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不断加剧,和衰老相关的疾病: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俗称阳痿),其发病率呈高态势逐年上升。而随着患病人群越来越多,勃起功能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伟哥(Vigra,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统称,简称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不断加剧,和衰老相关的疾病: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俗称阳痿),其发病率呈高态势逐年上升。而随着患病人群越来越多,勃起功能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伟哥(Vigra,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统称,简称PDE5抑制剂),在中老年男性群体中的使用日益普遍。然而,网络上频频流传一种说法:长期服用“伟哥”类药物,可能会造成“血管透支”,甚至不可逆的血管损伤。这类说法是否属实?药物的作用机制如何?又该如何科学使用?本文将对此作出详尽阐释。
“伟哥”是1998年美国辉瑞公司研发的药物商品名,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是西地那非(Sildenafil),药理性质属于PDE5抑制剂(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s)。它也是第一种被批准用于治疗ED的PDE5抑制剂,药理研究证实,西地那非可以通过抑制PDE5(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增强NO-cGMP信号通路,从而增加阴茎海绵体血管内cGMP(环磷酸鸟苷,一种扩张动脉血管的信号分子)的数量和浓度,改善阴茎血流灌注。
之后,又有不同的制药企业相继研发出第二代“伟哥”:他达拉非、第三代“伟哥”:伐地那非、第四代“伟哥”:阿伐那非、第五代“伟哥”:乌地那非、第六代“伟哥”:爱地那非,这些“伟哥”类药物,虽然化学分子结构有区别,但药理性质都一样,都属于PDE5抑制剂。
PDE5主要存在于阴茎海绵体的血管中,但也在肺血管、视网膜、心脏血管中存在。所以,“伟哥”类药物扩血管效应并非局限于阴茎。例如,一项发表于《Circulation》期刊的研究(Lewis et al., 2002)显示,西地那非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灌注与运动耐力,提示其具有一定的全身血管调节作用。
➤1.是否引起血管结构损伤?
根据大多数循证医学证据、实验研究和文献综述显示,并无确切的临床证据表明,“伟哥”类药物在推荐剂量下使用,会导致血管结构的“耗竭”或损伤。恰恰相反,多项研究提示其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具有血管保护作用,包括改善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等价值潜力。
◉《The Lancet》2002年一项随机对照试验(Kloner et al.)指出,西地那非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使用未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在严格监测下是安全的。
◉一项2020年德国科隆大学的前瞻性研究(Boehm et al.)观察到,在长期每日低剂量使用西地那非的糖尿病ED患者中,其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且未见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速现象。
➤2.是否会引起耐药或依赖?
药理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伟哥”类药物不具有成瘾性,亦不会导致药理学意义上的“耐药”。不过,部分患者报告随着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进展,药效减弱,这属于疾病自然演变而非药物依赖,也就是说药物按规定持续使用,不会导致“用多了无效”,但基础病变加重,会导致药效变差。
◉2013年《Urology》期刊的一项队列研究(Carson et al.)对1120名ED患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发现在长期使用PDE5抑制剂的患者中,超过85%的人在合理剂量下维持了满意的性功能,无显著耐受性发展。
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伟哥”类药物的使用需遵守剂量与频次限制,否则可能增加副作用风险,包括:
◉心血管负荷:虽少见,但在剧烈性生活活动中,本身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能因心脏缺血诱发心绞痛或心梗;
◉眼部副作用:高剂量可引发视力模糊、蓝视等;
◉听力下降:极罕见,但有个别病例报道;
◉头痛、潮红、鼻塞、消化不良:为常见不良反应,通常轻微而可逆。
目前尚无研究证实按医嘱规范使用“伟哥”类药物,会引起“血管透支”或永久性血管伤害,恰恰相反,有循证数据和实验研究证明规范使用“伟哥”类药物,能使血管内皮和心血管系统获益。同时,按规范遵守剂量标准使用出现的常规副作用,通常轻微而可逆,但频繁超剂量使用或与禁忌药物合用确实存在显著风险。
根据国际泌尿学会(ISSM)、欧洲泌尿学协会(EAU)和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C)的建议,科学、安全地使用“伟哥”类药物,需遵守以下细节:
◉个体化给药:根据病因、药物代谢、性生活频率选择药物与剂量;
◉明确病因:ED可能源于心理、神经、血管、内分泌等多种原因,应进行系统评估;
◉综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原发疾病、心理辅导等同样关键;
◉规范使用频率:按需用药不应超过每日一次;长期使用需转为“每日小剂量模式”;避免饭后高脂饮食时服药;不可将药物当作“性能力提升剂”滥用
◉合并疾病评估:对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应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后使用;
◉警惕假药:据WHO估计,亚洲某些地区高达50%的“伟哥”仿制药为伪劣产品,可能掺有其他活性成分,极不安全。
“伟哥”类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否会造成“血管透支”,这一说法在临床研究中并无明确支持。在规范使用剂量范围内,“伟哥”类药物对血管影响是可控的且多数可逆的,而且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群体,“伟哥”类药物按剂量标准规律运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血管获益。虽然“伟哥”类药物不存在“血管透支”的说法,但用药过程仍需关注药物与个体疾病背景、药物相互作用及心理因素的综合关系。同时,ED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伟哥”类药物只是其中的一环。科学评估、个体化用药、警惕相互作用、规范频率、坚持生活干预,才是真正值得倡导的健康策略。
Ghofrani, H. A., Osterloh, I. H., & Grimminger, F. (2006). Sildenafil: from angina to erectile dysfunction to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beyond.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5(8), 689–702.Desouza, C. V., et al. (2002). Sildenafil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ic Care, 25(8), 1339–1344.Rosano, G. M. C., et al. (2001). Chronic treatment with tadalafil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risk. European Urology, 49(3), 509–515.Kloner, R. A., & Zusman, R. M. (1999).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sildenafil citrat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ts u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84(5A), 11N–17N.Foresta, C., et al. (2006). Sildenafil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and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3(6), 1232–1240.Montorsi, P., et al. (200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ole of the coronary endothelium.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92(9B), 35M–39M.Schulze, P. C., et al. (2005). Chronic sildenafil treatment improves pulmonary hemodynamics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heart failure. Circulation, 111(16), 222–227.Baron, A. D., et al. (2000). Sildenafil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85(5), 683–686.来源:卢医说泌尿男科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