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腾冲的深山里,桥头联合小学的教室屋檐下,清脆的铃声沿着半截生锈的铁轨唤醒清晨,孩子们踮起脚尖,将一封封信投入蓝色的“解忧信箱”。信中稚嫩的笔迹写着“想爸妈”“被同学嘲笑”的烦恼,也藏着对“小徐老师”的思念:“我是庭珍,我想抱一下徐老师。”这些信跨越2000
云南腾冲的深山里,桥头联合小学的教室屋檐下,清脆的铃声沿着半截生锈的铁轨唤醒清晨,孩子们踮起脚尖,将一封封信投入蓝色的“解忧信箱”。信中稚嫩的笔迹写着“想爸妈”“被同学嘲笑”的烦恼,也藏着对“小徐老师”的思念:“我是庭珍,我想抱一下徐老师。”这些信跨越2000公里,抵达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传递到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生党支部(以下简称“心理健康党支部”)成员徐佳惠的手中。她轻抚信纸,用温暖的语言抚平孩子们心底最柔软的褶皱。
这一幕,是心理健康党支部日常活动的缩影。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这支由20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生党员组成的队伍,始终以专业与温情践行“为心赋能”的使命。他们既是“云端”的倾听者,也是田野中的行动者,用心理学知识点亮一盏盏心灯,让爱在青少年的成长中生根发芽。
在视频号发布的视频“宠物的陪伴可以缓解孤独感,提供情感支持”里,党支部书记袁庆春抚摸着校园内的猫咪,迎着和煦的阳光,讲述宠物疗愈的力量。这条科普主题的短视频,来自心理健康党支部的“一分钟心理小课堂”。为了引导更多人正视心理问题,在需要时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党员们化身“编剧”“导演”“主播”,将晦涩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通俗的生活语言。“小课堂既能传递知识,也能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磨炼师范技能,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辅导员段晓辉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期视频的学生表现和观众反馈,也见证了栏目从默默无闻到总阅览量突破10万的成就。
“用心陪伴,用爱护航。”新学期伊始,“暖心阁”平台的宣传语再次“刷屏”陕西师范大学师生的朋友圈。通过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窗口,学生可一键预约个体咨询,享受“保密、专业、便捷”的咨询服务。自上线以来,这个由心理健康党支部成员主导的线上咨询平台,已累计完成一对一心理咨询173次,23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在云端守护着师大少年的每一份隐秘心事。
线上服务的便捷,无法替代线下见面的“心贴心”。“暖心阁”同时也积极对接校内各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品牌创建是心理健康党支部工作的一大创新。围拢在“为心赋能”志愿服务队的名牌下,以基层青少年心理健康为目标,心理健康党支部充分调动心理学院师生的积极性,组织了多场实践活动。
以师范为圆心,从师大量出半径,跨越陕西,触达整片中国西部大地,支部的党员们带领“为爱赋能”志愿服务队走过了渭南蒲城、榆林绥德、安康紫阳、重庆开县,走到了腾冲界头。
2024年7月,在陕北的混龄教室中,支部成员薛曼带领5个社区的118名留守儿童开展“时间魔法课”。她利用孩子们对自然节律的敏感度,调动其对世界的好奇心,设计“感受一分钟”游戏,让孩子们闭眼感受时间的尺度,聆听山风掠过枣树的声音。“时间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心跳、呼吸和四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充分感受时间的流转与宝贵。后续的 “闹钟人游戏”“时间实验乐园”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他们对时间管理的重视与探索。
与此同时,相隔千里的云南腾冲正值潮湿闷热的雨季。两年前,徐佳惠结束为期两年的支教,依依不舍地离开桥头联合小学,但她的心却和“解忧信箱”一同留在了那片山水间。“信箱”成为联通西南大山与心理健康党支部的纽带。徐佳惠说:“我相信文字有力量,书信能以实体的形式让我们的关切长久地陪伴在他们身边。”正如她所言,写信收信如今已成为孩子们和党员们共同期待的事。
最近的一次来信,心理健康党支部收到78张纸条,其中一个匿名的困扰引起了大家注意:“厕所离房间好远,晚上我不敢一个人去。”支部成员陈真真没有直接说教,而是回了一封画满星星的信:“你知道吗?古代的守夜人会提着灯笼巡视,从今天起,你可以想象自己是提着星星灯的勇士。”信末附上一只折叠纸灯笼,轻轻一拉,“灯芯”处跳出一行字:“你有穿过黑暗的勇气。”
“为什么云南的孩子害怕独处?为什么陕北的留守儿童习惯沉默?”在心理健康党支部的调研报告里,这些问题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腾冲,党员们发现,农村自建房的厕所多位于露天院子,夜晚的黑暗与虫鸣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在绥德,父母外出打工后,老人常以“听话才是好孩子”压抑正常的情绪表达。“我在青春期也遇到过相似的困扰,所以更想为他们撑起一把心灵的伞。”陈真真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基层青少年的心理困境,与现实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只有到实地,才能与孩子们产生共情”,这成为了心理健康党支部越走越远的原因。在支教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党支部往往直面最尖锐的现实:支教地的乡村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普遍,部分孩子容易在家庭关系中受到不平等对待;父母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积极性;支教地区心理教师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紧张、工作精力被分散,难以切实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等问题。
为此,心理健康党支部提出了全方位的支援方案。首先是为支教地的学校提供一套完整的“心理课程包”——包含心理课程课件、心理活动策划、心理班会方案、学习动机量表等,供当地教师“开箱即用”。然后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线上团队心理辅导课,在为孩子们上好一堂课的同时,与当地教师进行教学成果交流,提供课堂创新范例。目前,心理健康党支部还在尝试将“暖心阁”平台接入支教地学校系统,以期为孩子们直接提供心理咨询。
“要提高专业素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意义。”袁庆春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将实践的经验总结成理论,再运用回实践中去,一幅更为宏大的蓝图正在逐渐清晰起来:心理健康党支部在把现有团队辅导案例分成六大主题的基础上,将制定一套完整的团队心理辅导规范,并配上活动方案和测试量表,形成《团体辅导手册》。通过该手册,“暖心阁”将逐渐推动团队心理辅导活动从“短时效”向“长时期”转变,更好地记录学生从大一至毕业的心理成长轨迹。“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灭火’,更是‘种树’——让心理教育成为可持续的生态。”
同时,心理健康党支部也在尝试让心理教育走进社区。今年5月,一场为期8周的社区心理服务活动在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启动。这次试点的主题包含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心理求助等方面,既让学生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学习,也让学生作为辐射源,带动一个个家庭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别让心理健康教育止步于课堂,要让对学习的期待贯彻他们的整个人生。”徐佳惠说道。
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信箱里的字迹、团辅课上的笑声、教案里密密麻麻的批注……它们汇聚成河,载着心理健康党支部“为心赋能”的初心,流向更远的群山与人群。心理健康教育的明天将是何种色彩?心理健康党支部的党员们,将把关于“心”的论文,写在“爱”的大地上,用行动践行他们的守望,为这个问题绘上青春的答案。
记者:杨乐
编辑:王波
来源:陕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