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1日,由常州市焦溪古镇保护发展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国家艺术基金丨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乡建与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组联合主
5月11日,由常州市焦溪古镇保护发展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国家艺术基金丨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乡建与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组联合主办的“文化塑魂,艺术赋能”——高校助力江南水乡古镇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暨焦溪古镇文化创意工作坊作品展在常州市天宁区焦溪古镇开幕。
在圆桌对话环节,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担任主持,与会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古镇价值重构”主题展开对话。
国家艺术基金学员、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陈千哲针对古镇陷入“封存保护则失去活力,盲目开发则沦为商业复制品”的两难困境,他提出三个方面的感想:文化筑基,以“片区-局部、整体-个体、物质-非物质”为框架,深挖历史文脉,构建多维文化网络;技术赋能,以宅基地为单元,整合建筑、景观、人文数据,精细保护与数据驱动;社区活化,留住原住民,引导其成为文化传承主体,例如口述史记录、传统节庆活化等方式,激活内生动力。
焦溪村民、焦溪故事馆主理人范燕华介绍,2014年2月,焦溪村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是常州乃至江南地区“依山傍水格局完整的府外重镇、形制完整保留至今的传统街巷、黄石半墙南地北风的特色建筑、商贾遗风江南特色的传统市镇和崇德尚学华夏圣贤的人文盛地”。近年来,她深耕古镇文化保护与社区活化,带领本地村民挖掘本土历史人文,编撰了《口述焦溪》《龙溪拾萃》诗集等,践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古镇焕发活力。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支部副书记周瑞刚博士表示,要关注游客与村民的互动关系提升空间活力的经验,关注乡民所见所感与村民内驱力的核心作用,以三个典型案例论证村民内驱力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村民主体性对文化活态延续具有支撑作用,村民的地域认同感是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作为设计师,要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激发当地以及当地居民的内驱力、自发力、自豪感,提升乡民共建的主体,尊重老街的特征与个性,更好服务当地居民。
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第二党支部副书记席飞副教授提出,如何以当代视觉语言讲述地方历史文化,用图像方式激活“看得懂”的乡土文化叙事,既是一种历史梳理,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江南水乡古镇是水网密集地区建筑空间布局与亲水互动的典范,环境宜居乃至经济与文化繁荣,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理想。通过高校助力乡村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人人都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古镇价值重构,让城乡居民整体全面了解江南水乡城镇文化。
国家艺术基金学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郭谦博士提出:一要重视古镇中的“无名设计”与“民间设计”,要从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直接解决问题。二要重视吃的设计,食物因丰富的形态质感积淀着记忆的厚度,也因多样的烹煮方式和味道口感传递着记忆的温度。在古镇开发关于吃行为仪式感的设计,透过食材和味觉,传递焦溪故事。三是将整座焦溪古镇的日常生活视为一座活着的生态博物馆。
焦溪村民、90后返乡创业青年代表汤臻溢分享了自己2022年放弃城市工作回到焦溪古镇,创办古镇首家茶饮空间“小满茶铺”,打造“围炉煮茶+咖啡文化”融合业态的故事。他认为,需要更多年轻力量参与到焦溪古镇江南水乡保护和联合申遗的事业中。
会后,国家艺术基金丨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乡建与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组学员们与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开展对话,学员们针对其为项目组带来的两次授课:《百年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图像变迁的类型学研究》与《设计助力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焦溪古镇文化创意工作坊的教学实践分享了体会。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设计学博士付晓彤认为,汪瑞霞教授从常州出发、向全国走去,通过全面调查研究,了解村民需求,摸清乡建难题,从源头上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艺术学博士姚远表示,理论研习与田野实践犹如乡村建设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谢渊 表示,当艺术以活态的面貌走入乡村,本质上是对乡村文化的珍视与呵护,使得传统与现代得以在流动中交融而“共生”。而共生机制的构建,则精准回应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与流动性特征,为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可能。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吴珂认为,汪瑞霞教授以独特视角解读文化记忆,从概念构思到落地实践,层层拆解设计流程。特别是在乡村建设设计路径上,分享的案例极具启发性。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王姝欣指出,从设计学的角度,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建设,更是文化景观和社会结构的重塑。乡村振兴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建设,更需要深度的文化与历史沉淀。河南科技学院教师、博士张垒认为,汪教授将深奥的设计哲学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论体系,在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更教会如何用设计语言讲述土地故事。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教师、博士李天表示,两次课程启示我们,乡村设计需以融合共生思维整合多元主体,既要避免同质化陷阱,也要让设计成果真正服务于村民需求。
据悉,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艺术乡建与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培训》由江苏理工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朱亮亮教授主持。
与会者表示,通过校地产教深度融合,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学术与乡土共鸣,共同探索出一条“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创新”的江南水乡振兴之路。(杨兴业)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