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个画面:近景处,一位农人静立田埂,目光越过脚下那片浸透汗水的土地,望向远方的山河;中景处,黄河蜿蜒如带,不急不缓地流淌,像一位母亲轻轻抚过平原的每一道褶皱,滋养着两岸的生灵;远景处,拔地而起的群山,仿佛诉说着连绵不绝的历史……
河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岗飞
想象一个画面:近景处,一位农人静立田埂,目光越过脚下那片浸透汗水的土地,望向远方的山河;中景处,黄河蜿蜒如带,不急不缓地流淌,像一位母亲轻轻抚过平原的每一道褶皱,滋养着两岸的生灵;远景处,拔地而起的群山,仿佛诉说着连绵不绝的历史……
5月1日至5月31日,河南省美术馆推出“山河·土地·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河南美术展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该展览以简单的“山河”“土地”“人”3个主题词,便勾勒出一幅朴实厚重、令人遐想的美术图景。
从馆藏经典提炼主题意象
“展览共展出了86幅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省美术馆的馆藏作品。”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河南省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王亚静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省美术馆持续推进20世纪以来的河南美术史研究,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河南本土美术资源。得益于此,该馆先后7次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两次被评选为“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而本次展览即是以省美术馆藏品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美术事业发展的一次切片式梳理。
不同于常见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展览策划,这次展览尝试从感性的视觉意象切入,重点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美术发展中较为突出的3个方面,即山河、土地和人。展览以这3个主要意象为出发点延伸出去,形成了“绘山河之貌 展时代新颜”“抒土地诗情 寄家园之思”“写人民形象 寓人文关怀”3个展览单元,呈现河南艺术家群体在中国美术变革时期的思考与实践。
“我们希望透过展览的三个单元,来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美术创作群体与河南美术事业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地方。”省美术馆副馆长高敏说,“此次展览可以说精品荟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美术的特质,让观众可以通过河南美术人的追求、通过他们的笔触,了解河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美术馆作为新时代的美育窗口,希望通过高品质的展览,实现美术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土”是对艺术的坚守
漫步展厅,河南元素无处不在。谢瑞阶的多幅黄河主题作品、靳尚谊的《三门峡工地写生》、沙清泉的《太行牧歌》等山河主题作品尽展河南自然风貌的雄壮之姿,陈天然的《山地冬播》、马基光的《丰收在望》、毛本华的《塬上麦地》等大地主题作品艺术展现了河南人对土地的眷恋,李伯安的《太行七月》、王威的《棉花姑娘》、马国强的《吴金印》等人物画讲述了河南人民的质朴与坚韧……
王亚静说,面对黄河、嵩山、太行山、土地与人这些题材进行创作,河南艺术家自然地形成了浑厚大气的创作风格,“河南很多艺术家对这些题材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不仅是某个具体的客观存在,还是一种精神图景的象征”。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外界评价河南美术,无论是褒抑或贬,大多也会涉及“土”这个字。展厅里,在马国强、曹新林、方照华、王宏剑、刘杰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深刻体现着中原艺术家对“土”的特殊情感。
高敏说,有人认为“土”是不够时尚,“然而,‘土’恰恰说明了中原大地农耕文明的深厚久远。土通四方,生万物,对应我们生命的根本。‘土’在五行中居中,在中国文化当中代表着包容、厚重。河南的艺术家或许不灵巧、不出奇,但是他们脚踏实地、守正创新,他们对土地的情怀、对艺术的坚守,他们的厚朴是很多地方的艺术家所比不了的”。就像曹新林在谈到“中原画风”时所说,“我们跟上海比不了绘画的精致,跟广州、深圳比不了秀丽。中原美术应该具有的特质是朴素、稚拙、厚重。就像摩崖石刻一样,大朴不雕,浑然天成。事实上,在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濡染下,河南画家在艺术创作中拥有天然的优势,出手就有一种大气、厚重的感觉”。
全球化的时代推动了艺术的交流传播,随之而来的“同质化”问题不得不警惕。那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本色?高敏认为,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们“从地域出发”的创作实践,恰恰呈现了一种艺术创作中稀缺的“在地性自觉”。他们以不跟风、不盲从的姿态,通过对精神原乡的深度开掘,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构建了一套消解艺术同质化的美学方案。
提升审美 润泽心灵
此次展览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美术名家经典之作的一次汇聚。高敏向记者介绍时表示,绝大多数作品经过筛选进入省美术馆的收藏体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作为省级美育平台,我们希望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提高视觉审美,更能自然而然地润泽心灵。”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探索之路,河南艺术家群体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在创作中更为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将时代赋予个人的思考映现于艺术创作之中,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这突出体现在山河、土地和人这3个主题的创作中。
王亚静表示,如果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观众就会发现,山河、土地和人并非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或者情感寄托,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涵。它们展现了艺术家在中国历史变革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所进行的多重思考与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考察,此次展览也呈现了河南的艺术家群体的使命担当。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所突显出的艺术精神,引领当下的美术创作。”
跟随高敏和王亚静的介绍,记者回到展厅的入口处,注意到以刘铁华套色木刻作品《黄河新貌》为基础设计的海报铺满整个墙体。翻腾的浪花与扬帆的船只形成对比,一条浪漫的黄河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亚静说,这不禁使人联想到黄河在这里流经千年,造就了河南的千里沃野和深厚历史,锻造了河南人民的精神品格。“以此幅作品开篇,恰为观众营造了整个展览的视觉基调。”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