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腰背痛,用止痛药效果不佳,医生:要在腹股沟通下开个小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0:16 1

摘要:国庆假期刚过,38岁的建华(化名)满怀期待地回到工作岗位。他是一家物流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平时忙碌但身体硬朗,偶尔熬夜加班也从没喊过累。然而,2024年10月8日,那个平常的早晨,却成了他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天。

国庆假期刚过,38岁的建华(化名)满怀期待地回到工作岗位。他是一家物流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平时忙碌但身体硬朗,偶尔熬夜加班也从没喊过累。然而,2024年10月8日,那个平常的早晨,却成了他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天。

上午九点,建华正坐在办公室处理邮件,突然一股剧烈的背痛袭来,仿佛有人用锯子在他体内狠狠切割。他试着换姿势——站着、坐着、趴在桌上,可疼痛像一把无形的刀,撕裂着他的意志。建华咬紧牙关,额头渗出冷汗。他隐约觉得,这不是普通的肌肉拉伤,而是某种致命的信号。

就在他挣扎着想拨打120时,胸痛接踵而至,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让他几乎无法呼吸。同事小李察觉到不对,跑过来问:“建华,你没事吧?脸都白了!”建华强挤出一丝苦笑:“再不去医院,怕是活不到明年了。”他不是开玩笑,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阴影。

120急救车迅速赶到,建华被送往市医院急诊科。急诊室里,医生们神情凝重,迅速为他量血压——收缩压180mmHg,高得吓人。医生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但三次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正常。就在建华和家人忐忑不安时,医生提出了另一个更可怕的诊断:主动脉夹层

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稍有延误便可能致命。建华的妻子小芳吓得手足无措,泪水在眼眶打转。她紧紧握着丈夫的手,低声祈祷:“一定要挺过去,我们还有孩子要养……”建华的命运悬于一线,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才刚刚开始。

建华的症状来势汹汹:突发胸背痛高血压,还伴有大腿疼痛。这些症状让急诊科医生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统计,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约为5-30/100万,但其急性期死亡率高达50%以上,若不及时治疗,48小时内死亡率可达90%。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从心脏出发,沿胸腹部延伸至盆腔,负责为全身器官供血。主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内膜撕裂,血液流入血管壁形成“假腔”,导致血管壁分层。这种撕裂可能引发血管破裂或器官缺血,表现为剧烈的刀割样疼痛。建华的背痛和胸痛,正是夹层撕裂的典型信号。

医生迅速安排了胸腹部CTA(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证实了猜测:建华患的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起源于胸降主动脉,撕裂延伸至髂动脉,但未累及主动脉弓及分支动脉。相比更凶险的A型夹层,B型夹层的预后稍好,但手术难度和风险依然极高。

急诊科医生坦言:“我们医院能诊断,但治疗能力有限。必须转到省级医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小芳急得满头大汗:“现在转院来得及吗?会不会……”她不敢说下去。医生语气坚定:“转院是唯一机会,拖下去必死无疑。”

建华的病情刻不容缓,但转院并非易事。市医院正值国庆后专家紧缺,无法联系上级医院。小芳和家人连夜发动所有关系,终于联系上一家省级三甲医院的血管外科,那里有床位和经验丰富的团队。可问题又来了:几百公里的路程,医院救护车不足,只能靠家属自行联系社会救护车。

一辆救护车要价3000元,配有司机、医生和护士。小芳咬牙付了钱,只求丈夫能平安到达。救护车上,建华疼痛难忍,血压仍高达150mmHg。医生不断调整降压药镇痛药,叮嘱小芳:“别让他激动,血压高一分,血管破裂的风险就大一分。”小芳强忍泪水,轻声安慰丈夫:“没事,我们很快就到,你一定要撑住。”

漫长的路途像一场煎熬。建华半闭着眼,脑海里闪过妻子的笑脸、孩子的期盼,还有未完成的梦想。他咬紧牙关,告诉自己:“我不能倒下。”终于,深夜时分,救护车抵达省城医院。

省城医院急诊科迅速接诊,复查CTA显示,夹层已进一步撕裂,影响了左髂动脉,建华的左腿几乎无法动弹。更糟的是,夹层可能波及脊髓血管,有导致瘫痪的风险。医生确诊为Stanford B型夹层,并明确指出:“必须手术,但风险极高,术后可能出现肾衰竭、瘫痪等并发症。”

手术方案是介入手术:通过腹股沟动脉插入导丝,将覆膜支架送至夹层破口,覆盖撕裂处以防止血管破裂。相比传统的开胸手术,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柳叶刀》(The Lancet)**曾报道,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在顶级医院可达80%以上,但术后并发症仍不可忽视。

建华被送入ICU,接受为期五天的保守治疗。医生用静脉降压药(如硝普钠)和镇痛药(如吗啡)控制血压和疼痛,目标是将收缩压降至100-120mmHg,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期间,建华被要求绝对卧床,甚至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以免用力引发血压波动。

ICU的日子如同炼狱。隔壁床一位A型夹层的老年患者术后突发脑栓塞,至今昏迷不醒。建华听到医生讨论,内心一阵恐慌:“我会不会也这样?”小芳察觉到他的不安,握着他的手轻声说:“别怕,我们一定能挺过去。”建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五天后,建华的血压和心率终于稳定,医生决定手术。手术前,他平静地对小芳说:“如果我醒不过来,你要好好照顾孩子。”小芳泪流满面,却强装坚强:“别胡说,你一定会没事的。”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仅用1小时便顺利完成。医生在建华的腹股沟开了一个小口,将一根20厘米长的覆膜支架置入主动脉,成功覆盖了夹层破口。术后,建华顺利苏醒,除了伤口疼痛,一切正常。医生感叹:“你是幸运的,B型夹层相对好处理。如果是A型,风险会高得多。”

术后,建华在ICU住了几天,期间出现高热,体温一度达39℃。家属担心是感染,但医生解释,这可能是假腔淤血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属正常现象。建华的夹层撕裂范围较长,支架只覆盖了主要破口,远端仍需靠身体自行修复。这意味着,他未来必须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复发。

出院时,建华的背痛已明显减轻,但偶尔仍有不适。医生叮嘱:“血压心率是你下半辈子的生命线。每天测血压,按时吃降压药,戒烟戒酒,避免激动和重体力劳动。”建华郑重点头,他知道,这场劫难让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

建华的病例之所以惊险,不仅因为主动脉夹层本身的凶险,还因为它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高度相似。胸痛、背痛、高血压都可能指向心梗,但治疗原则却截然相反。心梗需要抗血小板和溶栓,而夹层患者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加剧血管破裂,导致猝死。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强调,急诊科医生面对胸痛患者时,必须通过心电图肌钙蛋白CTA排除夹层。建华的医生及时排除了心梗,避免了灾难性后果。但现实中,误诊并不鲜见。**《美国医学会内科学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曾报道,约20%的夹层患者被误诊为心梗,部分因此丧命。

建华的经历是一堂生动的健康课。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是生命的基石,任何异常信号都可能是大病的先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你远离类似危机:

关注突发症状:突发剧烈的胸痛、背痛或腹痛,伴随高血压或呼吸困难,立即拨打120。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夹层的主要诱因,定期测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选择正规医院:复杂疾病需到三甲医院诊治,切勿轻信小诊所。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压力大、情绪激动可能诱发血管疾病,学会减压和放松。备好经济保障:大病治疗费用高昂,提前规划医保和商业保险能减轻负担。

建华最终走出了ICU,回到了家人身边。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医学奇迹,更是一个关于勇气和爱的传奇。主动脉夹层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但只要及时诊治、科学管理,生命依然有希望。

愿我们都能从建华的经历中汲取力量,珍惜健康,关爱家人。生命脆弱而宝贵,每一天都值得用心守护。

参考资料

美国心脏协会(AHA). “Aortic Dissec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023.《柳叶刀》(The Lance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ortic Dissection”. 2021.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ortic Diseases”. 2022.《美国医学会内科学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 “Misdiagnosis of Aortic Dissection”. 202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2023.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