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让农民多受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9:53 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要义在于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不仅关乎亿万农民的福祉,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正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改革举措,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农民触手可及的真实获得感。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要义在于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不仅关乎亿万农民的福祉,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正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改革举措,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农民触手可及的真实获得感。



在产业振兴方面,各地正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山东省寿光市通过打造"蔬菜硅谷",建成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5万元。这种"一县一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运营机制,将18家差异化农场串联成4A级景区,村民年收入从1.9万元跃升至4.2万元。

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河南省西平县通过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小麦种植全程数字化管理,亩均增收200元以上。这些实践表明,只有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分享增值收益,产业振兴才具有可持续性。



基础设施建设正深刻改变农村面貌。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453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在贵州省,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工程让偏远山区告别行路难;云南省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0%。

更令人振奋的是,5G网络已覆盖全国89%的行政村,四川省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的悬崖索道装上了5G基站,彝族村民通过直播销售花椒,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这些变化印证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道理,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县管校聘"改革,全国已有96%的县实现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农村学校特级教师数量增长43%。安徽省金寨县建设的"智慧学校"让山里孩子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医疗领域,县域医共体建设使农村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91%,浙江省推出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每年为农民节省医疗支出超10亿元。

文化服务方面,全国建成58.7万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村通过"文化礼堂"建设,既保留了乡土记忆,又培育出12支农民文艺队伍。



在制度保障层面,深化农村改革筑牢农民权益屏障。土地确权登记让全国2亿农户吃上"定心丸",山东省齐河县通过"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流转率提升至68%,规模经营主体增加320家。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集体成员权益,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九村联合成立的联营公司,年分红达5600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五年间增长42%,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到60%。江苏省昆山市建立的"防贫保"机制,通过智能监测为边缘易致贫户筑牢保障网。



人才回流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政策引导下,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带动就业3500万人。湖南省湘西州实施"乡村育才聚才行动",培育2.6万名"土专家""田秀才"。

福建省屏南县通过"文创引智"计划,吸引136名艺术家入驻,带动发展文创店铺83家。这些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技术,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他们与本土农民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生态价值转化开辟增收新渠道。全国已认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6万个,陕西省延安市苹果产业通过碳足迹认证,每吨溢价达300元。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惠及1.2亿林农,江西省武宁县发展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15亿元。

碳排放权交易向农业领域延伸,湖北省武汉市首个农田碳汇项目交易额达50万元。这些实践让农民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内涵。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振兴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梯田,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变迁昭示着:只有将农民获得感作为衡量标尺,让发展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当每个农民都能在产业发展中收获财富,在生态改善中享受宜居,在文化传承中找到认同,在组织振兴中实现参与,中国乡村必将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翠姐在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