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风云变幻的 20 世纪国际舞台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诸多外部势力的威胁与挑战。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实力相较于老牌强国和超级大国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中国却能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取得辉煌胜利,逐渐站稳脚跟,在国际上赢得
引言
在风云变幻的 20 世纪国际舞台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诸多外部势力的威胁与挑战。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实力相较于老牌强国和超级大国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中国却能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取得辉煌胜利,逐渐站稳脚跟,在国际上赢得尊重与话语权。不禁让人思考,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和关键因素呢?答案就藏在毛主席那高瞻远瞩、果敢坚毅的军事决策里 ,他的五次对外战争决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探寻伟人的军事智慧与无畏勇气。
第一次出手:炮轰英军——中国人有能力捍卫自己领土了
1949 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发起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实现全国的解放 。4 月 20 日,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当解放军严阵以待,准备突破长江天险时,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 “紫石英” 号护卫舰却无视解放军 “外国军舰限于 4 月 20 日前撤离长江” 的公告 ,大摇大摆地闯入了解放军第 8 兵团的预定渡江作战地段。“紫石英” 号的到来并非偶然,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和驻泊权,此后英国军舰在中国沿海和内河肆意穿行长达百年,即便 1943 年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新约》废除相关特权,英国也未真正放弃干涉中国。1948 年,英国与国民党达成协议,获得长江上海到南京的江面航行权,“紫石英” 号正是基于此背景,试图在国共内战的关键时刻,展示其所谓的 “存在感”,保护其在华利益 。面对不速之客,解放军先是保持克制,开炮警告,希望 “紫石英” 号能知难而退 。然而,英军却傲慢地认为解放军不敢真的开火,依旧加速前进,甚至展开英国国旗,将炮塔对准解放军炮兵阵地,率先开炮攻击。这彻底激怒了解放军,炮兵们迅速还击,一时间,长江江面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 。在解放军六门火炮的猛烈攻击下,仅仅几分钟,“紫石英” 号就遭受重创,舰体被洞穿,主炮被击毁,正、副舰长均中弹负重伤,无奈之下,只得搁浅在江岸,并挂起白旗投降 。但英国并未就此罢休,得知 “紫石英” 号被炮击后,“伴侣” 号驱逐舰立即从南京赶来支援 。它一进入有效射程,便向解放军阵地猛烈开火,然而等待它的是解放军更加猛烈的还击 。“伴侣” 号接连中弹,四门主炮被击毁,舰长罗伯森中校被炸伤,最终只能仓皇逃窜 。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仍不死心,亲自带领重巡洋舰 “伦敦” 号与护卫舰 “黑天鹅” 号前来救援 。4 月 21 日,这两艘军舰抵达镇江附近江面,先是试图用广播释放善意,但当解放军警告其不要有企图后,“伦敦” 号突然调转炮口,向解放军阵地开火,“黑天鹅” 号也紧随其后发射火箭弹 。解放军毫不畏惧,英勇还击,经过多轮炮击,“伦敦” 号多处中弹,舰长身负重伤,英军阵亡 15 人,受伤 13 人,“黑天鹅” 号也伤亡七人,最终这两艘军舰也只能灰溜溜地逃离 。这一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国列强侵略行径的有力回击,标志着西方列强在中国长达 100 多年的炮舰外交彻底终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受尽屈辱,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 。而 “紫石英号事件” 让世界看到,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 。” 这次事件也让英国乃至全世界重新审视中国,为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为后续的外交谈判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次出手:抗美援朝——中国人有能力守卫领土周边的安全了
1950 年,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朝鲜半岛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将韩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然而,美国却悍然介入这场内战,打着 “联合国军” 的旗号,纠集了英国、法国、加拿大等 16 个国家的军队,在朝鲜半岛登陆,迅速扭转了战局 。美国的野心不止于朝鲜半岛,其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同时,美军战机频繁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丹东等地,无辜百姓伤亡惨重,工厂、学校、民房等遭到严重破坏,战火随时可能蔓延到中国境内 。中国和朝鲜,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朝鲜的安危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安全 。如果任由美国在朝鲜半岛得逞,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将暴露在美军的炮火之下,首都北京也将处于危险之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主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出兵朝鲜,意味着要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正面交锋,中国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百废待兴,军事装备和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差悬殊 。1950 年,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高达 2800 亿美元,而中国仅有 100 亿美元 ;美军拥有先进的飞机、坦克、大炮和核武器,一个军仅 70 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就有 1000 多门,而人民解放军平均一个军才有这样的火炮 36 门,东北边防军一个军最多也只有 190 门 ,并且解放军的第一支空军队伍才刚刚成立 。
不出兵,朝鲜一旦沦陷,中国将面临更加被动的局面,国家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每一个选项都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 。在多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领导人们各抒己见,讨论异常激烈 。许多人对出兵朝鲜表示担忧,认为风险太大,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但毛主席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果敢坚毅的决策能力,力排众议,最终做出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历史性决策 。他深刻地认识到,这场战争虽然艰难,但中国必须参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打破美国的战略企图,为新中国赢得和平发展的空间 。1950 年 10 月 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志愿军入朝后,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毫无畏惧,迅速投入战斗 。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利用美军轻敌冒进的弱点,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在两水洞、温井地区重创南朝鲜军第 6 师,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则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战 。志愿军诱敌深入,将美军引入预设战场,然后发起猛烈反击 。在西线,第 38 军 113 师在副军长江拥辉的率领下,14 小时强行军 72.5 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和龙源里,切断了美军第 9 军的退路 。在松骨峰阻击战中,第 38 军 335 团 1 营 3 连与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抵挡美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打退了美军多次冲锋,全连最后只剩下 7 人,却成功坚守阵地,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东线,第 9 兵团在极度严寒的条件下,与美军王牌部队陆战第 1 师和步兵第 7 师展开激战 。志愿军战士们衣着单薄,在零下 30 多度的雪地里,忍饥挨饿,奋勇杀敌 。长津湖一战,志愿军给予美军沉重打击,歼敌 1.3 万余人,将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此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在阵地上冻成冰雕的场景,令美军为之震撼,展现出了中国军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随后,志愿军又相继发起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与 “联合国军” 进行了反复较量 。在这些战役中,志愿军充分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灵活运用战术,不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经过多次战役的交锋,“联合国军” 被打得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美国政府也认识到,这场战争难以取得预期的胜利,不得不调整战略,寻求停战谈判 。1951 年 7 月,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从此,朝鲜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的阶段 。在谈判期间,美军多次违反停战协定,发动局部进攻,但都被中朝军队击退 。其中,上甘岭战役堪称经典 。美军为了夺取上甘岭地区的控制权,动用了大量的飞机、大炮和坦克,对志愿军阵地进行了疯狂轰炸 。在 43 天的战斗中,美军向上甘岭发射了 190 万发炮弹和 5000 枚航弹,山头被削低了数米 。然而,志愿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固的坑道工事,浴血奋战,寸土必争,打退了美军 900 多次冲锋,最终守住了阵地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 。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军 109 万余人,其中美军 39 万余人,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战士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尊重,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为后续的外交发展和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次出手: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国人为了守卫领土,有能力打出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周边局势复杂多变,中印边境问题逐渐凸显 。中印两国本是友好邻邦,印度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20 世纪 50 年代,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访问印度 ,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 “祸根”—— 非法的 “麦克马洪线”,却成为了中印边境争端的导火索 。1914 年,英国殖民者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举行会议,擅自划定了一条所谓的 “麦克马洪线”,将中国西藏地区约 9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 。这条线从未得到中国历届政府的承认 ,但印度独立后,却继承了英国的扩张主义衣钵,企图以 “麦克马洪线” 为依据,侵占中国领土 。从 1951 年开始,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 “麦克马洪线” 以南的中国领土 。此后,印度更是得寸进尺,不断在中印边境地区制造事端 。1959 年,西藏发生叛乱,印度政府不仅支持叛乱分子,还趁机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妄图把东段 9 万平方公里和西段 3.3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印度 。在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后,印度政府变本加厉,推行 “前进政策”,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大量据点,步步紧逼 。面对印度的挑衅,中国政府始终保持克制,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1960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谈判 。然而,印度政府毫无诚意,谈判最终破裂 。此后,印度不断增兵边境,战争一触即发 。1962 年,印度的侵略行径达到了顶峰 。10 月 2 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要 “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12 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 “清除掉” 。14 日,印度国防部长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17、18 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毛主席果断决策,发起中印自卫反击战 。1962 年 10 月 17 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关乎领土主权,更关乎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行动起来,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的边防部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克节朗地区印军第 7 旅左右两翼发起攻击 。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迅速攻占了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等地 。在战斗中,他们充分发挥了近战、夜战的优势,利用地形地物,巧妙地穿插迂回,给印军以沉重打击 。以一部兵力在山南军分区协同下,向印军正面扯果布、邦冈丁攻击,一部兵力向左侧后章多迂回攻击 ;昌都、山南、林芝军分区各以一部兵力对当面之敌实施反击 。23 日,我军顺利进占达旺 。此战,歼灭了印军第 7 旅,收复了 “麦克马洪线” 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 。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对侵入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印军据点发起攻击 。这里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高山缺氧,气候严寒 。但边防部队的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对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强攻,全歼守敌 。随后,部队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区转用兵力,战至 28 日,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 37 个 。10 月 24 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 ,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 。然而,印度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进行战争动员,调整部署 。至 11 月中旬,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增加到 3 万余人 。11 日、14 日、16 日,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全线反扑 。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再次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作战 。在东段瓦弄方向,西藏边防部队某部于 16 日对印军第 11 旅发起反击 。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印军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 。我军战士们不畏艰险,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向敌军两翼运动,对其实行包围 。然后在山下要隘铺设密度很高的地雷,围而不攻,只留下撤退一个路口 。经过十几天的对峙,印度军队人心惶惶 。我军趁机发动猛烈进攻,11 旅旅长害怕被我军全歼,只能选择撤退 。经过 5 天的作战,我军全面占领敌军阵地 ,于 21 日进至金古底,逼近了传统习惯线 。18 日,对印军进行多路攻击 。19 日,攻占了邦迪拉,随即展开搜剿、追击作战,于 21 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据点 。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自 18 日至 20 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 。
11 月 21 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 。12 月 1 日至 1963 年 3 月 1 日,后撤至 1959 年 11 月 7 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 20 公里以北地区 。随后,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还了缴获的大批装备,释放了 3900 名被俘官兵 。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的印军,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高超的军事素养 。我军共歼灭印军 3 个旅(第 7 旅,第 62 旅、炮兵第 4 旅),基本歼灭印军 3 个旅(第 112 旅、第 48 旅、第 65 旅),另歼灭印军第 5 旅、第 67 旅、第 114 旅、第 129 旅各一部 ,毙伤印军第 62 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 4885 人,俘印军第 7 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 3968 人 。而中国边防部队阵亡 722 人,负伤 697 人 ,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边境安全,让印度妄图通过武力扩张领土的野心彻底破灭 。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同时,它也为中印边境地区赢得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正如毛主席所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在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绝不退缩,必将坚决捍卫到底 。第四次出手:珍宝岛战争——中国人在陆地领土上真正的站稳脚跟了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苏关系从曾经的亲密无间逐渐走向恶化 。自 50 年代末起,中苏之间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多方面产生了严重分歧 。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日益凸显,试图干涉中国内政,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苏边境争端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两国关系紧张的重要导火索 。珍宝岛,这个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小岛,面积仅 0.74 平方公里 ,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中苏边境冲突的焦点 。珍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岛上一直有中国居民居住,中国边防部队也长期在这里执行巡逻任务 。然而,苏联却无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准则,自 60 年代中期起,不断派遣边防军入侵珍宝岛,干扰中国居民的正常生活,打伤中国渔民和巡防官兵 。从 1967 年 1 月至 1969 年 2 月,苏联边防军多次入侵珍宝岛及其以北的七里沁岛地区,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执行正常巡逻,破坏中国边民生 产,打死打伤中国边民和边防战士多人 。中国方面一再严正要求苏联方面停止入侵挑衅活动,但是苏联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 。1969 年 3 月 2 日,这一天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清晨,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分队像往常一样,分成两个组对珍宝岛进行巡逻 。当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带领第一组沿着中国境内的冰道抵近珍宝岛时,苏军立即从位于珍宝岛上游的下米海洛夫卡和下游的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地方出动 70 余人,分乘两辆装甲车、1 辆军用带篷卡车和 1 辆指挥车向珍宝岛急速驶来 。他们下车后就阻止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登岛巡逻 。中方第一巡逻组当即发出警告,令其从中国领土上撤走 。但是苏军却摆开战斗队形,持枪步步进逼,并以 1 个班的兵力向中方第一巡逻组左翼穿插,企图切断中方退路 。面对这种形势,中方第一巡逻组毫不示弱,继续巡逻 。9 时 17 分,苏军另一个小分队进到中方第一巡逻组的右侧 。当苏方对中方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后,突然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 6 人 。中方第一巡逻组忍无可忍,被迫自卫还击 。中方第二巡逻组听到枪声后,在班长周登国的指挥下果断行动,给侧后的苏军以沉重打击 。接着,苏军不断向中国巡逻分队开枪开炮,中国边防部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经过 1 小时多的激战,中国边防部队驱逐了入侵珍宝岛的苏军 。
然而,苏军并不甘心失败,3 月 4 日至 12 日,他们又出动边防军和飞机,连续入侵珍宝岛 。3 月 15 日,苏军再次向珍宝岛发起大规模攻击 。凌晨 4 时许,苏军步兵 60 余人乘拂晓前的黑暗,在 6 辆装甲车的掩护下从珍宝岛北端侵入,潜伏在丛林之中,企图袭击守岛的中国边防部队 。中国边防部队令营长冷鹏飞带领 1 个加强排立即登岛,依托珍宝岛东南的天然壕沟,与侵入的苏军对峙 。8 时许,入侵的苏军以装甲火力和步兵轻重武器向守卫珍宝岛的中国边防分队猛烈射击 。接着,在 6 辆装甲车的掩护下发起进攻 。冷鹏飞指挥守岛分队沉着应战,打退了苏军的第一次进攻 。9 时 46 分,苏军的地面炮兵和坦克对中国边防部队的岸边阵地和岛上分队进行猛烈射击 。接着,出动 6 辆坦克和 5 辆装甲车,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向珍宝岛接近 。苏联江岸上的大口径火炮和机枪火力也同时封锁中国江叉,拦阻中国江岸上的部队上岛支援 。中国守岛分队根据苏军坦克从中国江叉迂回、登岛比较困难的情况,决定在珍宝岛西侧留置少数兵力,监视和阻击苏军的迂回坦克;集中兵力和反坦克兵器,抗击正面进攻的苏军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苏军的第二次进攻被打退 。13 时 35 分,苏军的纵深火炮、岸边坦克炮和其他火炮,在炮校机 (也称侦察校射机) 的引导下,对中国边防部队的防御阵地和公司边防站进行大规模炮火袭击 。炮击之后,苏军 100 余人在 10 辆坦克和 14 辆装甲车的掩护下,又一次向珍宝岛发起猛烈进攻 。苏军登岛后,分成两个梯队向岛上中国边防部队的防御正面实施轮番冲击,企图以优势兵力将中国边防部队赶出珍宝岛 。
中国边防部队采取近战和几个战斗小组同时围打一辆坦克或装甲车的战法,将其各个击破 。经过 50 多分钟的激战,苏军的第三次进攻被打退 。至此,3 月 15 日的激战结束,苏军未能达到作战企图 。3 月 17 日,苏军仍不死心,再次出动步兵 70 余人,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 。他们在岛上大量埋设防步兵地雷,并企图将在珍宝岛和中国江岸之间江叉上被炸毁履带的 T-62 型坦克拖回 。为阻止敌人的企图得逞,并对敌人的炮击行动予以回击,中国边防部队炮兵群进行了猛烈的炮击 。当天 17 时,苏军停止炮击,中国边防部队遂于 5 分钟后也停止反击 。侵入珍宝岛的苏军在施放烟幕后,逃回了苏联境内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中国边防部队共击毁、击伤苏联边防军坦克、装甲车 17 辆,击毁卡车、指挥车各 1 辆,毙伤苏联边防军 200 余人,缴获苏联 T-62 型坦克 1 辆,各种枪械 31 支(挺)、弹药和军用物资一部 。中国军队也付出了伤亡 29 人,伤 62 人,失踪 1 人的代价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在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战斗英雄孙玉国代表边防部队汇报战斗经过时,毛泽东主席激动地几次站起来带头鼓掌 。这场胜利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然而,苏联领导层对珍宝岛的失败反应强烈,以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 “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1969 年 8 月 20 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 。苏联企图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对中国重要军事基地 —— 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面对苏联的核威胁,毛泽东主席展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智慧 。他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后显得很平静,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 他果断提出了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 “要准备打仗” 的临战态势 。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 。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三线,实行 “山、散、洞” 配置 。为了防止突然袭击,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进入临战状态,第二炮兵所有地面导引站都已开通;所有的兵工厂加紧研制、生产反坦克武器装备;全军部队加强了以打坦克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 。同时,毛主席巧妙地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传递信息,让美国意识到苏联的核打击不仅威胁中国,也将打破全球战略平衡,对美国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
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反对苏联的核打击计划,并通过媒体等渠道将苏联的意图透露给中国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苏联最终放弃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计划 。珍宝岛战争不仅展现了中国军队不畏强敌、敢于战斗的精神,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军人即使在长期和平的状态下,仍然保持着优良的战斗素养 。在面对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核威胁时,毛主席的决策和应对策略,不仅化解了危机,还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尊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坚定立场 。这场战争也成为了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契机,促使中国进一步寻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为后来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等外交突破奠定了基础 。第五次出手: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中国人开始有能力守卫自己的海洋领土了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艰难前行 。此时,南海的西沙群岛,这片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神圣领土,却遭遇了南越政权的无理侵犯 。1956 年起,南越当局就开始觊觎西沙群岛,不断派遣军队非法侵占岛礁,打伤中国渔民,对中国的主权和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1973 年,南越更是变本加厉,不仅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还在西沙海域肆意冲撞中国渔船,驱赶、抓捕中国渔民 ,妄图以武力强占西沙群岛,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 。1974 年 1 月 11 日,中国外交部再次严正申明南海诸岛及岛屿附近资源都归中国所有,他国不得侵犯 。然而,南越总统阮文绍却无视中国的警告,于同月 15 日派驱逐舰 16 号(“李常杰” 号)入侵西沙永乐岛海域,对在甘泉岛附近生产的中国 402、407 号渔轮进行挑衅,无理要求渔轮离开,并向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甘泉岛发动炮击,妄图以此吓退中国渔民,彰显其所谓的 “主权” 。17 - 18 日,南越又增派驱逐舰 4 号(“陈庆瑜” 号)、5 号(“陈平重” 号)和护航炮舰 10 号(“怒涛” 号)侵入该海域,强占金银、甘泉两岛,打死打伤中国渔民和民兵多人 ,并对中国巡逻舰艇发起攻击 。
面对南越的嚣张挑衅,中国政府忍无可忍,决定奋起反击 。接到西沙群岛可能发生战争的电报后,中央军委主席叶剑英立即向周总理通报了这一紧急情况 。随后,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毛主席果断下达军令:护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不惜一战 。1 月 17 日,南海舰队榆林基地副司令员魏鸣森率领 271、274 号猎潜艇迅速驶向事发海域,与南越军舰对峙 。然而,猎潜艇与南越的驱逐舰相比,在火力和排水量上都存在巨大差距 。271、274 号猎潜艇主要用于近海巡逻,单艘排水量仅 300 多吨,而南越的驱逐舰排水量大多在千吨以上 ,火力更是强劲。1 月 18 日,为增强海上作战力量,中国海军 389、396 号扫雷舰紧急出航支援 。19 日上午,南越 4 艘美式大型舰艇率先开炮,海战正式爆发 。一时间,海面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271 编队迅速反应,主攻 “陈庆瑜” 舰 。他们巧妙运用 “贴身战” 战术,凭借猎潜艇灵活机动的优势,迅速靠近 “陈庆瑜” 舰 。在近距离接触中,271 编队的战士们用火炮速射敌舰甲板,密集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在 “陈庆瑜” 舰上 。敌舰上的南越士兵被打得措手不及,舰上设施纷纷被摧毁,“陈庆瑜” 舰在遭受重创后,仓皇逃窜 。然而,激战关头,389 舰却陷入了困境 。它遭到了敌 “李常杰” 舰和 “怒涛” 舰的集中攻击 。“李常杰” 舰和 “怒涛” 舰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对 389 舰进行猛烈炮击 。389 舰多处中弹,舰体受损严重,弹药库也被击穿,海水汹涌涌入 。在这危急时刻,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奋力抢救,试图堵住漏洞,挽救军舰 。但由于堵洞工具有限,洞口越来越大,弹药库危在旦夕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士兵郭玉东挺身而出,他毫不犹豫地冲到洞口,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堵住了不断涌入海水的洞口 。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郭玉东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持了很长时间,为弹药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得弹药库能够继续为战斗提供充足的弹药 。然而,最终郭玉东因体力不支,壮烈牺牲在 389 号舰艇上 。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每一位参战的中国军人,成为了这场海战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281 编队经过两天一夜的艰难航行,抄近道闯过有名的风浪险区七洲洋,及时赶来增援 。281 编队拥有 281 和 282 两艘新型猎潜艇,它们迅速投入战斗,对 “怒涛” 舰展开了三次猛烈冲击 。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281、282 号猎潜艇总共发射出 1700 多发炮弹 。密集的炮火如狂风暴雨般砸向 “怒涛” 舰,“怒涛” 舰在强大的火力攻击下,多处中弹,舰体逐渐倾斜,最终完全沉没 。至此,中国海军成功击沉南越军舰 1 艘,击伤 3 艘,毙、伤敌数百人,取得了海战的初步胜利 。指挥反击战的邓小平紧紧抓住海战险胜出现的有利时机,提议乘胜收复三岛 。1 月 20 日,中国登陆作战部队以及民兵按照既定计划,向被南越侵占的珊瑚、甘泉、金银岛发起了收复三岛的登陆战 。中国军队士气高昂,勇猛顽强地冲向敌阵 。面对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南越军队难以抵挡 。经过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成功收复了被南越侵略军非法侵占的珊瑚、甘泉、金银岛 。至此,西沙群岛处于中国实际控制之下 。在这场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海军以小艇对抗大舰,在装备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灵活的战术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中国海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8 名官兵英勇牺牲,67 名参战人员受伤,389 号扫雷舰、274 号猎潜艇损伤严重 。西沙海战的胜利,意义重大且深远 。
它是新中国海军进行的第一次海上反侵略作战,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海军史上首次对外战争的完胜 。这场胜利,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使中国从此得以牢牢控制永乐群岛核心区永乐环礁 ,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中建岛和华光礁、浪花礁等)及控制中沙群岛、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坚实基础 。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任何企图侵占中国领土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的回击 。此后,西沙四十年再无战端,为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结
回顾毛主席的这五次对外战争决策,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特质 。每一次,都是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以其非凡的胆略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果断做出决策 。他始终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的原则,捍卫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 。在战争中,毛主席巧妙地将政治与军事相结合,以政治指导军事,通过军事行动实现政治目的 。无论是抗美援朝时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政治动员,还是中印自卫反击战中 “军事政治仗” 的战略运用,都充分展现了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 。这些胜利,对新中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提升 。曾经被列强轻视的中国,通过一场场胜利,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和决心,成为了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安全方面,这些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边境争端得到有效解决,外部威胁得到有力遏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胜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毛主席的这些军事决策,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他的智慧、勇气和担当,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从地区冲突到贸易摩擦,从技术封锁到舆论博弈,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传承和发扬毛主席的军事智慧和斗争精神,就一定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伟人,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勇前行 。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