时,科技变革也使国际政治话语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加紧密,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语言学等。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研究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话语策略对国际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影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国际政治场景,让参与者在其中进行话语互动,以观察和分析其行为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为政策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些新变化也将成为国际政治话语研究继续提质升级的基础和保证。

一直以来,世界新的发展变化不断为学术研究提出新问题新困惑,激励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反过来学术研究也为人们更好地解释、描述和预测世界贡献智慧。面对当今世界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国际政治话语研究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提供启示。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