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要杀高仙芝、封常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08:00 1

摘要: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震惊、混乱之后,迅速开始了平定叛乱的行动。面对安禄山叛军南下的正面攻势,先后派遣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前往迎战。可封常清临时招募的士卒难以抵挡叛军的攻势,唐军一败再败,东都洛阳也失于敌手。最终封常清败至陕州,并劝说在此设防的高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震惊、混乱之后,迅速开始了平定叛乱的行动。面对安禄山叛军南下的正面攻势,先后派遣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前往迎战。可封常清临时招募的士卒难以抵挡叛军的攻势,唐军一败再败,东都洛阳也失于敌手。最终封常清败至陕州,并劝说在此设防的高仙芝退守潼关。

随后高仙芝与封常清合兵一处,放弃了陕州,退至潼关天险据守。对于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行为,唐玄宗极为不满,怒火中烧之下,处决了二人。史载,此举是因为当时的监军太监边令诚煽风点火所致。本来唐玄宗就已经对二人极度的不满,与二人有隙的边令诚借机上告他们临阵逃跑,还侵吞财物。唐玄宗盛怒之下,遂处决了二人。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罪名是无故弃地和贪污军粮。对于封常清而言,他的死虽然说有些过了,但也全无理由。当初他在唐玄宗面前夸下了海口,说是能很快打败叛军,却不想连战连败,六天时间就丢失了洛阳,还劝说高仙芝放弃陕州。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单从明面上的理由来看,封常清被杀都有些咎由自取的味道。只是为何高仙芝也要被杀呢?

高仙芝的贪婪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潼关的军营里,当高仙芝得知自己贪污军粮的罪名时,他大呼冤枉,而营中的士卒也为之喊冤,可见高仙芝在这次的军事行动中并没有贪污的事情。那么,杀高仙芝真实的罪名就是无故弃地了。也就是说,他放弃了原本要固守的陕州之地,这才是他被杀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不是无能之辈,虽然他年老昏聩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但对于大势他还是有着一定的判断力。对于封常清之前的能够迅速平定叛乱表态的认可,很大的可能只是唐玄宗出于鼓舞士气的考虑。但从实际的军事部署来看,无论是在洛阳等地的安排,还是以高仙芝驻守陕州而言,唐玄宗是采取了一个逐次抵抗消耗叛军的策略,是做了长期平叛的准备的。

但凡有着正常的思维,都会明白以新招募的内地新兵来对抗叛军是不现实的。唐代那时赖以起家的府兵制早已瓦解,而边镇都以职业军人为主,战斗力非常强悍,整个帝国呈现出的是外重内轻的形态。有鉴于此,唐王朝采取的策略应该是通过高仙芝等人的抵抗来争取时间,等待帝国将西北的边军调回来平定叛乱。

这样看来,高仙芝和封常清基本上就是被当作了炮灰,但封常清却不愿意白白的当炮灰。从军事角度上看,封常清的建议没错,继续打只会白白的消耗兵力。但从整个平叛的大战略而言,高仙芝和封常清是没有顾及全局的,因此他们被清算也是正常的。

高仙芝之所以被杀,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还和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有关。首先一点就表现在他没有被唐玄宗首发出场,只是作为了第二梯队。高仙芝祖上是高句丽人,以军功成为了边镇大员,威震中亚。但在怛罗斯之役失利后,被召回长安赋闲。在叛乱发生后,唐玄宗选择了以封常清为首发,其实就是对高仙芝的不信任和某种程度上的厌恶。

封常清是跟随了高仙芝,并得到了其信任和重用才得以步步高升。按理说高仙芝更能打,而封常清更多的是善于谋划,应该是高仙芝顶到第一线,而现实却非如此。这里除了高仙芝在长安赋闲了几年,长时间脱离了军队有关,还有他本就因中亚战败以及贪婪之名远播而为唐玄宗所不满有关。再者,高仙芝的胡人身份此时也为唐玄宗所忌讳。如此种种原因,使得高仙芝和封常清原本的主次身份发生了变化。

第二点,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玄宗对于边将的疑心加重。高仙芝不遵守战前的部署,擅自放弃陕州,不仅仅是破坏了战略计划的问题,更是不服从朝廷指挥的严重事件。在平叛已经全面展开的形势下,这样的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示范效应?这种情况下,唐玄宗为整肃军纪,必然要拿他们开刀。再加上高仙芝的胡人身份,以及他和封常清几乎是一体的关系,他的死基本上是难以避免的了。

边令诚的告发,最多只是煽风点火,高仙芝的死在他放弃陕州之后就已经决定了。不信任到不可用,再到不能用,唐玄宗杀他虽然有盛怒之下冲动的因素,但从整个事件来看,也并非没有道理。

今天我们说唐玄宗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是失策的,这也仅仅是从事后的角度而言。换而言之,如果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我们很难做出和唐玄宗不一样的决定。作为军人,高仙芝还有封常清都是合格的,但军事终究是要为政治服务的,单纯以军事角度考虑问题,最终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来源:海洋蓝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