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7年!我们离下一次大地震有多近?如何有效避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1:47 1

摘要:17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瓦砾堆中伸出的求援之手,记得八方驰援的感人身影,记得废墟上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今天的汶川,早已在伤痛中涅槃重生,一栋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重新绽放。

前天是“5.12汶川大地震”的17周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撕裂了土地、摧毁了山川,让千万个幸福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生命在灾难中戛然而止。

17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瓦砾堆中伸出的求援之手,记得八方驰援的感人身影,记得废墟上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今天的汶川,早已在伤痛中涅槃重生,一栋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重新绽放。

地震是一种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原理。从本质上讲,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被众多断裂带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它们相互挤压、碰撞、错动,在板块的交界处,这种运动尤为剧烈。

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岩石无法承受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从而引发地震。

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地震学的发展历程中,震级的测算标准也在不断演进。最初广为人知的是里氏震级,由美国科学家里克特制定。早期,人们在距离地震中心100公里的位置放置带有指针的地震仪,以地震波传来时指针偏转1毫米为标准,偏转幅度越大,震级越强。但这种方式较为原始,因为地震的发生是大片岩石相互摩擦,仅靠指针偏转幅度难以准确衡量。

震级

随着科学的进步,如今更科学的矩震级成为主流。矩震级从力学和物理意义出发,能更准确地反映地震过程中岩石破裂的情况。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可将矩震级近似理解为与里氏震级相似。震级之间并非简单的等差关系,而是呈指数倍数。每相差一级,能量大约相差31.6倍;每相差两级,能量相差1000倍。看似仅相差一级或两级的地震,其释放的能量和破坏力却有着巨大差异。

在现代地震学中,地震监测台网发挥着关键作用。

地震监测台网

通过在广泛区域内建立众多地震台站,利用地震波到达不同台站的时间差,结合复杂的数学算法,能够精确确定地震的位置和深度。地震仪不仅能记录地震波到达的信号,还能详细捕捉地震波的各种震动方式,包括横波、纵波以及沿地面、地下传播的多种波。

这些复杂的信号经过分析处理,可还原出地震发生时的震动情况。地震台网越密集,获取的信息就越精确,定位速度也越快。

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对方法至关重要。

如果身处室内,牢记“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口诀。立即趴或半蹲在地面,降低重心,防止摔倒;迅速寻找坚固的桌子、柜子等进行躲避,遮挡身体,避免被掉落的杂物砸伤;同时紧紧抓住支撑物,防止因地震的剧烈晃动被甩出。

因为在地震伤亡中,因建筑倒塌导致的伤亡占比相对较小,约1%左右,而近60%的伤亡是被倒塌的家具、杂物砸伤,40%左右是因惊慌乱跑摔倒等原因造成。

若在室外,应尽快跑到开阔地带,远离高楼、广告牌、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在山区,要警惕山体滑坡、落石等危险;如果在车内,应选择安全地点停车,避免在桥梁、隧道等危险区域停留。

地震发生后,常常会有余震或双震现象。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小地震,它们是主震发生后,地壳应力调整过程中产生的。而双震或群震,如银川发生的两次震级相近的地震,则是指震级差不多的地震连续发生,这些地震可能在同一断层上,相互之间存在关联。

地震预测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也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测能力有限,虽然有长期预报、中长期预报等,但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仍难以实现。历史上,海城地震曾被视为一次成功的预测案例,当时通过多种异常现象,如地下水变化、动物行为异常以及密集的中型地震等,判断出可能发生大地震并及时做出预报,降低了损失。然而,唐山大地震却因对类似前兆的忽视,造成了巨大灾难。美国帕克费尔德的地震监测实验,尽管对规律明显的断层进行了长期监测,最终也未发现可靠的地震前兆。

民间流传的一些地震预测方法,如地震云、动物行为异常等,经科学验证,缺乏可靠依据。地震云的形状和出现位置与地震之间并无确定关联,且没有明确的定义标准;动物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将其异常与地震直接联系起来。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困难重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地球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通过研究地震空虚理论,可判断某些区域在未来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测板块的细微移动,为地震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源,其速度虽然缓慢,每年仅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但经过漫长的地质时间,会对地球的地貌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对化石、山脉形态、海底地形等研究,科学家们证实了板块运动的存在。例如,大洋中脊两侧岩石的磁极转换记录对称,表明岩石从洋中脊不断生成并向两侧推移;全球定位系统也直接监测到地面固定点的移动。

以夏威夷群岛为例,它正以每年92毫米的速度向日本方向移动,理论上7000多万年后可能靠近日本。但在此过程中,由于板块运动带来的能量释放,日本东海岸会频繁发生大地震。而且,随着夏威夷群岛远离地下热点,火山会逐渐熄灭,岛屿受风雨侵蚀变小、下沉,最终可能沉入海底。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地震是地球内部复杂运动的外在表现,尽管目前人类在地震研究和预测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地震监测、应对以及相关知识普及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了解地震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对于保障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地震风险,相信科学,避免被没有科学依据的言论误导。

来源:波波百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