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技术双护航预制菜新鲜健康不将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0:13 1

摘要:被质疑食材不新鲜、担心有防腐剂成分的预制菜迅速进化中,在政策推动标准化、保鲜技术创新的双重护航下,这个曾在厨房边缘徘徊的“便捷食品”以更加新鲜、健康的全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到2026年,其消费市场有望翻倍。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被质疑食材不新鲜、担心有防腐剂成分的预制菜迅速进化中,在政策推动标准化、保鲜技术创新的双重护航下,这个曾在厨房边缘徘徊的“便捷食品”以更加新鲜、健康的全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到2026年,其消费市场有望翻倍。

“懒宅族”爱便捷饮食政策推动预制菜标准化

“吃一口我人麻了,这和快餐店的薯饼有区别吗?空气炸锅叮一下直接出摊!”“肉食爱好者狂喜,一口下去全是肉,路边淀粉肠根本不是对手!”预制食品的安利帖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不少热度,对于不擅长做饭的厨艺小白或者是没时间下厨的上班族来说,预制菜在方便、快捷、美味等方面没有对手。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分析,快节奏的生活催生了“懒宅经济”,使得家庭端对便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餐饮业标准化、连锁化趋势下,对降本增效的需求显著,预制菜成为众多餐饮企业的选择;冷链物流技术的突破,有效解决了预制菜存储与配送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预制菜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配送的完整环节。在原材料供应端,我国丰富的农牧水产资源为预制菜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山东寿光为例,其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已带动周边20万亩蔬菜基地升级,为预制菜产业提供了稳定且优质的蔬菜原料。

生产加工环节,预制菜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液氮速冻、真空慢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制菜的保质期延长至12到18个月,风味还原度提升至90%以上。同时,企业还注重产品的研发创新,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出了多样化的预制菜产品。

与此同时,政府层面对预制菜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行业发展。2023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要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含义进行了明确规定,即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

在标准建设方面,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如中国饭店协会发布《预制菜品质分级及评价》和《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支撑。

预制菜走入家庭厨房线下商超布局专区

“比外卖快,零厨艺如何五分钟搞定丰盛晚餐?”每逢节假日聚餐密集的时候,线下综合超市的预制菜就会登上热门话题:东南亚风味的泰式咖喱虾口感偏甜辣,量大料足,微波炉三分钟搞定;台式卤肉拌饭酱的料包放进热水加热三分钟,淋在米饭上,搭配一些青菜,一份台北街头卤肉饭大功告成;酸菜黑鱼片可以根据口味添加干辣椒料包,是厨房小白的硬菜救星。

预制菜的销售渠道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线上,电商平台成为预制菜销售的重要渠道,众多预制菜品牌纷纷入驻各大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促销活动等方式吸引人们关注。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店等也纷纷布局预制菜销售区域,为人们提供便捷的购买体验。2025年,上述线下渠道的占比均有增长。

此外,冷链物流的发展为预制菜的配送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全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预制菜专用冷链网络覆盖率提升至75%,配送成本下降15%。

预制菜的消费人群正在不断扩容,不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它正在逐渐走进更多家庭的厨房,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库润数据发布的《2025年预制菜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从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来看,18至24岁的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综合电商平台和新兴社交平台购买预制菜,而36至40岁的中年消费者则更喜欢在餐饮店和便利店等线下渠道购买。总体来看,国人购买预制菜的频率也在上升,对预制菜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预制菜市场的规模正在稳步增长,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突破万亿大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5466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接近10720亿元。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仅令人惊叹,更让人看到了预制菜市场的巨大潜力。

预制菜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24年更是呈现出暴涨的趋势。从2021年的186家增长至2024年的10661家,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涌入这一领域。

兼顾健康与美味不再是“将就”的选择

预制菜的食材不新鲜?都是科技与狠活?这些“偏见”可以逐一破除了。某生鲜品牌推出的虾仁是鲜活急冻的,单冻技术使得虾仁之间不会粘连在一起,开背去虾线免去了手动处理,开袋即食,空口吃就很鲜甜,也可以炒菜做汤,对于“懒人”非常友好;原肉整切的即食牛肉低温出厂,不含亚硝酸盐,阴凉通风处即可保存,食用时免开火,撕开包装切片,加些蔬菜鸡蛋,一份高蛋白减脂沙拉轻松“出锅”。

在预制菜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愈发多元化和个性化。曾经,预制菜只是简单地满足了人们对于“快速吃饭”的需求,但如今,买家开始对预制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库润数据的调研显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满意度在食品安全方面小幅上升了1%,但在价格、营养、出餐时间等方面却有所下降。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得快”,他们更希望“吃得健康”“吃得实惠”“吃得丰富”。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改进意见也十分明确。他们希望预制菜的分量更加合适,价格更加亲民,营养搭配更加合理,口味更加丰富。出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食的热爱,年轻人不再将预制菜视为一种“将就”的选择,而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种真正满足味蕾、滋养身体的美食。

哪类预制菜最受欢迎?调查显示,在食材方面,牛肉连续两年蝉联最受欢迎食材,而炸物和烧烤的上升趋势也十分明显。这或许与国人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有关。牛肉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因营养丰富、口感鲜美而深受喜爱。炸物和烧烤则满足了食客们解馋的需求,其口感和香味让人难以抗拒。

口味方面,麻辣、咸鲜、酸甜依然最受宠。无论是麻辣鲜香的火锅,还是咸鲜适口的家常菜,都能够在预制菜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标准化将覆盖全链条食用场景不断拓宽

快速发展中,预制菜行业同样面临现实挑战。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预制菜相关标准,但目前预制菜行业仍存在标准化不足的问题。目前,预制菜行业生产只有企业标准或者团体标准,缺少统一的产品生产、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等标准规范,相关企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生产工艺良莠不齐、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且难以实现原材料追溯和标准化生产配送。这给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预制菜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由于国内预制菜生产商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居多,并且多数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产品质量风险。多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预制菜消费者,消费满意度并不高。人们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菜品种类、口味、性价比、营养搭配等因素。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预测,未来,预制菜行业将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国家层面将加快预制菜全链条标准制定,涵盖原料、加工、包装等环节,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预制菜企业也将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或可根据不同人群的口味和营养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预制菜套餐。例如,推出传统菜肴口味和全球各地特色美食相结合的预制菜产品;根据季节和节日的变化,推出应季和节日特色的预制菜产品。

技术创新将是预制菜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保鲜技术方面,气调包装(一种通过调整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来显著延长产品保质期的包装技术)渗透率的提高,液氮速冻成本的下降,都将推动高端鲜食预制菜普及。智能制造方面,AI配方优化系统可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智能分拣、AGV(自动导向搬运车)搬运将使人工成本降低。

预制菜的食用场景将不断拓展和多元化。在家庭场景方面,“一人食”套餐销量持续增长,空气炸锅专用预制菜受到青睐。新零售场景中,便利店鲜食柜预制菜占比不断提高,无人售货机进驻写字楼,满足上班族“5分钟即取即热”的需求。此外,预制菜还将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预制菜产品。文/本报记者 陈斯

来源:环球网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